APP下载

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索

2014-08-15

科技视界 2014年28期
关键词:机电类技能型实训

倪 军

(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做为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的职业教育,其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尤其是随着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职业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地位。做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职教一线的职教工作者,仅就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拙见,为职教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1 存在问题

一是教学模式落后。普遍沿袭普教办学模式,表现为:追求课程系统性、执行统一计划、统一考试等,内容及形式均缺乏就业针对性;对于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未完成本土化进程,一些直接拿来的做法,因缺乏国情针对性,难以显现生命力。

二是教学观念滞后。为企业服务观念表层化,缺乏对企业的深切理解与深层沟通,就业教育指向不明确,能力本位教育机制未形成,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体系、轻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企业实际,人才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尤其是不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

三是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开发的周期性特征,使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企业机电技术的发展;一旦学校缺乏更新调整的机制,教师缺乏主动更新的意识,就会使职业教育质量失却根基。

四是教学方法死板。“满堂灌、填鸭式”不绝于课堂,因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导致的师生“两苦”现象未有根本改观。

五是实训建设滞后。这一点,在机电类专业表现的尤其明显,笔者走访过不少学校,学生电气动手能力、故障排除能力由于实训设备的缺乏,致使学生仅停留在“观察阶段”。

2 几点建议

2.1 以服务为宗旨,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关联体。企业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创造新的需求,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型人才服务上。因此,学校应主动开展开放式办学,加强与企业的多元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型关系,形成学校作为企业的研发中心、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的调研基地的合作格局;应着眼企业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着力开展企业调研,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向,预测、修改、完善自身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脱离实际、闭门造车。

2.2 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育人方针举措

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也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职业院校应当坚持“一切为了就业,一切适应就业,一切围绕就业”的方针,大力培养机电类等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学校的机电人才培养目标应依据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求形成良性互动的供求关系;其次,学校的机电类专业的设置与开发,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以利于学生就业选择与岗位发展;再次,应积极引导学生立足实际,正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确定自身发展目标是各种素质规格都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一线技术工人,引导不要好高务远。

2.3 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合格机电人才

1)任何企业都需要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技术工人,学生只有适应企业要求才能立足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的发展述求不会停息,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才能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否则终将被淘汰出局。

2)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区别普通教育,不应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理论性,而应坚持“够用为准,适用为度,实用为本”,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为自身培养目标的努力方向。

3)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推行讨论式、研究式、项目课程式、一体化教学等方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产生生动活泼、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新局面,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克服“两张皮”现象;

(2)知识和技术应通过有机组合训练达到职业能力;

(3)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进行重新组合,采用综合课程或校本课程;

(4)强化实训教学,对内形成“学校即工厂、课堂即车间”,模拟工作现场开展技术能力训练的格局,对外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形成“工厂即学校、车间即课堂、技能大师工作室既是教室又是实训场所”的内外结合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确保实训工位数量的充足和实训设备技术的先进;

(5)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坚实的师资保证。

2.4 以学生为根本,注重教师角色转变

由重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3 对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模式的思考与体会

3.1 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相融合

课程是动态社会需求的反映,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载体,要根据变化不断加以调整。机电类职业技能课程模式,主要应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即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淡化专业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强化职业意识,将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融为一体,教育实践中的实验、实习、生产服务,不仅仅是验证理论,提高动作技能,而应侧重于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2 发挥职业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

课程是动态的职业培养的过程,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传递。培养重视个体的经验和探索,强调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能力的过程,坚持把以学为本,因学施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促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3.3 将职业能力在课程中成为核心目标

课程是动态的探索发现的过程,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积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机电类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应强调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从业能力,即劳动者生存与立足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从事某一职业应有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它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具有科学的思维模式;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如人际交往、合作沟通、职业道德等,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机电类技能型实训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更正启事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