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说起

2014-08-15蔡建军

杭州 2014年1期
关键词:菜根百事厉行节约

文 蔡建军

由“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说起

文 蔡建军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那是1949年4月的一天中午,在中共中央进驻北京的第一站香山双清别墅内,毛泽东准备会见张澜先生,他吩咐李银桥说:“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李银桥在毛泽东仅有的几件“存货”里翻了又翻,选了又选,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苦笑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却说:“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事能成,我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为,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古人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华民族成为伟大的民族,奥秘之一就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抗战时期,陈嘉庚从同蒋介石和毛泽东的饭局中,选择了共产党:蒋介石用的是800块一顿的大餐,而毛泽东请吃的是自己种的小菜。朱德同志在旧军队中官阶已经很高,却不图安逸,宁愿到欧洲勤工俭学,过艰苦的生活。在井冈山,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一起挑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佳话。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天壤之别,但“厉行节约”的革命精神不能丢。特别是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对党员干部来说,奢靡享乐之害,常在于消磨改革斗志、消解改革共识,助长因循苟且、庸懒散混等坏风气。这正是改革向前进必须排除的阻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流行一种官场“潜规则”,有的“节约”别人不“节约”自己,“节约”下面不“节约”上面,比作风不如比酒风,干得好不如陪得好,成为不少人心照不宣的为官准则,伤害的是社会,是民众的人心。

而翻开我们党的历史画卷,关于“厉行节约”的例证比比皆是。淮海大战中,国民党大将黄维被俘后死不认输,当他亲眼目睹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布衣将军后,才幡然醒悟:“在下不光败在战场上,更败在作风和精神上。”方志敏曾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之多,而自己却没有一点积蓄,他将“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奉为准则,以至于在被捕时敌人也没从他身上搜出钱。同他们这种作风相比,某些工作上不求作为、生活上贪图享乐的同志是不是应该感到有愧?

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但仍要记住党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吃喝一事,考验的正是党性党风。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要刹住“四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有切实落实之责,又要有率先垂范之义。“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在制度“悬剑”的约束和震慑下,那些戴着“公帽”的人会多一些自愧自省和自律,为狠刹浪费之风恪尽一己之责。

光阴流逝,历史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伟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些温暖心田的故事却永远烙在了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时刻启迪我们,也警示我们。节约的习惯、俭朴的生活,看起来是个人小事,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个人范围,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当前,整治“四风”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也在深入展开,中央纪委通报的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丑闻,或许也可成为镜鉴,让那些心存侥幸甚至顶风作案者,能照见自己的言行和灵魂,让“朦胧”不再,让丑闻远去。唯此,才能警钟长鸣,永远响在我们的耳边,激励我们俭以养德,砥节砺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猜你喜欢

菜根百事厉行节约
陈洪渊院士:为科学“嚼得菜根” 为国家“做得大事”
厉行节约 浪费可耻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公益广告
嚼“菜根”之滋味
No.3 百草味“再卖身”,良品铺子“云上市”
百事新战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
百事土豆的“阴谋”
菜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