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寻匹配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与工资

2014-08-15黄瑜南王小虎

老区建设 2014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证书毕业生

彭 俊 黄瑜南 王小虎

一、引言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近700万高校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中专、职高、高中等毕业生共同竞争约900万个就业岗位,造就了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本文主要对毕业生与企业匹配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进行研究,理解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毕业生与企业匹配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双边匹配理论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Gale[1]和Shapley(1962)把匹配模型引入经济活动分析中,首次提出了“递延接受算法”,并由此得到结论:婚姻模型中存在着非空的稳定匹配。之后Sotomayor[2]、Roth[3]等众经济学家相继对匹配理论做了深入研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匹配理论在国外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分析体系,但在国内匹配还处于探索阶段。文胜[4](2006)在国内首次较系统的研究了双边匹配理论,并利用匹配理论对我国的银行信贷市场的二元结构进行了解释。魏立佳[5](2010)首次利用双边匹配理论对高考平行机制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而后对我国的博士生录取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柠檬”问题首先由阿克洛夫[6](1970)分析,“柠檬市场”主要描述这样一个问题:假定市场上有高质量的和低质量的两种二手车。在信息完全且对称的条件下,高质量二手车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市场出现正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低质量车占二手车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并最终将占据整个市场,市场产生逆向选择。对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多数学者均主要从就业服务体系、求职技巧、就业心理以及政府宏观政策等视角来审视。本文结合匹配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考察现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机制及其效果,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广泛的存在于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并且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匹配

(一)简化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匹配[7]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要素市场,从1989年以前的统招统分到现在的国家政策作指导,以学校为主导推荐和指导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也经历由中心化到非中心化的转变。但是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仍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比如相同专业的学生对企业的偏好序列十分相似,较好的企业通常会相对更早来到校园进行校园招聘 (也就有金九银十一说),此时我们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做如下简化假定:

1.每个毕业生Si均向其内心可以接受的企业发出求职简历。

2.毕业生在同一个时间只保留自己最佳偏好的一份录用通知书,在其收到更好的录用通知书时,立即决绝原有的录用通知书。

3.大学生没有违约成本,通常大学生与企业签订的违约金为2000-10000不等,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份更好的工作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远远大于固定的违约金。

4.不存在企业违约现象,因为这有损于企业的形象与社会声誉,所以极少有这种情况出现。

5.企业按照等级的优劣而先后进入校园,这符合中国金九银十的实际情况。

6.企业与大学生对对方有严格、完备、可传递的偏好序列。

由此得出:每一个毕业生一旦接收到某一个企业的录用通知即意味着其不可能被更好的企业所录用,也就没有毁约的动机,而企业方面则获得其所能聘用到的最优秀的学生,且在这一简化模型中,大学毕业生作为偏好被优先考虑的一方是具有优势的,因为每个学生都能够匹配到他所能得到的最高序列的企业。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匹配过程

简化环境下大学生与企业的匹配显然过于完美,实际情况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即可能导致结果的巨大改变。例如,大学生即使同一专业他们的就业偏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企业并不可能严格的按照自身的优劣而先后进入校园招聘,且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招聘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就业渠道,网络上的这种先后顺序并不明显。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对大学生无法清晰的产生严格、完备、可传递的偏好序列。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收集、与大学毕业生实地访谈以及团队的亲身求职体验等途径,毕业生们自身对求职匹配过程也是非常迷茫的,这一点从我们实地做的633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两个问题的统计分析可见一斑:当他们被问到自己更可能是凭借自己哪一项优势而被录用时,76.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实力上没有明显的优势,被考官录取主要是因为“眼缘”“会展示自己”或者身高、外貌、性别、家庭背景等其他外在因素,而仅有23.9%的毕业生认为考官是通过认真考察每个人综合能力而产生最后结果的;当被问到“简历与面试可以充分的衡量出自己的个人能力吗?”有4.4%的毕业生认为几乎可以完全反应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样4.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简历与面试几乎不能反映出任何问题,另外48.5%的毕业生认为可以反映出70% -80%的能力,43.0%的毕业生认为可以反映出50%的能力,偶然性仍比较强。

据统计,毕业生们对于以简历以及面试作为录用的评价依据感觉是非常迷茫的,一部分人认为简历与面试掩盖住他们的才华,让他们无法完全的脱颖而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华丽的简历与精彩的面试对话刚好可以掩饰他们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寄很大的希望于通过证书、自身形象包装、简历与面试等获取招聘人员的信任,进而博得一份相对更丰厚的工作。这也正与大学生花费精力于包装自己而很少注重自身实力的增强,学校注重学生的应聘技能培训而忽视对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相符合。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虽然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依然在按照上述的匹配机制进行着,但是这与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更优秀的人才与更优越的工作匹配”的匹配结果依然有所差距。这种状态下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俨然更像一个二手车市场,企业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的求职信息,仅仅基于简历与毕业生所考取的各项证书无法对毕业生进行准确评估。而大学生却可以通过招聘启事、网络等途径很容易的了解到企业的各项信息且目标相对比较明确。由于毕业生与每一个企业之间的博弈都是一次博弈,且每个人的能力很难被准确评价。大学生在就业竞聘这场赛跑中为了获得一份相对更好的工作,有足够的动机隐藏自己的缺点而尽量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其中甚至可能还有大学生伪造简历、办假证的情况。由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可知,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想要彻底弄清楚每一个应聘者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容易,要想发现这种差异性从而招聘到更优秀的员工就必须付出额外的考察成本,而大学毕业生则可以相对简单的做到隐藏自己的缺点,且成本较低。所以,企业在与毕业生的无数次博弈之后,类似于二手车市场,中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最受欢迎的人群:顶尖大学毕业的学生、各类证书在手的学生、在校经历丰富的学生。但是从什么学校毕业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而各类证书与在校经历则是可以完全可以自己来掌控。从调查的另一项数据发现,有42%的毕业生积极考证并认为证书是职业专门化的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2.4%的毕业生积极考证但认为证书只是为了便于企业区分、录用大学生;19.1%的毕业生消极考证并认为考证除了劳民伤财别无其他意义;另外16.0%的毕业生则干脆拒绝考证,他们认为有太多比去考证更重要的事情,而在校经历相对于简历则还更不可信的多。

笔者认为,简历产生的意义即在于以最简练的内容既展现出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体现其综合能力的高低。但是基于这样一种人职匹配机制,简历与面试越来越趋于形式化,而在仔细揣摩其中的窍门以及付出实践来完善自己简历的时候,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使得大学生的简历确实变得越来越漂亮,面试也越来越精彩,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应对措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匹配机制中所存在的这样一种弊端呢?针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我们认为虽然现有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信息传递与甄别机制,简历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但是其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如人意,要想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缺陷,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学校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重要课程的课业压力,促使大学生专业素养得以提升。并且控制好考试试卷难度,让最后的成绩客观的反应出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8]。

2.增强简历真实性的监督与惩罚力度,保证呈现给企业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避免企业与毕业生的策略行为,保证双方都展现其真实偏好。

3.能力证书化,适当增强各种证书考试的难度,并严格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让证书更客观的体现个人的专业素养。一个证书如果所有人都有即等价于所有人都没有,到最后显然只会造成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

4.突破校园招聘对市场的分化,构建网络毕业生招聘的大平台,并按专业的不同构建不同细分专业化市场。增强毕业生的跨校竞争,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好的工作,同时也增加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竞争。

5.适当效仿西方一些办学特色,改变中国大学走进来难、走出去易的现状。

引入这些解决途径的唯一目的即在于实实在在的增强大学生自身能力并让企业容易甄别,提高匹配的实现效率。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只是应聘的能力,而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一味的注重应聘技巧,高年级毕业面试,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而忽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短时间内指标而不治本。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简历与证书的信服力才是完善毕业生市场,达到就业匹配公平有效的根本之道。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双边匹配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这样一个比较新颖的理论研究方法来研究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问题,对双边匹配理论进行了简单综述,总结了双边匹配理论的特点,结合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利用匹配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进行探讨。我们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学生有明显的隐藏自己缺陷的占优策略,而这一策略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大学生重视包装自己、重视应聘技巧的学习而不是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自身能力,企业一步步的降低对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在不断的换届更替循环下,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也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在专科生面前就业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五点建议,意在改变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这种格局,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更加公平有效的稳定匹配。

[1]Gale D.and Shapley 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1).

[2]Sotomayor M.Implementation in the many-to-many matching market[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4,46(1).

[3]Roth A.E.The evolu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for medical interns and residents:a case study in game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92(6).

[4]文胜.双边匹配理论及在中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魏立佳.中国高考录取与博士生录取的机制设计.[J].经济学(季刊) , 2010, (1).

[6]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J].经济导刊,2001, (6).

[7]张成.双边匹配理论及其在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8]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 (11).

猜你喜欢

劳动力证书毕业生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收录证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