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医结合”模式发展的初探①

2014-08-15周智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5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医药

周智娟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医结合”模式发展的初探①

周智娟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经济步伐的推进,人们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医药类本科院校能够更好的培育出复合型医学人才,就需要能够在原有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体医结合”的运动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能够较好的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准医护人员的身体素质,培养准医护人员将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效结合的能力,从而能够在医学教学的同时开展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是我国未来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良好发展方向。在本文中,将就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医结合”发展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 体育课程 “体医结合”

对于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来说,其体育教学同其他院校不但具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在目前的医药类院校中,其开展的体育教学能够同学生进行适当的结合,从而走一种体医渗透、体医结合的路线,并能够通过部分具有较好应用性的运动医学以及医疗体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正常开展体育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医学实践技能。而这正是我国目前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医结合”的意义

1.1 “体医结合”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许多治疗以及保健工作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医学对其进行解决,而是需要在治疗的同时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对其进行实现。在体育锻炼中,主要包含了对于人体保健、健身以及体疗康复等一系列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人员避免对于药物的依赖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从而能够极大程度的对人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而将这两门课程在教学中进行良好的结合,则能够为我们带来非常好的实践效果。所以,无论是我国正在号召的全民健身还是正在实施的新医改,都需要能够以这种“体医结合”的思想观念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人们进行实际的监控与指导,从而能够良好的解决人们伤病预防、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治疗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医学类高校而言,则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此种方针,从而以良好的“体医结合”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性医学类人才。

1.2 “体医结合”的主要特点

以医学为导向、以健康为目标是高效“体医结合”课程开展的重要特征,其也正是医药类体育课程同其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体医结合”教学方式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课程应当能够为社会大型医院骨伤、康复等科室、国家以及省级运动队伍以及体育院校等输送良好的医学、体育综合性人才;其次,其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起到充分的重视并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再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主要体现出“体医结合”模式的专业技能培养;最后,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校内以及校外的合作。

2 地方医药类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医结合”模式的构想

2.1 课程设置依据

对于我国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而言,其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应当能够帮助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健康指导,从而能够以这种科学的指导方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能够较好的对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对于课程的安排来说,可以主要分为技术课程以及理论课程这两部分。

在理论课部分中,主要工作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好一个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在医学院校中通常都设置了普通生物化学以及普通生理课程,对此则可以通过同体育课程良好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展对于运动生化以及运动生理的理论实践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同多门课程间形成了一种知识之间的交叉。同时,在理论课程开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获取更好的创造能力以及知识面。

而在技术课环节中,则主要通过运动处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则是以“体医结合”为教学核心,通过处方安排的形式开展实际教学以及运动内容的安排。其能够依据对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多方面知识之间的交叉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对学生实际运动的强度、种类以及时间进行适当的制定,从而能够保证学生能够良好的提升自身锻炼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解决更多的同疾病发展具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这种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帮助学生能够与医生帮助患者开具处方一样,为患者在开展医药处方的同时开具“体疗”处方,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2 建立科学教学系统

“体医结合”结合教学方式同正常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存在很大区别的,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在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良好的锻炼。同时,其对于学生自身个体差异、主体需求以及自身学习兴趣也引起了更高的重视,其能够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并且以小组教学以及群体教学的方式帮助“体医结合”教学同基础的班级教学方式良好的进行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以良好体质标准形成一种有效的联系,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更好的为社会输送现代化、综合性医学人才。同时,在高校实施“体医结合”教学的同时还应当通过运动处方教学为手段帮助教师完成“体医结合”的教学任务,不但应当使此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还应当使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培养他人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通过运动处方的加入能够使我国目前的教学方式更为合理、科学,从而以这种方式使原有的运动处方教学具有更新的内涵以及生命力。

2.3 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

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中,主要可以分为理论以及技术两部分。在理论教学部分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通过医疗体育方法治疗疾病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体育健康知识,帮助指导患者恢复身体健康,使之成为医学与体育健康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在技术部分中,则应当开展一定运动处方、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医疗体育教育等课程,并且适当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添加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五禽戏等等一系列能够对学生起到健身作用的课程,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不同体育锻炼的方式以及自我锻炼的意识,从而以这种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在今后的治疗工作中更好的发挥此项特长。

2.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中,其之所以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提升我国医学专业综合性人才的整体质量。而在这种人才综合性质量体系中,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评价目的方面,其不仅应当帮助学生能够对学习情况进行良好的反应,还应当能够通过信息的反馈来帮助学生掌握不足,从而以此促进下一阶段学习质量的提升;其次是评价内容方面,在体系中应当包含对于实验方案的操作、设计以及结论方式内容的评价,从而以评价综合的形式对学生知识学习以及实际实验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最后则是评价方法方面,应当通过定性以及定量两者之间、教师同学生之间以及综合性以及阶段性间的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个标准、客观的评价,并且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评价指标手段以及方法的多样化。

2.5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体医结合”教学中,师资队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现有开展的“体医结合”教学活动中,其主要授课教师都主要源自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以及相关体育部门等等,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能够涉及到的领域也包括有临床医学、体育教育、教育心理学以及基础医学等等。而这也正是对医药类本科院校自身所具有的的丰富办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重要方式,较好的贯彻了“体医结合”的办学思想。

而要想使“体医结合”教学方式获得更好的效果,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在目前综合性学生培养目标中,需要教师具有下列素质: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且具有良好的“体医结合”思想,且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其次,应当具有健全的综合能力,在“体医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具有优秀教育能力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最后,则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过硬的思想品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政治觉悟对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楷模作用,并能够以高素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操。

同时,随着我国现今市场经济经发展情况的不断提升,作为学校来说也应当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良好的掌握。而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则应当具有社会以及学校两种不同尺度,从而能够良好的体现学校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对于综合性医学人才的培养来说,其是一项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校社会评估以及学校自身评价机制的共同结合作用进行良好的发挥,从而能够以这种社会全面评价来对学生单独评价方式的不足进行完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来说,只有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最具有评价的权利,所以,用人单位对于医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将对于学生毕业后吸纳以及选择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此种情况,就需要高校能够对此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全面的毕业生信息采集反馈系统,从而能够将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医药类学生的需求情况以及评价情况持续的反馈到学校,从而帮助学校能够时刻依据社会人才的需求对“体医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更好的质量监控,进而帮助学校的人才输送同社会的人才接纳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高,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们重视的问题。而对于医学医药类院校来说,则应当在这个背景下对自身的医疗以及教学优势进行良好的发挥,从而能够帮助人民群众能够获得质量更高、专业性更强的卫生保健服务,而这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良好体现。同时,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但具有高校教学的普遍特点,也具有属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医学院校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同医学校园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为我国健身、医疗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做出重要的贡献。

[1]周芹.“师范英语+护理”双向复合型国际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与实践[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6):78-79.

[2]付强,傅兰英,柯于,等.医学高校“体医结合”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0):46-49.

[3]傅兰英,付强,柳佳,等.我国医学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2,34.

[4]高爱社,彭新,沈晓君.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病理病原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6):533-534.

[5]傅兰英,左绿化,林克明,等.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3-115.

[6]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4):58-63.

G807.4

A

2095-2813(2014)09(a)-0053-02

周智娟(1982,2—),女,湖南沅陵人,硕士,讲师,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医药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WELLNESS TODAY
“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辽宁省“体医结合”模式下运动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