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内容及方法探讨——以郑州大学为例
2014-08-15禹洋
禹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内容及方法探讨
——以郑州大学为例
禹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竞技健美操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率很高,深受大学生欢迎,本文以郑州大学的竞技健美操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竞技健美操队的训练内容及方法进行研究,以期通过研究为郑州大学甚至更多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普通高校 竞技健美操 训练方法 训练内容 郑州大学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年轻而具有活力的运动,虽相比篮球、足球等健美操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独特的魅力已经风靡于我国各个高校。郑州大学设有体育学院,学院在竞技健美操场馆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基础。通过对郑州大学的竞技健美操队的训练方法及内容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分析郑州大学竞技健美操队训练的方法及内容,给其他普通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内容
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划分,竞技健美操是表现难美性运动项目,从项目属性上来讲,运动员的形态,姿态的表现力,动作的幅度与质量是决定这个项目训练的主导方向。本文以项群理论为基础,以抓住项目的制胜规律为前提,再有针对性的对训练方法与内容进行分析。
1.1 竞技健美操的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但现已成为体育界研究的热点,健美操中许多动作特别是高难度动作都需要核心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竞技健美操训练中,让竞技健美操发展的更完善。根据最新《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规定:在国际比赛中运动员所选的成套动作中所选择的难度动作必须体现出三维空间的均衡性,对于集体项目,要得到难度动作分值,全体运动员必须同时或依次同方向或不同方向完成相同的难度动作,而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是完成这些高难动作的基础。
1.2 竞技健美操的柔韧性训练
健美操之所以能风靡世界各大高校就是在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美的展现需要运动员超强的表现力,竞技健美操的表现力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运动的幅度大小,而韧带是影响动作幅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运动解剖学角度上来讲,柔韧素质是指人体的关节活动的幅度大小,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健美操运动员拥有良好的柔韧素质在训练中可以有效的防止肌肉拉伤、跟键断裂等损伤,更能充分展示运动员匀称的身材,使完成的动作更具灵活性与协调性。
1.3 竞技健美操的一致性训练
竞技健美操包含个人与集体项目,相对于个人项目,集体项目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要求各个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动作一致,在竞技健美操中也称作一致性。一致性是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重要内容,影响竞技健美操一致性的因素很多,从项群理论上来分析,竞技健美操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在个人技术表现完美的同时把团队的整体性表现出来。[1]技术是前提,在训练时各位健美操运动员都不能将基本技术同时完美的展现出来那就谈不上一致性;体能是竞技健美操中的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发展迅速,难度系数不断增加,在比赛中虽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要消耗很大的体能,体能跟不上势必在后半程中会跟不上同伴们的节奏;心理因素是关键,现代任何一项竞技运动项目都已经发展到极高的水平,运动员们之间的差距就在一丝一毫,而这点差距一般都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因素,竞技健美操比赛中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跟不上集体的节奏,打破竞技健美操的一致性。
2 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
2.1 竞技健美操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是针对核心区域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强调让运动员的身体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是提高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技术能力发展的非常关键因素。因此从运动员不平衡与平衡状态下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会更有针对性。
2.1.1 身体非平衡状态下的训练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都特别强调身体姿态,而身体姿态会随动作的不断变化而处于平衡或是不平衡的形态当中,而在这种状态中核心力量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动作变化的过程中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主要依靠核心力量来调整姿势、控制身体重心平衡和维持躯干的平衡稳定。运用不稳定器械进行核心力量的不平衡状态下的姿态,是训练的首选。不稳定器械最经典的属瑞士球,除此之外还有悬吊绳等。[2]使用这一类型的器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可有效地调动躯干的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能使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摆脱靠外力才能维持平衡的弊端,这种训练方式与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无任何可借助的工具来维持平衡是一个道理,因此相对来说,这种训练认识方法更贴近比赛的现实场景。对于有一定训练年限和比赛经验的健美操运动员来说,通过借助综合性器械来训练核心力量则更具效果和针对性。一般要借助综合性器械来进行核心训练的前提是运动员能在训练时很好的掌控身体姿态,若是刚进入竞技健美操的年轻队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一的瑞士球等练起。
2.1.2 无器械的核心力量训练
在身体的不平衡状态下训练,健美操运动员必须借助一定的外界器械才能完成,但无器械的核心训练也是一个主要方法,也是最基础的训练方法。无器械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运动员更深的体会核心力量在控制身体形态的有效性。俯桥是无器械训练核心力量最有效也是最为认可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北京体育大学汪星卫博导提出。其次俯卧撑控、仰卧撑控和侧卧撑控等都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3]。练习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躯干在训练中保持一条直线,呼吸要调整好,不可憋气。无器械的训练时间及强度一般比借助器械的训练要强,所以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训练的质量。
2.2 竞技健美操柔韧性训练方法
2.2.1 静力拉伸法
表现难美类项目对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柔韧性的训练也至关重要。静力拉伸法是指通过自身对将肌肉等软组织的压迫使之拉长,当拉伸到一定程度时静止不动。对于刚训练不久的健美操运动员,拉伸力量的大小应以所拉伸部位感到酸、胀、痛为界限,或者稍微超过一点。[4]当处于酸胀感时可保持这种状态约十分钟。当然静力拉伸法中除了一般性的柔韧性训练还有专门针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某一具体动作的拉伸训练法。静力拉伸法除了被动式拉伸还有主动式拉伸,主动柔韧性练习是在外力帮助下,使运动员的软组织拉长。在进行被动柔韧性练习时,一般应超过主动性柔韧练习的指标。
2.2.2 动力拉伸法
动力拉伸法是指通过自身主动的、速度较快的、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在竞技健美操中要求运动员快速的拉长某部位的韧带,特别是对腿部的柔韧有很高的要求。经科学研究表明,动力拉伸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主动拉伸时,肌肉强度变化的峰值约大于静力拉伸的两倍,动力拉伸练习时能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对练习部位的肌肉群既可以提高其伸展性又能提高其收缩性。动力拉伸练习可以加强练习时的血液循环,使肌肉、韧带等局部组织的营养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动作效果。竞技健美操部分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快速地拉长韧带,而动力性拉伸法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5]。
2.3 竞技健美操一致性训练方法
2.3.1 乐感训练
竞技健美操就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根据音乐的节奏而完成规定动作。集体竞技健美操中一致性的体现就要求所有运动员踩对音乐节奏。因此音乐中的乐感训练,应当严格按照音乐节奏的要求去完成。[6]每位健美操运动员都要根据音乐的快慢来有针对性的完成动作,教练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健美操运动员进行专门的乐感培训,播放一些比赛及日常训练中所放的音乐,分析其韵律,根据音乐的旋律体现动作的性质,通过乐点来提高所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动作的一致性。
2.3.2 技术动作训练
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一致性主要是通过技术动作来体现,在训练中掌握不同难度的技术动作,增强自身的本体感觉、与器械的配合度、在音乐背景下的节奏感等,使每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技术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动作的质量水平,增强队伍整体的一致性。[7]针对不同水平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将技术训练分为基础技术训练和提高技术训练两方面。基础训练是指包括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形态、踢摆腿等基本技能与动作的训练;提高训练是在对有一定基础,训练有一定年限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来设定的,是一个由基础进入竞技健美操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即训练国际上高、新、难、美的动作。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基础与提高两部分都得以有效夯实,使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将最基础的技术动作和较强的、创新性的动作一致性的发挥出来。
3 结语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与方法众多且不断更新,本文认为要想得到更好的效果需要针对《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的要求,训练内容要对动作的要求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依据柔韧、耐力、爆发力等素质的不同特点;训练方法不仅要做到针对性、差异性,还要从集体团队中每个队员出发,发展每位竞技健美操队员,为运动员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1]范文闻.对全省第6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6人操的初步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1(1).
[2]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3]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7,30(8):1119-1122.
[4]姚丽琴.竞技健美操国际规则演变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
[5]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
[6]国际体育联合会.健美操竞赛规则(2009—2012)[S].北京:中国健美操协会,2008.
[7]章旌红.人体腰椎在发力动作中的受力特点与运动损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42-44.
G831.3
A
2095-2813(2014)09(a)-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