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族“且力西”的功能研究

2014-08-15钱建东戚俊平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新疆民族

钱建东 戚俊平

(1.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乌鲁木齐市第92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2)

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汉国以后,回鹘称“畏兀尔”、“畏吾尔”。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吾尔”,沿用至今。“且力西”为维吾尔族语,中文意思是“摔跤”,俗称维吾尔族式摔跤,是一项古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译为中文后有四种写法:“且力西”、“切力西”、“且里西”及“切里西”,在本文中使用的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文写法“且力西”。维吾尔族语写法为“ ”。“且力西”是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运动。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摔跤运动是普及盛行的一种表演性、自娱性及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在节日和巴扎(新疆南疆地区集市)的时候进行。古代西域很早就盛行这类竞技活动,特别是在部落时期,摔跤甚至成为定夺汗位和选拔部落首领的重要办法。元代,在西域还专门设立了“校署”,统管各民族部落的摔跤等竞赛活动,千百年来,摔跤运动相沿成习,成为新疆各民族喜庆活动中用来助兴的项目,并经过不断地改进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且力西”在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地体现了维吾尔族人的强悍、粗犷、豪放和勇敢的浓厚民族特点。

1 “且力西”的起源

“且力西”的具体起源目前不可考。但根据198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巴楚县“琼提木”遗址(大烽火台)中,出土了一尊的古代摔跤手陶俑,说明早在公元七至十世纪时,“且力西”相当流行,技术动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该运动在新疆广泛开展并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男子喜爱,姑娘也有不俗的技艺。《突厥语大词典》就有:“勿与姑娘摔跤,勿骑骒马奔跑”的说法。另据《五代史·李存贤传》载:出身于沙陀部的后唐庄宗十分喜爱摔跤,“尝与王都较,而屡胜,颇自矜……”至元代,朝廷在西域专门设立了“校署”,统管各个部落的摔跤及其他竞赛活动,并逐步将摔跤纳入节日与喜庆活动中开展的重要活动。清代诗人肖雄在其作品《嬉乐》中写到:“嬉乐无非较艺时,输金相约争马驰。更看环抱交相跌,身手推谁好健儿。”并注:“回部过年,……有比较手段之事。或同日,或不同日,每两人相互持抱,彼此掀掷,能推倒者为胜,谓之跌跤。胜者满场喝彩,凡与胜者相契之人,争捧其脚而高举之,以助炫耀。”《新疆图志》也载:“婴儿四、五岁行割礼,诸戚友相率馈物致贺,为赛马斗跤之乐。”

2 “且力西”的种类与比赛规则

2.1 民间“且力西”的种类

民间“且力西”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流行于南疆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和田等地的喀什噶尔式摔跤。这是一种类似于站立式的摔法。在摔跤前,双方都要在腰间系上一条长2米、宽20—30厘米的红色或蓝色棉布腰带。在听到裁判宣布开始后即可进攻,以将对方摔倒并肩背着地为胜。比赛中如双方倒地分不出先后上下,算平跤,则重新开始比赛;如果使对手一手一膝着地,或使用犯规动作摔倒对方,则判为无效;如双方有意拖延比赛时互不进攻,则同时取消比赛资格。喀什噶尔式摔跤,采用一跤定输赢的比赛规则。一人连续战胜3至5人即为冠军,冠军人数的多少由参赛总人数决定。

第二种是流行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和哈密一带的吐鲁番式摔跤。这种摔跤方式要求双方在比赛开始前,除了在腰上系不同颜色的棉布腰带外,同时在右大腿根部各系一条毛巾或棉布带,以供对方抓握。比赛中,如毛巾松动下滑则立即停止比赛,待系紧后继续比赛。结果以将对方摔倒并成肩背着地为胜,如对方倒地后肩背未着地,双方还可以在地上滚翻角力,直至使一方成肩背着地为止。比赛一般采用团体3人对抗,若一人接连战胜对方3名选手,即为获胜。胜者继续比赛,负者输一场即被淘汰,直到一方将对方最后一人战胜为止。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比赛结束后,获胜者将得到一个牛角上系红绸子的大牛头。众人将获胜者抬起欢呼,获奖者则双手高举牛头,向大家致意。一般情况下,红绸子归战胜对方最后一名选手的人获得,牛头则由获胜方的3名选手共同分享。

“且力西”除以上两种外,还有一种流行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英吉沙等地的抱腿、抱腰、缠腿的摔跤法。“且力西”比赛没有统一的服装要求,参加摔跤人的体重、年龄、性别都没有要求,大多在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巴拉提节、冒德路节、诺鲁孜节、都瓦节等或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及农闲时举行。参赛方多以乡或村为单位,“且力西”的裁判一般由在族人中威望较高的年长者或在摔跤界较有名望的年长者主持下,即可进行较为正规的比赛。而农村集市、婚礼及割礼时也举行摔跤比赛,但这种比赛多以临时组合或自由参加的形式开展。民间“且力西”比赛的场地大小、形状及场地的材料都没有特殊的规定,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或集市中的沙地、土地、草地等松软的场地,也有专门建造的“且力西”运动场地,大多是露天的,主要是用田地里割来的青草作铺垫,上面盖一层厚布或帆布。民间“且力西”比赛的观众都是自发观看和参与的普通农民和老百姓。“且力西”的参赛者都是来自各村子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在农闲时他们都是因为喜欢“且力西”这项运动才参加比赛的。

2.2 现代竞技“且力西”的发展现状

现在,“且力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摔跤竞赛项目之一。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上“且力西”作为表演项目,向众人展示了维吾尔族式摔跤的魅力。直到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已经历了6界全国民运会。“且力西”作为新疆本土的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为新疆代表队在历届民运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民运会“且力西”比赛规则规定比赛时运动员需穿维吾尔族摔跤服,摔跤鞋,摔跤时腰间分别要系上长2米、宽0.7米的红、蓝两色棉布折叠而成的腰带。比赛在1米高正方形台子上进行。每场比赛3局,每局3分钟,每局中间休息1分钟。比赛不分年龄,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及87公斤级以上5个重量级的比赛。其比赛方法是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听到裁判员的口令后即开始比赛。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双手除了对方的腰带,不得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以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成肩、背或体侧着地,即为取胜。比赛实行三局二胜制。

3 “且力西”的功能研究

3.1 心理认知的功能

作为一种社会生物的人,其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制约,要做到完全摆脱社会的控制,其实是难以想象的。尽管我们人类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社会化,但是就人的个体而言,本生的生物性并非被完全文明化了,依然存有猿类的味道,如果我们人类遭到社会规范和习俗禁忌的压抑的本能需求和情感,得不到适当的诱导和调节势必会形成紊乱的心理能量,成为一种负面的内驱力,当人体外在通道被封闭时,有可能就会转向内在自身,从而产生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且力西”运动的重要心理功能之一,就是在不违反社会道德、宗教的原则下,疏导这种紊乱的心理能量。由于“且力西”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内涵比较宽广,与其它先进的文化相比更容易注入民族情感的表现,可以通过各种摔跤的动作来达到某种情感的宣泄,以此使人们在心理上达到一种自我认识,降低内在压力,将其转化为一种健康的工作能力。在人的天性中就有着强烈的亲和需要,与民族群体保持一致得到本民族的认同的愿望有时超过了对生存的愿望。如果长期缺乏亲和联系,常常会导致激烈的内心冲突,甚至可能导致精神障碍。“且力西”运动有许多维吾尔族人文化习俗的表现,维护的是民族价值观的连续性,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摔跤内容,激发和强化那些在维吾尔族人心中已经内化的文化观点,因而使人们容易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群体归属感。

3.2 精神平衡的功能

当我们人类还在原始社会时,生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是我们人毕竟是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当我们填饱肚子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又会有享受和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匆匆的过客,势必渴望自己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或者在世间永垂不朽。“且力西”运动的调节功能,就是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实现或者是无法实现,起到了一种“平衡工具”的作用。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成就高低、贡献的大小,往往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力西”运动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精神上的疲劳和饥渴,改善人们的心境,鼓舞人们的意志和激情,可以减轻行为的精神阻力,从而使人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农业生产中去。

3.3 娱乐身心的功能

“且力西”经过上千年文化的熏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娱乐和审美因素,它具有竞争的激烈性、动作的赏心悦目性、很强的知识趣味性等特点。至今已经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摔跤形式。它们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开展的成本小,在新疆南疆地区开展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气候、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摔跤者在比赛中能够充分放松身心,因而拥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且力西”是一项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的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间大部分都安排在,闲暇时间或节日期间,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休闲消费,将且里西融于娱乐之中,增加了喜悦的氛围,让人们在欢乐的体育活动中即得到快乐的享受,又增强了体质。“且力西”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比赛形式,能够满足不同民族、年龄、性别的摔跤爱好者的健身、休闲和娱乐需要,深受人们的喜爱。当前且里西的民间比赛主要集中在新疆南疆和东疆的农村和乡镇地区,新疆部分大学将“且力西”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引入到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它在民间体育文化教育、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及发展人的和谐理念等方面,都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3.4 体现民族个性的功能

所谓的民族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个性,所以有时也称为民族性格,他是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不同的民族,民族性格则反映不同的民族差异。每个民族的民族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的一种积淀,其中该民族的民俗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且力西”运动正是在维吾尔族这个西域古老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与发展的,该运动能充分体现维吾尔族人民的民族个性。民间“且力西”比赛时,不论年龄、体重的比赛规则就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人的强悍、粗犷、豪放和勇敢的浓厚民族个性。

4 结语

维吾尔族式摔跤“且力西”在西域的游牧文化、绿洲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且力西”运动充分地展现了维吾尔族人的强悍、粗犷、豪放和勇敢的浓厚民族特点。在西域多民族的摔跤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下“且力西”不仅保留了自己原来的特点,同时也发展与创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且里西摔跤形式,在竞技体育的召唤下“且力西”从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摔跤项目逐渐走向竞技摔跤的舞台,在比赛的规则等方面得到了规范与发展,通过竞技体育的途径充分向世人展示了在大漠深处形成的优秀少数民族摔跤文化。“且力西”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摔跤文化,而且对新疆南疆地区的全民健身、文化、经济、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钱伯泉.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2009(1).

[3]王小平等.维吾尔族民俗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201-202.

[4]王 莉.古代突厥语民族的民问竞技与游[J].新疆大学学报,2006(4).

[5]高 选.西部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4-15.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738-739.

[7]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3):10-16.

[8]毛公宁.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新疆民族
我们的民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新疆多怪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