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视野下中小学武术的现状及建议
2014-08-15张建成
张建成
(无锡市塘南中学,江苏 无锡 214026)
1 前言
众所周知,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中药有密切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多种价值功能和多个继承流派。尽管如此,武术因具备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特别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其成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品牌。对武术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因此经过三十年的教学改革,陆续在中小学中以体育课为载体来开展武术教学。一些中小学把武术列为学生特长,组织开展武术表演和竞赛,这些为推动武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通过学者们的调查发现,中小学武术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其价值远远未得到体现,其地位也并不受重视。生生不息的武术为何在中小学会如此颓势和疲软呢?笔者主要从武术的健康促进视角,浅析中小学武术现状形成的原因,阐述武术健康促进价值功能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小学生更好地传承武术提供理论参考。
2 武术健康促进功能
本研究综合近十年有关武术研究的文章发现,人们极其认同武术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祛病防身”等重要功能,同样也认可武术其独特的“自强不息、不畏恶气、匡扶正义”等文化形态,但是专门联系现代“健康”新概念为武术注入新鲜文化血液的内容还是凤毛麟角,更别说专业地将武术与生命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提出新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不可否认,武术与养生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都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2.1 武术与养生
中国的武术和养生文化的确天然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断交融,这是现代生命科学利用新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研究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第一,武术外在形式达到健康养生目的。武术从其展示形态来看,属于体育运动项目下的身体活动练习。从古到今,中国武术的传承凭借图文记载以及师徒传承得以保存,其以肢体活动为主导,推动体内气血流动,达到舒经活络、祛病养生的目的,从现代生理学角度来说就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免疫力来增进健康。古往今来,武术健身养生的本质一直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其属于有氧运动,积累效果缓慢,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因而现实生活中更多地集中在理论上提及,很少着重强调突出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然而,武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理念,本身就是为追求健康养生目的。第二,养生观念提升武术价值。现代人对养生概念存有偏见,认为养生和养生气功等属于中老年运动,这就不难理解,传统武术虽然被认为是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在中小学中甚至大学中均难以推广。我们同样发现,武术教师本身的素养也不高,甚至很多是由普通体育老师担任。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对武术真正价值的认识不清密切相关。武术虽然与养生天然联系,然而武术不是老年人专属运动,武术中的养生功能应该归功于为有氧运动,从武术与养生的联系,重新定义武术归属有氧运动,能够启示人们中小学武术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武术与现代健康概念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武术和医学理论是同源的。在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古人对“延年益寿”比较推崇,在岁月长河中总结和发展出一系列的身体活动,其中武术作为中低强度的体育运动类型,恰好适应这样的需求。另外,从武术的理论层面和内功层面来看,武术与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整理观也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
现代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更加忽略了武术养生这种功能,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疾病年轻化的趋势,健康的新概念已经诞生。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重点强调现代人在生理健康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多个层面。这这健康的新定义就延续了我国中医经典理论的整体的辨证论治观点。武术与中医的理论同源,有其健康整体观的理论基础,由此,有必要将武术与现代健康的定义相结合,探讨分析武术对健康的作用。首先,武术与身体健康的联系。武术属于有氧运动形式,但是内涵又远远高于有氧运动。所以,练习武术应该超越普通有氧运动的效益。例如,长拳要求习武者节奏分明,动静结合,长期训练的结果是能够促进神经对肌肉灵敏度的控制,有效提高人的反应速度;而太极拳的轻柔缓和、刚柔相济,长期习练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可以增强免疫力。此外,来自武术世家和武术协会的一些人,柔韧性普遍好于一般人群,他们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均较为符合健康标准。武术练习促进心肺功能的改善,无疑与普通有氧运动的效果是一致的。其次,武术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武术从传承的历史中就体现出其“博大精深”的一面,武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原因在于:武术存在系统的文化意识形态。武术不仅是修身的也是养性,“修身”尚且若隐若现,何况“养性”呢?武术的养性体现出其对心理健康的无限影响。武术讲究松静自然,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气,导引经络,气贯全身,神形合一。尤其是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一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调节呼吸系统外,更加能够宁人心神,缓解压力。将武术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课间娱乐生活。最后,武术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技击为主体的武术,拥有个人修身的健身气功,也有双人对抗为特征的套路,更有多人同台竞技的武术比赛,诸如此类的武术项目都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能够带动人们的情绪,能够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载体。不管是习武者与内心的对话,还是与武术朋友的交流,都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社会交流活动。
综上所述,结合现代健康新概念,武术也能够发挥自己对现代健康的重要影响。中小学课堂武术教学,自然是最主要的武术文化和武术实践传播基地,开展中小学武术教学需要社会力量和相关部门共同的努力,从政策、财政和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武术的健康促进意识,推动武术在中小学生中开始萌芽生根,从而能够为中国青年一代进一步提高对武术的兴趣和修养提供基础知识和素养。
3 武术健康促进意识缺失的原因
武术的健康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们的这种意识却不高。时下社会流行各种养生项目,其中人们首选的是包括健身瑜伽、舞蹈健美操、现代搏击术等以国际流行的时尚项目为主,而传统的武术,如:太极拳、五禽戏和八段锦等却成了老年人运动。社会青年人士对于现代流行项目趋之若鹜,也难怪中小学武术教学并不能迎合教学潮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第一,武术多流派导致其产生多种价值混淆。武术的悠久历史让我们很自豪,然而正是在这种随时间传播和发展后的武术,形成了以师徒传承的独特文化风貌,仅举太极拳就可见一斑。传统太极拳门派有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各门各派均会以发扬自身特点为己任,这样或多或少地阻碍太极拳整体发展。人们面对五花八门的武术类别,选择就很困难,宣传力量的不团结的确限制了武术的传播能力,武术强身健体的健康促进功能成了“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第二,武术教学目的不明确。一项有关学生武术课教师构成情况的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课堂中,一般体育教师和其他文化课教师充当武术课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武术专业老师,即使是来自高校毕业的武术教师,其自身的武术文化素养也不一定很高。这就导致武术教学真正健康促进的价值观难以传播。学生认为“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这就让我们反思武术教学确实没有真正把握住武术的精髓,没有迎合好学生对武术的真正需求。此外,目前中小学中盛行以教授武术套路为主,恰恰令人担忧的是武术套路动作的单一和枯燥严重影响武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兴趣。学生喜欢学提升健康促进的武术,而不喜欢上学习花拳绣腿的武术课,这也被一项调查研究所证实。学生更喜欢选择太极拳、健身气功和散打,而不喜欢选择武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学生对武术的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功能更加感兴趣,而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意志品质”并没有前者有更浓兴趣。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目前学生对武术是有需求和感兴趣的,他们关注的是武术的实用价值,然而武术教学却背道而驰,常常冠以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带有这种教学目的而去推广武术无疑是逆水推舟。第三,武术精神文化传播的形式单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以学生关注点来推动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关注也是我们社会文化的影响结果,武术并不仅仅只有实用价值,还是有很深的精神文化内涵。
4 提高武术健康促进意识的建议
4.1 强调武术健康促进价值
在中国武术整体形象宣传中,应该统一强调武术健康促进价值所在,只有对武术健康促进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形成武术多流派之间的交流,实现武术团体之间的合力,共同推出武术这一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学术界和理论界实现了对武术主要功能的统一思想之后,社会和民众才会真正更好地了解武术,认可武术,此后武术在学校的传播,在学生之间的学习才会更加顺利,人们才会愿意接受武术这种古老的体育运动成为新的锻炼手段。
4.2 确立武术教学的目的
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这种出发点是很好的,武术也应该参与到这种教学目的中来,而且武术本质上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不应该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以“博大精深”“名族文化”等意识形态的概念去教育,而是以简单易懂的“强身健体”“劳逸结合”这样的健康促进时尚概念来取代。而在大学或者更高认识水平的时候,才逐步传授武术真正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兴趣,又不缺失对武术文化遗产的弘扬。
4.3 丰富和补充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播形式
武术教育应该是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形成一定的梯度教学层次,例如在中小学以身体运动的形式为主,到大学辅助以武术文化教育;而在社会团体应该也增加武术内容,以娱乐性和实用性为主导,挖掘武术的经济效益,强调武术健身健康的意义,增强武术与外来体育项目的竞争力,共同推动武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虽然课堂集中式教学容易组织,但是为完成教学任务也容易出现填鸭式和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形态。因此应该鼓励健身俱乐部、社会团体共同承担提高武术健康促进意识,丰富和补充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播形式,让武术的整体价值得以实现和传播。
5 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扬弃和传承,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的开展,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在新时代养生文化得以复兴的趋势下,武术应该结合健康促进新的概念来进行文化宣传,明确武术教学目的,转变武术传播形式,让武术能够走进中小学,让学生能够真正从武术中获得健康的效益。
[1]刘家旭,董 建. 我国中小学武术师资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1):59-61.
[2]黄海波,李异洲.健康新概念视野下发挥武术价值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17-118.
[3]杨焕峰,马 雷.中小学武术教育:传播健康、快乐与文化[J]. 搏击·武术科学,2006(6):55-57.
[4]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3-76.
[5]曲天敏.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88-90.
[6]廉恩勇,武晓慧. 武术养生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2(3):116-119.
[7]《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