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八法拳技术特征研究
2014-08-15刘传书
江 平 刘传书
(淮南市武术协会,安徽 淮南 232001)
1 前言
彭芳副教授在《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中对武术拳种的定义是:“武术拳种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1]六合八法拳符合武术拳种定义里所说的相关内容,是内家拳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对六合八法拳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并不多,为应对传统武术面临的新形势,我们有必要对六合八法拳进行新的挖掘、整理与开展科学的研究。
2 六合八法拳的技术特征
武术所独树一帜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的技术和抽象的文化两方面。当然,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很难绝然区分,技术特征也是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技术更具体,更需要直观把握。[2]与其它传统武术拳种相比,六合八法拳有着独特的技术风格体系,根据六合八法拳的完整拳名“心意六合八法三盘十二势”就可以看出练习此拳首先重心意,以心意为先导、“六合”为体、“八法”为用,动作圆活敏捷、反应迅速、纵横起伏、来去无迹、清灵活泼,劲力要求开合升降、螺旋伸缩、整劲内蓄、不露痕迹。运动时骨劲内敛,刚中寓柔,柔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又如弱水百曲而不折,柔至似水,这也是“水拳”的由来,动时如海涛奔流滔滔不绝,静时如山岳屹立巍然不动。
通过对六合八法拳基本技术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气、骨、形、随、提、还、勒、伏”这八大方法贯穿于整个六合八法拳套路与单式动作练习中,这八大方法通过在套路与单式动作的不断练习和运用,渐渐形成了六合八法拳独特的技术特征。下面就这六种技术特征进行具体阐释:
2.1 心意为先,“六合”为体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说“心意”的“心”指的是指神经系统,“意”则是指有意识或潜意识的思维活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心藏神,肺藏魂,脾藏意,肝藏魄,肾藏智”,并认为心(脑)是先天的全身之主宰,脾(意)是后天的根本。拳谚云:“以心运意,以意运拳”,所以在使用“心意”练拳时会有如下作用:第一,调节神经系统,使人处于放松、安静、自然的状态,否则就会“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第二,发挥“心意”的思维功能,运用大脑练拳,使大脑和身体同时得到锻炼;第三,发挥“心意”双向信息传导功能。[3]练习六合八法拳要以心意为先导,即在练拳时思想和精神要集中,使身体处于放松和平静状态,六合八法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式动作都要先用心意导引,心意为先,招式为后,做到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能做到根据对方的动作做出快速的反应,如拳谚所说的“心气一发,四肢皆动”。
吴翼翚认为“六合”是旧时道家的说法,是指“天地”或“宇宙”,六合八法拳中“六合”的作用是使练拳者体会到“心为身之主,身乃心之友”即思想与身体的统一。六合八法拳中的“六合”的内容是:“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空”。
第一合是“体合于心”,它符合拳谚“心为身之主,身乃心之友”之说,是指在练拳时身体由大脑来控制身体,并且身心要做到要步调一致,这样才能使“心”更好的去控制“体”。第二合是“心合于意”,它指的是练拳者的思想和意念必须是一致的,在放松、安静、自然的状态下做到心与意合,只有这样拳才不会乱。第三合是“意合于气”,是将意念集中起来去引导气,做到意到气到,气血运行,就做到了意合于气。第四合是“气合于神”,就是指练拳者集中精神后,能使气血在身体内持续运行,进一步促使自己的精神状态更饱满,这里的“神”表现在身体动作上即是“力”。第五合是“神合于动”,指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时侯以“神”即“力”来引导着身体运动,使力带动身体运动说明做到了“神合于动”。第六合是“动合于空”,这里的“空”是虚无的意思,在套路练习上就是指练拳者在集中精神的时候能把整个六合八法套路连绵不断地练习完,在技击运动上就是指练拳者能通过“六合”,在受到外界攻击时达到本能反应的阶段。
六合八法拳与其它内家拳法一样,以意行气,心气行力,但练习拳法时强调“动合于空”,“八法”里的“行气集神(气)”和“骨劲内敛(骨)”这两法也融合了“六合”里的内容。六合八法拳内养篇中写道:“道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纳,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以忘形,可以忘我,可以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知止则慧光生,知谨则圣智全,圣智与道一是为真忘,惟其忘不忘,忘无可忘者,即是真道也。”也就是当把动作练习至纯熟时便忘记动作的形状,而动作出于无形即为空,此时就做到忘形与忘我。
2.2 刚柔相济,整劲内蓄
不同拳种的不同外在风格主要在于各拳种内在的劲力方法的不同,这正是刚柔变化的区别。虽然不同拳种存在劲力上的区别,但都追求刚柔变化的最高境界即刚柔相济。纯刚而僵,纯柔而懈,几乎每个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4]六合八法拳五字诀里“刚在彼力前,柔乘彼力后”是六合八法拳追求的技击风格,刚柔相济强调的是劲力的运用,以意行气,以气行力,连贯九节,使血行于内脏,气行于关节。所谓的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即为动作不浮滑,不凝滞。“蓄力如弓圆,发劲似箭直”强调的是六合八法拳在发劲时的动作要领,要求劲力连绵反复,无止无尽。
“八法”之中的行气集神(气)是六合八法拳“八法”中的核心内容,要求练拳时要先调节至放松、安静、自然的状态,“行气”能使全身充满流畅的气血,气血运行时集中精神,则可以做到“气合于神”,二者合一就能使身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达到蓄势待发、快速反应的状态。骨劲内敛(骨)是指在“气”与“神”二者合一的基础上,端正骨架,劲力内敛入骨,以蓄其势,做到气与力合,使习练者做到整劲内蓄,蓄力如弓圆,劲力充沛,犹如张弓之箭,一触即发。这一点在六合八法拳的八大桩功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也是练习桩功的一个基本要求。
2.3 升降开合,螺旋伸缩
六合八法拳拳架和单式动作中很多动作都要求做到升降开合,升与降,开与合即为阴阳相对,例如十二势中“蛇行”动作的左手下按与右手上挑为“伸”,屈身时两手相向收回则为“缩”,此处的“伸”为“升”与“开”,“缩”则为“降”与“合”,有升降开合之意境。升降开合的要点贯穿于六合八法拳拳架与单式动作练习之中,有螺旋起伏,有升降纵横,练习时要注意阴阳变换与升降开合运用之目的。如在练习抱月桩定势动作时体会两掌随肘内合、外撑、上托、下压、前推、后拉时力的变化和身法的调整。在练习这些动功动作时尤其需要体会力的作用原理,两掌上托的动作时要伴随着身体曲膝下蹲和重心下移等,这些都体现了六合八法拳升降开合的技术特征。
练拳时身体的其它部位由腰带动而旋转,螺旋上升或者下降,螺旋的动作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身体的躯干或是上下肢的每个部位都要求进行螺旋翻转。出拳或者推掌时都要用腰带动手臂的滚动和拧转,这样可以提高出拳或推掌的速度和穿透力,并且在格挡对方的攻击时,以螺旋拧转的手臂接触其身体部位时,还可以破其用力方向,通过滚动使其力的方向进行改变,从而化解对方的招式。九节有伸缩之能,合于五总,其弹力自然生成,如此的螺旋伸缩,使对方防不胜防。例如在龙战的“推掠”动作练习中,左右手在变换过程需要注意以腰带动肩,以肩带动整个臂及腕的螺旋转动。
练习技击动作要连贯而敏捷,反应迅速,套路演练时不停顿,不断劲,每一招每一式都随着心意而转换、变化,动作要求以腰为轴,上下左右相连,瞻前顾后,圆润通畅。真正做到“升降开合,化象虚空,神形清灵,动定静通”。
2.4 化象虚空,虚实相生
象形武术是中国武术拳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模拟动物千姿百态的形和意而成,其风格特点是神形兼备、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如“龙腾、虎扑、鹤展等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成。象形武术的真谛是“拟动物之形,取动物之意;以象形为势,以意真传神。”象形武术体现出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力与美的和谐统一。[5]六合八法拳套路中有很多象形动作取自动物的形或意,主要包括了龙战、虎贲、鹤列、豹掌、猿肱、熊攀、雁翼、蛇行、鹰扬、鸾趋、鹏抟和麟盆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八法”里的“化象模仿(形)”这一方法正是通过了长时间模仿和练习十二势单式动作,使招招有形,式式有象,做到形神兼备。
“八法”中的“顶悬虚空(提)”要求练习六合八法拳时要虚灵顶拔,尾闾正中,一吸气便提,一提气便咽。目的是使头顶挺拔而不僵直,下盘四六步与其它步型的转换要稳当,练拳时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气势磅礡,精神抖擞。另一法“定静守虚(勒)”要求练习者勒住心神,镇定不躁,心无旁骛。练拳若实若虚,虚以引真,随机应变,寻隙进取,变幻无常,忽隐忽现,令敌攻无可乘之机,防不胜防,而自己的动作却能随机应变,任意进取,如波浪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无穷无尽,做到虚实相生。例如鹤列的动作要点是“摄引”,猿肱的动作要点是“长击”,“摄引”和“长击”在于采用虚掩之式的虚实用法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趁其不备之时进行攻击。
2.5 步以四六,中定转换
六合八法拳套路中步法的一大特色之处就是以前四后六的“四六步”为主,辅以三七步和马步为变换动作,做到定中守中用中。“四六步”是六合八法拳的基本步型,有很强的攻防意识。“四六步”在其它拳种中也称为“蓄力步”或“半马步”,其动作姿势可以从调息桩开始,左脚上步,身体右转坐胯曲膝成“四六步”,要求左脚脚尖朝前,脚跟略微抬起,右脚略向外展,或以马步动作开始,右脚向内稍转,左脚以脚跟为轴稍外展,身体重心六成力在右腿,四成力在左腿。“四六步”要求:头顶身正、沉肩坠肘、坐胯屈膝、十趾抓地。在其它拳种中“四六步”可以当作桩法训练,而在六合八拳中“四六步”完全整合于桩功动作、套路动作和单式动作的练习中,它以正侧方位面向敌方,所以既可出招击敌,也可退步防守。
2.6 招式变化,往来还复
六合八法拳套路66式全套有约500个动作,首先,从66式的动作名称来看,除了第二式和第五式的“临崖勒马”、第三式和第八式的“闭门推月”与第四式和第十六式的“拔云见日”分别出现两次外,其它60式的动作名称都只出现了一次。其次,从66式的套路运动路线来看,整体上来说是控制在起点10米范围内,方向时而朝东,时而朝西,忽南忽北,无太多规律可行,招式变化多端。最后,这66式里的500个动作重复率很低,这也是很多人说六合八法拳难学的原因,包括八卦掌名家姜榕樵先生当时也说“六合八法与太极拳根本不同,六合八法有五百一十多个姿势动作,不同样子,不同名称,而又是不断劲的,但太极拳重复姿势很多,像单鞭、蹬腿等”。[6]所以他认为六合八法拳确实“难学难精”。“八法”之一的往来还复还要求练拳时身法和步法要纵横起伏交错,时前时后,忽左忽右,四面八方,来如浮光掠影,去似惊鸿追月,任意往返,无所不及。另外,此法还要求练习者对套路及单式动作路线熟悉,而且熟知每个动作和招式的前后左右变化,做到劲力连绵反复,无止无尽。
3 结论
六合八法拳历史悠久,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气、骨、形、随、提、还、勒、伏”这“八法”贯穿于整个六合八法拳套路和单式动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征,六合八法拳从技术的内在特征来看讲究以心意为先导,“六合”为体;在外形和劲力上表现为刚柔相济,整劲内蓄,升降开合,螺旋伸缩;在身法上表现为化象模仿,虚实相生;在步法上表现为主要以四六步为主,辅以三七和五五的步法转换;在演练风格上表现为招式变化多端,快慢相间,往来还复,纵横起伏交错。
[1]彭 芳,吕韶钧,孙富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29-31.
[2]范燕美,杨建营.对武术整体技术特征的研究和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3-125.
[3]佚 名.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4]范燕美,杨建营.对武术整体技术特征的研究和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3-125.
[5]黎 华,王在传.论中国武术的象形魅力[J].中华武术研究,2011(3):58-63.
[6]方伯诚.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释义[M].北京:麒麟图书公司,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