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原生态唱法中的民族性解读
2014-08-15王洋
王 洋
(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一、引言
民族性是某种在民族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包括民族心理和各种构成民族心理的民族风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等。对少数民族人民而言,民族性无处不在,各民族的民族性贯穿于民族生活习俗、民族生产等各个领域,并通过音乐、舞蹈、建筑、服饰、饮食、宗教祭祀等各种载体表现出来。艺术因其特有的包容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在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抽象凝练中得到升华,成为民族文化的标识,因此音乐、舞蹈等艺术是观察与透析不同民族民族性的重要平台之一。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世居民族,音乐是侗族人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侗家人常说“饭养命,歌养心”,自然地,侗族音乐也就沾染了浓重的侗族特性,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由于语言差异,侗族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侗族紧邻汉族,生产生活各方面汉化现象比较普遍,而南部侗族地区因地势交通阻碍,保留了较为完整典型的侗族文化,两个区域因此展现出风格迥异的演唱风格。特别是侗族南部方言区音乐旋律舒缓缠绵、风格清丽,少有修饰,颇有民族文化遗风。
二、侗族原生态唱法中的民族性
(一)演唱形式中的自然和谐
相对于其他音乐种类,侗族原生态唱法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且风格迥异的演唱形式中无不透露出侗族随意自在的民族性格。侗歌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和齐唱,且多无伴奏。从合唱的起调来看,侗族民间合唱一般既无指挥又无伴奏,领唱首句的歌手,起音的高低就等于定调,调定得好就能发挥歌队的演唱水平,合唱的进入以及衬腔轮流领唱,没有指挥提示,全凭歌手们的听觉分辨和平常的认真训练。从伴奏乐器来看,侗族的歌曲伴奏往往由侗笛、唢呐、木叶等侗族特有的乐器独奏或齐奏,特别是木叶情歌更具民族特色,侗族人往往以身边的树叶为乐器,随手摘下便可吹出流畅的曲调,吹奏的乐声富有穿透力,悠扬的乐声在崇山峻岭间久久不息。从表演场所和表演时间来看,“行歌坐月”是侗族原生态唱法特有的演唱方式,侗族青年男女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聚集在室内对歌,月夜中不时飘荡出的歌声为侗乡增添了无限的温馨。从协作来看,侗族大歌是南部侗族方言区的多声部演唱形式,其演唱阵容可以容纳几百人到几千人,人越多,效果愈好,为了使多音部的协作完美,各个音部的演唱者都要用心去体验自身的声音问题,并加以调整,从而使演唱群体达到和谐完美的演唱效果。侗族人世代以农耕稻作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随意自在,依山而耕,傍水而居,热爱周围环境的草草木木,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侗族人的性格中便多了几分从容和和谐,侗族歌唱形式的自然与协作便是这种随意与和谐的最好诠释。
(二)音色技巧中的执著从容
与民族唱法的规整不同,原生态唱法在演唱技巧及音色上少了更多的规范与修饰,音色天然、技巧独到。从音色上来看,侗歌中的男声深厚,女声清亮,童声稚嫩,这样的音色与侗族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临水而居是侗族人居住环境的主要特征,缓缓流过的江水赋予了侗族人细腻婉转的性格特征,与水相伴的侗族人歌声中也因为水的滋润,声音格外清亮动听。就像藏族人久居高原,声音宽广洪亮一样,侗族人的音色因山水环境清澈透明、音色多变、婉转动听。从发音技巧上来看,侗族喉路歌的演唱者采用的都是人声的自然声域,学习喉路歌的人从小就用吟诵式的强调学习歌词,接着开始用低声部旋律学唱喉路歌,在经过歌师的自然诱导训练下,演唱者的声音圆润、甜美,音准和乐感极好,演唱时不用定调,随口就达到想要的音高,且都是自然声真嗓子,与正规的民族唱法有所不同,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是侗歌原生态唱法的技巧和难度所在。从呼吸方法来看,侗族大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最自然的方法,在低音声部的配合下,高音部的领唱者可以尽情发挥,变换出优美动听的“花腔”,正是在相互映衬的音部配合下,侗族歌手完成了长时间的音值持续,形成了“链式呼吸,互换气息”的演唱呼吸模式,演唱者的歌声也因此显得优美、飘逸,经久不息。另外,拟声是侗族原生态唱法的一个显著特征,风光秀丽、睦邻和谐为侗族歌唱提供了歌唱的良好氛围,侗族人根据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声响模拟自然界万物声音,如花鸟虫鱼、高山流水等,因此侗族演唱犹如天籁,侗族原生态唱法的精华——侗族大歌更是具有这样突出的特征,蜚声中外的《蝉之歌》便是侗族人根据蝉音所创造的音乐奇迹。优美的音色和独到的演唱技巧在侗族人的生活中代代相传,一方面是因为侗族人自娱自乐,另一方面则是侗族人对自然歌声的执著,是侗族歌唱者对歌声不息的传承和追求。
(三)音乐伴奏中的乐观自信
与其他音乐形态的多样化伴奏不同,侗族人的原生态唱法常常无伴奏进行;若有伴奏,伴奏的乐器也是侗族人特有的乐器。以侗族大歌为例,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大歌的主要特点,没有乐器的衬托和配合,侗歌并没有显得单调和乏味,反而使得演唱者连绵不绝的高清亮嗓音更加突出,巧妙的发音技巧为侗歌的长调音值提供了可能,摈弃了伴奏的随和,听者更能体会到侗歌原生态唱法中的意蕴和美感,无伴奏是侗族对自身本真演唱法的坚持,更是侗族人对自己歌声的自信和自豪,是以歌动人的典型例证。另外从侗歌常用的伴奏乐器来看,侗歌常用的伴奏乐器为芦笙、琵琶、侗笛、牛腿琴等,牛腿琴是侗族古老的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音色柔细,常用于侗族民歌、情歌和侗戏伴奏,其伴奏随歌进行,曲调优美,节奏优美,犹如小河淌水潺潺不息,和侗族民歌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伴奏效果。侗族琵琶大小不一,音色各有不同,可以独奏,也可合奏,侗族人个个会弹琵琶,个个会唱琵琶歌,侗族琵琶所伴奏的歌曲也称为琵琶歌,琵琶是侗族音乐的标志乐器。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侗族人不但要与入侵家园的外部势力斗争,还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严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使侗族人屈服,反而使侗族人更加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切的希望,生活中随处飘扬的歌声便是侗族人乐观精神的最好例证。无论是伴奏还是无伴奏,侗族人对本真歌声的追求和和谐乐器的创造反映了该民族对生活的乐天自信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歌唱心情。
(四)演唱风格中的质朴自然
民族音乐要在民族地区传唱开来,并受到民族民众的喜爱,并不是偶然的因素。各种音乐形态与民族民众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经过千百次的锤炼调整,从而形成了与民族性格一致的绿色唱法,这样的唱法是民族民众生产生活最真实的声音,与民族习惯相符,少有人工雕琢和修饰,因此更能得到众人的共鸣。侗族南部方言区所处的位置较为封闭,外部的文艺娱乐活动少有机会进入到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在耕作之余,侗族人民通过模仿周围自然环境的风声鸟语自娱自乐,自然质朴的生活状态使得侗族人民汲取了大自然的灵气和智慧,形成了天然无雕饰的自然演唱风格,歌唱者模仿鸟叫虫语等自然声音形成了天籁之声。侗族大歌便是侗族人的质朴自然与自然灵气相结合的音乐结晶,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侗族原生态唱法的演唱风格自然、质朴随意,宛如江水连绵不绝,清新秀丽,这样的原生态深深地烙上了侗族人的性格特征。侗族人身处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和河谷,该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农业发达,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及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使得侗族人形成了自娱自乐、质朴自然、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性格传承下,侗族人农忙耕作、农闲弹唱娱乐,白天干活,晚上行歌,歌声承载了侗族人的喜怒哀乐,滋养了侗族人的心田,丰富了侗族人的情感。
(五)节奏旋律中的团结无私
侗族原生态唱法不仅歌声优美动听,旋律悠扬,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道德观念。侗族历史上并无文字,因此侗族的民族道德、文化、认同等大部分民族意识都通过侗族歌曲一代代传承发展下来,侗族人用自己的歌声繁衍和传承了侗族的文化系统,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包含了侗族神话、历史、哲学、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生产生活知识、生活礼仪、世态人情世故等等。有首侗歌这样唱道“大田粮丰盛,大渠装水深,大硾舂米多,大公多赞声,你这样做人罗,越活越精神,学榕树遮阴,学月亮做灯,学石板铺路,学高山耿正,…”歌词集中表现了侗族人的审美道德,学榕树,学月亮,学石板,侗族人以周围随处可见的植物环境来比喻与人处事之道,对侗族人进行了很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在侗族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侗族人以鼓楼为中心,对乡规民约、民间的大事小情进行说唱。通过歌声教化,侗族人民形成了无私、助人的民族精神,造桥、修路、修凉亭、人人出钱、出力。在无私淳厚、助人为乐的歌唱道德教化下,侗族人的团结观念和集体意识愈发强烈,他们以团结为美,以维护集体光荣为荣,“那时人分帮、鱼分塘,各自成一帮,聚在村中,住在寨上,拢成一团,围成一方,互相有照应,有事大家帮,谁也不去犯别人,也不许别人来逞强”不仅歌声这样唱,侗家人的生活事实上就是这样,在多数侗族村寨内部,大家通过“款”的组织互相照应,维护集体、加强团结成为侗族人的道德规范。“独木不成林,滴水难成河,一根面纱容易断,十根面纱能把牯牛拴,三人同行老虎怕,一人走路猴子欺,我们要像鸭脚板连块块,不要像鸡脚爪分叉叉”。在质朴无华的歌唱中,侗族人团结一心、通力协作的民族集体思想意识被代代传承,形成了良好的民族道德风气。
(六)简单素材中的淳朴自然
侗族歌唱的原生态主要不仅体现在曲调、风格等方面,取材天然也是其原生态的重要体现。侗族人的歌唱素材来自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侗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无论是节庆习俗、高山流水,还是鸟鸣虫叫、岁月如水,侗族人随处为歌。“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辛辛苦苦四季活,春天冒着倾盆雨,夏天日头烈如火,秋天被封阵阵寒,冬天冰雪冻手脚,一粒粮食千滴汗,一颗芝麻功夫多…”。歌曲以侗族人的四季生产为题材,向子孙后代诉说着生活的艰难,教育子孙要珍惜粮食,热爱劳动,通过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侗族人喜欢唱歌“太阳出来照山坡,侗家儿女爱唱歌,太阳未起歌先起,太阳落了歌不落”。无论是婚姻、祭祀还是丧葬、交流沟通都成了侗族人歌唱素材的源头。简单的生活赋予了侗族人朴素的民族情感,侗族人歌唱素材的随处可得,使得侗族人生活中充满了歌曲,因此侗族的民族节日基本上都和歌曲相连,如正月踩歌堂,二月二修桥补路节,三月三花炮节,三月十三大雾梁歌会,三月清明挂青、土王节,四月八日栽秧节,五月五日过端阳,六月六板跤节、祭牛生日、林王节、洗牛节,七月吃新节,吃甲戊、赶社,二月或八月斗牛节,八月十五芦笙节等,过节就是音乐竞赛大会。侗族声音大歌便是侗族人以周围的自然声音为素材,在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中,侗族人把自己平和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热爱用自然界的声音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质朴的音乐、简单的素材,侗族原生态唱法中饱含着侗族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民族的朴素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
(七)多样内容下的丰富情感
侗族原生态唱法并不拘泥于某种题材、内容,根据歌唱形式不同,侗族歌唱可以分为:山歌、酒歌、情歌(又称琵琶歌、牛腿琴歌)、大歌、款歌、哀歌、拦路歌等。南部侗族的山歌旋律悠扬婉转、流畅自如,歌词质朴、表情达意,演唱风格自然清新,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区域色彩。北部方言区的“玩山歌”旋律优美深情,节奏随意自由,富于变化,与南部山歌的潺潺流水风格不同,北部山歌音域较宽,跌宕起伏,自由奔放。侗族的情歌具有特别的韵味,也就是侗族人习惯称呼的“行歌坐夜”。多人参与的侗族大歌从高音部到低音部,形成了独特的多声部演唱形式,其他丧葬所唱的哀歌、组织约定的款歌、拦路歌等等,都与侗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子女的婚事该让子女自作主张,做父母的倘若蛮横到底,子女遭祸殃,父母也心伤,不如让子女自选心上人,年轻人自己中意才是美满的鸳鸯”。侗族的歌唱从侗族人的喜怒哀乐、生产生活到周围的万事万物,内容的多样化反映了侗族人一草一木总关情的丰富情感。由于居住环境所限,侗族人与外界交往不多,但是平淡的生活并没有使侗族人的思想情感变得乏味,他们对周围环境和生产生活细心体察,形成了丰富细腻的民族情感,并把这些情感通过张口即来的歌曲传达出来,因此侗族人每一句不加雕琢的歌唱实质上都是侗族人丰富情感的表达和展现。正是侗族人把自身相关的大事小情的吟唱,才使得侗族原生态唱法具有了明显的生活性,体现了民族原生态音乐,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本质精神。
[1]朱慧珍.侗族民间文艺美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贵州省文管会办公室.贵州侗族音乐(南部方言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朱慧珍.侗族民间文艺美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5]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