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金融雄心
2014-08-15余富才
■余富才
过去5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升至8%,这一比重在全国仅次于京沪,金融资产规模突破3.3万亿元,缴纳地方税收占比保持在10%左右。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发展,资本要素市场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融业支撑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效果明显。重庆每年新增信贷中近四成投向了制造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95%以上投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经济与金融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局面。
重庆的目标是,未来5年,要建成以金融结算为特征的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业的支撑力
金融业为重庆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支撑了工商企业的发展,自身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重庆已初步构建起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共有各类金融机构846家,比2008年末增长3倍多。全国性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管理性和区域性总部逐步聚集,总数16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信托、汽车金融、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创新型机构总数达到585家,近5年增长7倍多,资本金总额达到1221.1亿元。
银行业规模亦增长迅速。到目前,银行贷款余额17576亿元,居西部第二位,过去5年年均增速25%,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存款22187.6亿元,居西部第三位,过去5年年均增速24.4%,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存贷比连续多年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左右,西部“资金洼地”初步形成。
融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13年银行信贷增量与非银行融资增量接近1∶1的比例。重庆一度被评价为“另类金融中心”,最突出的是结算金融异军突起。重庆立足保税港区,离岸金融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要素市场结算和总部结算,层次鲜明,首创惠普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和贝宝跨境电子商务结算,易极付公司成为西部首家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试点企业,引进邮政等全国性行业结算总部,跨境金融结算超过1500亿美元。
区域性要素市场潜力巨大。重庆率先构筑股份转让中心、土交所、畜交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再生资源交易所等12个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市场交易各具特色,风险可控,交易额近5000亿元,区域性产品定价影响力和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逐步显现。
重庆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网点下沉,在西部率先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和机构网点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启动以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为抵押的“三权”抵押融资,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唤醒农村沉睡资产。
重庆市长黄奇帆特别强调说,要用活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到2017年使重庆成为内陆地区金融体系各类功能性牌照最齐全的地区。黄奇帆认为,地方政府搞金融改革,不需要不应该也不可能去进行大的体制机制创新。一行三会每年推出的新业务、新牌照,对地方来说都是新的业务形态,新的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只需要把握一行三会的政策方向,把握每年的重点改革措施,积极争取每年新的试点和金融牌照,把这些业务和功能开展好,就是地方的金融创新。
山城另辟蹊径
在黄奇帆看来,金融中心有三种分类,第一类是北京,行政总部集中的金融中心;第二类是要素市场集聚的中心,比如上海;还有一类是结算类金融中心,典型的是新加坡,重庆可以学新加坡。
黄奇帆分析各类金融中心的条件后说,重庆的目标是结算类的金融中心,这是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因势乘便找到的发展空隙。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使重庆的金融中心建设找到了一个区别于京、沪、港的突破口。
沿海加工贸易的规模已有1万多亿美元,但结算中心却在海外。重庆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在中国的结算、亚洲的结算都搬到重庆来。定位于结算类的金融中心,并不是凭空的设想,而是配套了重庆产业结构升级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重庆筹划的产业结构升级意在实现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并由此说服惠普、华硕等笔记本电脑厂商在渝建立制造业基地,并带动一批代工商、供应商加入。IT产业的强势崛起,为建设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
最先将结算中心放在重庆的是惠普。2009年,惠普(重庆)生产出口采购及结算有限公司成立,其职责包括“作为结算中心提供本外币汇款交易结算和相关支持”。当越来越多的IT企业都把自己的结算中心搬到重庆后,金融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开始显露出来。
支撑重庆作为结算型金融中心的,除了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之外,还有电子商务结算。全球最大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美国贝宝在重庆成立了在华首家全资子公司,在重庆打造包含国际电子商务外汇结算平台在内的“一平台五中心”,这个平台将让重庆跨越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障碍。
重庆也推出一系列与该领域相关的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和银行跨区域结算中心落户,培育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重庆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把重庆电子商务结算的规模做到300亿美元,在2020年前增至2000亿—3000亿美元。
据估算,惠普、华硕等结算中心在未来两到三年的结算资金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此外,伟仕电脑等代理商在未来3年带来的结算量估计可达到5000亿元。重庆市经信委估计,加上二级分销商1000亿元左右的结算,重庆的结算产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阿里巴巴和贝宝等带来的结算量。
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使重庆的金融中心建设找到了一个区别于京、沪、港的突破口。
打造小贷重庆模式
黄奇帆曾明确表示,社会需要影子银行。2013年重庆市融资增量总共约4800亿元,其中2400亿元左右来自影子银行,占比达50%。
在社会上还没有影子银行概念的2005年,重庆就开始推动影子银行机构的发展,当时称之为“另类金融机构”,重点推动了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八九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目前,重庆非金融机构已经达到699家。所有形态的影子银行机构中,以小额贷款行业发展最为突出。2013年,重庆240多家小贷机构的不良资产率只有0.27%,是全国不良资产率的四分之一左右。
不良资产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后,是六个“不”风险防范模式。首先,重庆规定不管是小贷公司还是担保公司,不能够跟老百姓拿储蓄;其次,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更不能够向老百姓和企事业单位高息揽储;第三,不能够违规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第四,小贷公司资本金与贷款的杠杆比不能够超过1∶2;第五,不能够发放高利贷,必须严格遵守银监会的相关规定;第六,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必须实行属地化管理。
重庆已经创造了多层次、多元金融体系,也创造了小微金融体系的典范,小微贷款重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对于全国的小贷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重庆现有240多家小贷公司,约占全国的1/30;重庆小贷公司450亿元资本金在全国占比超过1/15;从贷款余额来看,截至2013年末,重庆同样占比1/15,约500亿元。
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小贷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重庆金交所在全国率先推出小额贷款资产收益权转让交易。小贷公司将其部分优质信贷资产打包,通过重庆金交所平台向投资者转让小贷资产的部分收益权,从而获得资金以拓展业务。通过卖债权,小贷公司可将回收的资金再放贷,实现资金快速滚动。目前,这一交易模式已经被全国多家金融交易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