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2014-08-15罗䶮骁尚涛
罗䶮骁 尚 涛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这个大发展、大竞争的环境中,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着力构建自己的高水平发展平台.但在这个发展平台上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需要的日益提高,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教师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面对新问题与挑战时做出了与时代步伐不协调的举动,致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亟待反思与调整.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则关系到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就从个人的观点,谈一谈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自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在育人工作中发挥力量。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师德师风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会促使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师德师风的内在要求来转变自己的职业观念、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这些观念、心理与行为随之会传导到教书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育人工作的成效,而且一个学校整体的师德师风面貌会直接传导到学校所在的社会区域,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声誉、影响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
(一)加强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地方性高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地方的经济服务能力,务必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激励广大的教师爱岗敬业,树立良好工作、学习、思想和生活作风,形成健康的文明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才能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夯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基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完成育人目标首要与核心的问题是拥有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辅导员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激励他们崇尚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辅导员的优秀品质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生,从而保证人才培训的高效性,为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目标做好努力。倡导与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未来,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素质的好坏关系到身边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发展的两个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发展必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辅导员通过自已的言行,带动身边的大批学生遵守校园文明,从而提高社会和学校整体的文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维护学校发展是高校教师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义不容辞的任务之一。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良好的师德师风修养,是一种自觉、自律的高尚职业道德行为。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要求教师首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其次,要求教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一个有修养和职业道德的人;第三,要求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得到校正,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能够自觉抵御,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鼓励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目标,为教育事业献身,不断追求卓越,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是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感淡薄,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辅导员就是一个传话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辅导员每天忙忙碌碌,最后学期总结时什么也没有。
二是学术研究浮躁、缺乏创新精神。在学校年终考核时,为满足年初定下的科研指标计划,或是为了评职称时,许多“科研成果”存在严重的虚假和腐败现象。
三是对自己要求不严。目前高校辅导员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同时学校制度又不规范,无从对其要求更多。在自我约束方面有所欠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在言语行动上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
四是缺乏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有些辅导员缺乏与同事之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不相互尊重、协作提高,没有团队意识和精神,而是相互妒忌、互相拆台。
三、加强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一)抓行为规范,树师德师风。大学是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土壤和摇篮,大学辅导员不仅要会教育人,更要做好榜样以身作责。要教会学生先做人再做事,这是辅导员为人师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行为规范建设,把辅导员行为规范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首要任务来抓,以政治学习、教研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16号文件和教育的24号令等,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和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学校应要求辅导员衣着得体,行为端庄,语言文明,学校更要结合校规校纪,对辅导员行为规范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以严格的制度规范约束辅导员,杜绝一切违背师德师风建设的现象,从而督促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典范。辅导员要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形象教育学生,以良好的品格感染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
(二)抓学习培训,促素质提升。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学识,就难以胜任“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尤其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各学科间的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态势愈加明显,因而作为辅导员必须具备大海的精神,海纳百川,具有海绵的精神,时刻吸纳新知识、新理念。作为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用新知识、新观念淘汰旧知识、旧观念,引入新知识、新观点,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让知识的海洋展现勃勃生机。
1、抓制度源头,促学习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学习作为辅导员素质提升的主渠道,制定学习制度,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保证学习时间,狠抓学习;做到学习“三结合”,即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学习与调研紧密结合,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和引导人,用制度促进学习效果。
2、抓激励机制建设,制度促人。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要积极鼓励教师去相关高校进修、高访,对外派培训的辅导员,学校要与其签订学习培训协议,敦促辅导员认真学、用心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确保学习培训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素质高低决定着学校“强身健体”的根本。辅导员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要积极选送骨干辅导员参加培训和交流,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羽翼,用富饶的知识浇灌学生这片土地。
(三)抓制度考核,增强责任心。制度是一把标尺,它测量和约束着人的言行,帮助人们通过制度的“他律”逐步变成人的“自律”。因此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以学期为单位,按德、能、勤、绩、廉进行量化考核打分。同时考核方式应力求多样化,避免单一考核中因人际关系而导致考核的不公。对辅导员的考核,应注重将组织考核与学生评价紧密结合,因为学生评价是学生对辅导员的最直接评价,是学生工作成果的直接反馈。因此,要把学生评价作为考核辅导员的重要内容,确保考核的全面、客观和公正。
(四)抓典型示范,提升竞争实力。要通过开展学生辅导员技能比赛、案例评比等活动积极营造你追我赶、你强我追、你弱我超的良好氛围,通过比、学、赶、超,激活辅导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使敬业精神强、责任感强、备课认真、课堂组织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的典型经验得到较好的展示,使敬业精神差、责任心不强、课堂组织欠缺的辅导员思想上受到冲击和洗礼。通过先进行为,要让他们深刻深感到对学生教育的失职是对教师神圣职业的亵渎,既误人子弟,也贻害自身。使这部分辅导员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从而使其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大胆与过去说不,自加压力,自加砝码,努力朝选树的目标追赶,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高尚师德,学校应时刻关注师德师风,并把加强师德师风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来做.
[1]李源,姚奕.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EB/OL].
[2]杜娟.浅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8.
[3]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