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演奏分析
2014-08-15张晓燕
张晓燕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在小提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一批又一批作曲家、演奏家出现在舞台中央,但集作曲与演奏于一身的小提琴家并不多见。19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正是继意大利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之后的一位旷世奇才。
维尼亚夫斯基创作只专注于小提琴曲,他创作的旋律富有抒情性,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波兰民族特点。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将淳朴的感情与辉煌的技巧相结合是维尼亚夫斯基创作与演奏艺术的典型特征。他的创作体裁有协奏曲、随想曲、艺术小品、及改编曲,演奏个性鲜明、音量宏大、拥有华丽的音色和无暇的技巧。俄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大师奥厄曾经这样说:“他是完全不同的提琴家”。弗朗格说:“他的演奏使人像触了电流,我没有听过像他这样拉琴,他奇妙的温暖和丰富的声音,完美的技术,激情,这一切,把我带到恍惚境界中去了。”维尼亚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至今仍为提琴演奏者所钟爱,《D大调波兰舞曲》就是其中一首。
波兰舞曲又称波罗乃兹,是波兰的民间舞曲。3/4拍子,固有的节奏型是四分附点音符加两个十六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与一个3/4单位拍组合。节奏明快,短小精悍、强劲有力。此曲曲式为三段体。前四小节由钢琴伴奏采用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引出呈示段的主题,调性为D大调,音与音之间的跨度非常大,起音音距为两个八度,跳跃性极强,像迸发出火花一样有力,三次大跳并且连续下弓演奏,充满了华丽光彩、气场十足。其中适度的把握需要将节奏严谨对待,不可拖拍延迟,弓段合理分配,将休止与重音通过控制弓子准确表现出来。这一乐句需要大胆的做出利落的换弦以及低把位到高把位、高把位至低把位的换把技巧,切忌拖沓碰弦。从第5小节到12小节就体现出很多的技巧,可见此曲的技巧难度之大,乐曲寓意之深不一般。第13到20小节进行了乐句重复,优雅、华丽的感觉不能丢失,接着第21小节到30小节是坚定的和弦连奏,其中还有多变的节奏,包括双音三连音的进行、右手拨奏还有人工泛音的加入。
中段从第61小节起,调性为b小调。乐句宽广,首句在G弦上五把位演奏,情绪为静静倾诉,语意中略带忧郁但又不失希望。八度双音加强语气、并采用二度摸进手法紧随其后,第72小节运用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型对中段第一乐句进行变体重复,以六连音符代替了四连音符,加强了乐句语气,意味更为深刻、并起着强调的作用。此处是连续分弓,要求运功连贯、有力。第79小节后一拍是四个16分音符,每个音上都有重音记号,那么弓子在运行过程中就不能断,在饱满中进行突出强调,以便准确表达语意。至84小节进行了乐句补充扩展及变化模进直至90小节出现了呈示段的主题乐句。其中在演奏第88、89、90小节的最后一拍时,要求做到节奏准确,不能因为16分休止符的出现而使节奏拖拍、晚出现。从旋律发展上采用了变化模进,因此要将转入呈示段主题句的那种归位感觉要演奏到位,从急切、扩充、放慢至归位,衔接要自然、紧密。第99小节采用了新材料,虽然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中加入了附点节奏及重音强调,但是运弓不能太重,尤其到105、106小节处,弓子要收着点演奏连续的人工泛音,否则声音会不纯净、不清晰。在109、110小节处出现不停息的连续上行、下行三度双音将曲子引入高潮。这里的弓法是连顿弓,运弓技巧非常有难度,要求左右手配合天衣无缝。在演奏过程中左手走在先,这样右手运弓一顿一顿的时候才不会使音乐断层,并且饱有清晰的颗粒感。另外,左手按指要精益求精,做到音准到位,指法与换把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利用内心听觉能力在心中提前听到旋律声音,这样演奏出来的声音才是连贯、美好的。从115到129小节是连接部分,连贯流畅的旋律让人在倾诉的情绪中静谧、释怀。其中第119、120小节都是大连弓,旋律舒畅、装饰音波音的出现使得乐句更加柔美,音符要拉得很均匀、饱满。
再现段从第130小节起,调性为D大调。辉煌、华丽的乐句又展示其光彩魅力,给人以昂然活力。第131小节的自然泛音要求较高,又翻了一个八度,这个声音一定要干净剔透地演奏出来,同时要求具有共鸣,右臂在瞬间的运弓中,力量不可松懈,一气呵成,才能反映出不凡的技术。137小节强拍的后半拍是三连音节奏,第三拍的后半拍和弦进行有细微的变化,音准一定要保证,用耳朵仔细听辨其中的不同以及那种推波助澜的层层递进,便会将欢腾的热烈表现出来。连续的上行和弦音以及分解八度音将曲子引向尾声,在演奏分解和弦时,除了保证左手音准,右手运弓时大臂也要积极配合,抬起落下与落下抬起依次转换、主动运弓中加以重音来带动弓速演奏流畅,最终以热情而又蓬勃的情绪结束全曲。
在浪漫主义炫技表演艺术流派中,这首作品技术艰深、技巧难度大。当我们还不具备实力完成大目标时,建议先做到力所能及的小目标,一步一步才能向最终目的迈进。
[1]韩里著.欧洲弦乐艺术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