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
2014-08-15孙海
孙 海
(辽宁省朝阳县文化馆 辽宁 朝阳 122000)
音乐自从诞生以来就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就用音乐来为祈祷、祈福、祭祀、祭奠等各种重大仪式活动伴奏。最初的音乐表演是用板和鼓来击拍。有据可查的历史,能追溯到《尚书》,其中就有“击石拍石,百兽率舞,”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的人们已经用击石拍石的声音来加强舞蹈的节奏了。
音乐发展到为戏曲服务,是在戏剧表演从最原始的祭祀祭奠仪式分离出来以后的事儿,到了明清两代戏曲的发展达到高潮,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也随之密不可分。以专业表演演唱为主的剧团乐队,主要任务是伴奏,伴奏则是要强调节奏的把握与运用,以达到烘托气氛的强烈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
一、“板眼”是戏曲音乐的支柱
生活中我们好说这样一句话,就是“有板有眼”,其大致意思就是说把做事稳妥、不毛糙,或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称作“有板有眼”。这则成语就来源于我们中国的戏曲,我们可以在明朝王骥德的《曲律》查到这样的描述:“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板眼的突出表现就是有节奏,节奏感强,我们视为“有板有眼”。
板眼节奏的是以“谱面形式”建筑在实际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一旦发展到能用“谱面形式”加以记录,那么它就反过来对实际演唱的板眼形式加以一定的规范,其实,传统的“点板眼”,就是把实际演唱的板眼规范化。
板和眼都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示正拍的,一种是指示反拍或非正拍的。实板和正眼是指示正拍节奏的,常和字一块下。腰板和侧眼是指示反拍或非正拍节奏的,即所谓字半下者。底板除了在散板中以外,在上板节奏中,常也是指示下字开始的反拍或非正拍节奏的,俗称“过板”,它和腰板的作用相似。当然这里的正拍和反拍节奏,根据不同的板眼形式也有所差异。板眼节奏中的板或眼的声响,无论是实板还是虚板,正眼还是侧眼,实际下板还是下鼓均处于正拍的位置,起到指示节拍的正反作用。
我国传统音乐的板眼形式,其特点可简单的归纳为三:
1、节拍的划分受句逗的影响非常深,因而曲牌体受长句的影响,节拍较多不规则,板腔体受整齐句的影响,节拍趋于规则。如一板三眼(4/4),一板一眼(2/4)有板无眼(1/4)。而且更主要的是受这种节拍节奏关系的影响,旋律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因而各种加花加双,抽板简缩的变奏手法,成为板眼形式旋律变化最主要手法之一。
2、演员演唱节奏变化灵活多变,常不受小结拍数形式的限制。尤其是在乐曲速度处理上,大量运用弹性速度,这是由指挥式的板眼节奏特点所促成的。同时,也是单音体结构在旋律横向节奏变化方面最集中得体现。
3、鼓套子运用以至发展到各种乐器套子的运用,具有一定纵向复调旋律的意义,成为旋律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奏赋于旋律,影响旋律,加强旋律话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虽然现今的乐谱节奏法,已废弃板眼节奏形式,在实际演唱和演奏中,也不一定用板鼓来“点板眼”、但是传统板眼节奏形式的我国传统音乐旋律、节奏各方面的特点仍不能抹杀。尤其和板眼节奏密切的戏曲音乐,更应该融贯中西,互为沟通,创造出赋于时代精神的、更富民旋律特色的作品来。说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脍炙人口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剧中主人公杨子荣若干段经典唱段,我们都记忆犹新。
二、“唱腔”是戏曲音乐的灵魂
戏曲音乐与舞台表演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整场戏曲表演中,唱腔和伴奏起着控制整个舞台节奏的作用,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势、一言一语都要符合音乐节奏,而鼓师、琴师又是烘托唱腔的必要因素,戏曲音乐的或松或紧、或快或慢,音乐情绪的或欢乐或低沉,或热烈或暗淡,直接影响着舞台节奏和舞台气氛。戏曲音乐所用的器乐是为唱腔伴奏,就是说“唱腔”是戏曲的灵魂,也是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没有音乐的唱腔是枯燥的,乱用音乐的唱腔是令人烦躁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戏曲音乐对调节和控制全局的节奏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出戏从开始到结束,场和场之间的转换、唱和唱之间的衔接,都需要音乐来为之引导和贯串。
三、观众是戏曲音乐的鉴赏者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最初指的就是看表演,表演也就是戏剧的基础。戏曲音乐从为表演的服务中接受观众的检阅,观众在“看门道”中,对戏曲音乐做出评价。内行的观众可能会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等各方面考察音乐对他们所起的作用。相反,有些“看热闹”的观众,也会从离奇的故事、低级的噱头卖弄中辨出孰是孰非的美学价值。
无论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观众对我们戏曲表演乃至戏曲音乐的一种普遍反应,是戏曲的音乐的魅力,通过声音感知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了舞台上。所以,观众才是戏曲音乐的最权威的鉴赏者。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戏曲音乐独特的魅力是吸引观众目光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在戏曲的发展中把握戏曲音乐的走向,是戏曲音乐生存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