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川剧《变脸》中帮腔的设置美学

2014-08-15姚晓彤

戏剧之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水上漂言情变脸

姚晓彤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中国戏曲从远古走来,犹如长江之水发源于青藏高原,最初的涓涓细流曲曲折折,终于过千山而凝大气,纳百川而现大象,成为一个人间奇迹,也是我国国粹得以自豪的原因。我国的戏曲中,川剧作为几大剧种之一,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灵活的创作形式,无论是在历史渊源还是形式特色等方面,都是我国戏曲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帮腔”是川剧中高腔的一种主要形式,其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它在关节处起点化作用,往往是一句或者几句帮腔,竟会达到意在言外,心领神会的艺术效果。帮腔即戏曲作品演出中的帮唱部分,通常出现在后台或者台上,其作用在于描绘环境、营造气氛以及表达剧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它相较由剧中人物自己演唱,要更加耐人寻味。帮腔是川剧高腔中最具特色的部份,不仅具有起腔定调、还可以以第三者的视角阐述评价、代替剧中人物讲话、表达角色难以言说的内心独白、抒发人物的情感等多种功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浅析帮腔在川剧《变脸》中的设置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

一、现代川剧《变脸》概况

在众多的川剧作品中,帮腔的独特运用成为许多作品的点睛之笔,川剧《变脸》就是将帮腔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且加入全新的改革,使其特色更加显著,更加耐人寻味。

川剧《变脸》是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人性”系列的又一成功之作,他把“反封建”的母题升华为一种具有巴蜀文化风韵的审美意绪,通过江湖艺人水上漂和他的“孙子”狗娃的悲欢离合,在鞭挞那个人祸连年的黑暗社会的同时,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扭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人性悲歌。在深层意义上说, 川剧《变脸》在细细品味人性的同时, 思索了人生和人的命运的无奈与悲哀,无论是水上漂,狗娃,还是男旦梁素兰,从他们身上或浓或淡地显露出了历史的无情、个人无力、人生命运的不公。

二、“帮腔”在川剧《变脸》中的设置美学

川剧的帮腔是引入适当的弦乐,结合人声形成的唱腔,其特色在川剧《变脸》中的运用非常突出,这也体现了作者魏明伦在其“戏曲改革”中的深层含义。 “帮腔”独特运用,给本身感天动地的故事情节渲染了气氛、突出了情感、变换了形式、以及增添了不一样的效果。下面就具体通过作品中的“帮腔”的运用,阐释其形成的美学效果。

(一)川剧《变脸》中帮腔的设置特色

《变脸》这部作品的“帮腔”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首先,从内容设置来说,这部作品中“帮腔”的设置毫无例外地在介绍故事背景、表达人物情感、烘托感人气氛上起到了突出的效果。在作品开始,四位伴唱演员高喊着“跑滩要跑,叫卖要叫,闹台要闹,高腔要高”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具有四川特色的川江码头,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在主人公水上漂被陷害被抓时,心中的无助被台前的帮腔唱出心声:“天下乌鸦一样昏,洪洞县中无好人”,短短的两句唱词道出了此时此刻水上漂最真实的感慨以及难以言说的冤情。像类似的场景,导演通过帮腔演员的饱含深情的演出,不仅对环境和气氛增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人物内心感受,突出了全剧的悲情气氛,升华了主题。其次,从形式来说,《变脸》这部作品的“帮腔”运用最突出的要数其在形式上的设置。这部作品中的“帮腔”首先是在整部剧的开始和结尾同样由一位男声表演,唱道:“道琴一响话沧桑,返璞归真唱善良,请君试问川江浪,人情与之谁久长”。开始和结尾用了相同的唱词在结构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并且着重突出了整部剧的主题,直接点明了剧作家和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对于人性思考的中心思想。其次,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整部剧中“帮腔”的运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开始和结尾,由男声负责,中间的部分由女声负责,结构严谨有序,男声唱出了主题,女生唱出了内心。并且每到剧中人物情感复杂、情绪高涨、矛盾冲突激烈之时即“帮腔”的运用之时,恰到好处。最后,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在整部戏的上半部分,主人公水上漂喜得狗娃这个“孙子”,欲将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家传绝技给予后辈,却不料得知狗娃是个女娃,失望和气恼让水上漂狠心赶走狗娃,可怜的狗娃不断哀求,两个主要人物长时间的情绪僵持、矛盾加剧,无论是主人公还是观众的情感都被调动到最高点,此时女声“帮腔”的出现“帮腔帮她说句话,幕后走到台前来,满场观众也悲哀,要求老汉留女孩”质朴真切地一番唱词,成为全剧的点睛之作。

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有他的第四面墙。戏曲也不例外,帮腔演员走到观众之中,这次并没有唱出人物内心,却是唱出了观众的内心,无意间自然地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第四面墙打破,观众不再是作品之外的观众,而变成了作品故事中的一部分,从而拉近了剧中人物以及观众的距离。作品走进观众心理,观众走进作品之中,二者相互交融,其展示的艺术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此刻的观众、剧中人物、甚至剧场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可以说,这一个“帮腔”的设置自然又相当巧妙,成为全剧的点睛之作。

(二)“帮腔”设置的美学效果

上文已经说到,“帮腔”在川剧《变脸》这部作品中运用独具匠心,成为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也是其他作品为之效仿和借鉴的。从“帮腔”对于这部作品产生的影响上来说,主要由以下两种:

1、“现代化”突出

传统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贯注与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变脸”是传统川剧的特色绝活,这部作品以传统川剧“变脸”为基础,同词异意表达黑暗社会的人情善变,剧作家更关注那个时代的“人”以及其观念、思想和状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将“传统化”转变为“现代化”做到自然而又令人印象深刻。在戏曲中的原创或改编的剧目“现代化”不仅表现在作品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上,还表现在作品的形式、结构、表演、音乐与舞美等表现手段的更新上。其中“帮腔”的设置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为作品增添的“现代化”的效果。形式上说,“帮腔”的设置给整部作品的形式增添活力,变得丰富不呆板,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帮腔”演员的演出,大大增添了感情基调,既代表作品人物的立场,也反应观众的态度,使得全剧的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思想越发突出。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戏曲的“戏曲化”与“现代化”问题,实际上就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问题。“戏曲化”并不只是“现代化”的追求,“现代化”也绝不是传统戏的任务。戏曲没有其本身的“戏曲化”就没有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没有“现代化”的戏曲也就将失去它更新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这一点,魏明伦以及《变脸》已经用实际的行动阐释给了我们。

2、“言情化”浓郁

言情化,是戏曲形象主要的美学特征之一。不朽的戏曲形象都是以情动人的。言情,是中国戏曲形象的整体特征之一,是一个形象,乃至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国优秀的戏曲作品,是充溢着“情”的作品,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充溢着“情”的形象。而优秀的戏曲作品,与平庸之作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有无情感的描写和表述,而在于所染写的情感方式和和情感的力量及深度。作品《变脸》正是一部突出“情”的作品,导演和剧作家从不同角度表达情感,力图覆盖多种角度,“帮腔”此时成为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言情的表达方式。

(1)情的抽象与具象

戏曲对于“言情化”的处理,在创作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情的抽象和具象就是其一。抽象的情,指把具体的、朦胧的、万千差异的“情”加以分类、规范、概括、提取等等,从大量的情感事例中抽象出来。具象的“情”主要指把情感具体化、外化、物化的过程。

《变脸》中狗娃对水上漂的感情质朴单纯,恩情、孝义通过情节表现得淋漓精致。狗娃为报答救命之恩,跟着水上漂出海卖艺,为了表达孝心,圆水上漂的梦,冒险把别家的小男孩带到水上漂身边,自己却吃尽了苦头。像这样的种种情节都是作者将人物情节设置抽象成人物的情感,同时利用“帮腔”等具体手法,又将整部剧的感情具象化。抽象的情,往往要靠具象展示或渲染。“帮腔”演员对于剧中人物内心的表达同样也是将人物间的感情具象化,形象化以及直观化。

(2)情的贯穿和间离

在戏曲形象中,“情”是贯穿始终的元素。比如《邯郸记》中卢生奢华之矫情;《义侠记》中武松任侠之豪情等。所谓情的间离这里指:一种正在持续中的情,被其他戏剧因素所间断、穿插;或者是角色与人物形象的感情距离。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第一种。

《变脸》这部作品中,“帮腔”在作用和效果上主要是言情传意,在其形式上,帮腔贯穿了全剧的始终,从开始到结尾,以及中间剧情的发展。这样形式上的设置,对整部剧情感的梳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帮腔”演员多在表现人物内心所想,传递思想感情,特别是在每一场中间的空隙或者剧中人物感情产生裂痕、误解的时候,加入“帮腔”,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在感情上起到连贯的作用,在形式上,“帮腔”的加入又对剧中人物情感起到穿插和间离的效果。

(3)情的言说与意境

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与环境虽属于不同的范畴,却又是无法分离的。作者之意、形象之情,无不依托于一定的或是特定的“境”;“境”则又能涵容和传达作者之意、形象之情。可见,二者的地位之重,影响之深切。川剧《变脸》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部作品中,“帮腔”在内容设置上主要以传达感情、引起共鸣,同时,主要出现在作品的开始和结尾部分,主要是用于环境的阐述和意境的传达。并且,情感的传递和环境的阐述并不是两中孤立的存在,情中带景,景中有情,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使得这部作品的“帮腔”才会变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从而不难看出,“言情”与“意境”的关系,正如卜键老师所说,意境的底蕴、核心或曰精华之所在,在于言情;言情的物化,诸情之间、情与境之间的交融,形成了意境。非“言情”无以至“意境”,无“意境”则情无所寄托,则谈不上言情。

因此,优秀的剧作中的形象塑造,无不以言情胜;平庸之作中的概念人物,正在于其言情的浮泛,正在于其曲白之情缺少感染力。中国戏曲的写意风貌,戏曲舞台上的传神表演,舞台下的帮腔设置,戏曲的意境,戏曲形象的传奇化和类型化特征其基础都建筑在言情化特征上,或与之互为表里。

三、结论

对于现当代的戏曲作品来说,帮腔的艺术功能意境超出了它本身的界定,而成为中国戏曲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感性形式,成为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美学品格的特征之一。一些时兴的话剧、歌剧、歌曲等,已经注意吸收、借鉴戏曲帮腔的功能和形式,以丰富自身对美的艺术形式的追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现象,也说明帮腔的艺术活动仍在延伸和发展中。

[1]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实事出版社,2009.

[2]李乡状.川剧艺术与欣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胡度.帮在点子上[J].艺术世界.1991(1).

[4]陈多.戏曲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陈志伟.中外艺术精粹——川剧[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卜键.从祭赛到戏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8]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水上漂言情变脸
动物“水上漂”
“言情”的概念史和“言情”故事的特征
坐什么船,和我一起“水上漂”!
石头玩起“水上漂”
杜特尔特回国后“变脸”了吗?(社评)
土耳其的“变脸”幅度才是关键
《写给失踪者的信》获言情作协大奖
希拉里缘何“变脸”
上海沦陷时期“小姐作家”的言情叙事研究
搞怪萌宠超爆笑逗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