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

2014-08-15

作品 2014年6期
关键词:潮剧梁庄梁鸿

深圳河里有没有鱼?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从湖北来到广东定居的作家邓一光。广东和湖北生活的反差,为邓一光提供了全新的文学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邓一光。于是,一系列与深圳有关的短篇小说涎生了。邓一光的深圳书写背后,其实是作家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问。深圳河里有没有鱼因此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既切入了被刻意遗忘的历史,触摸我们的来处,也在努力探寻我们灵魂的出路。因此,“鱼”和“深圳河”,在这里,就成为了两个象征。“深圳河”不再是一条地理学上的河流,而是我们活在其间的无限宽阔的世界,“鱼”也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鱼,而是我们灵魂中的那一缕信念与微光。

如果说邓一光的《深圳河里有没有鱼》是哲学的,理性的,那么杨袭的《八三年》,则是感性的,诗意的。十四年的冤狱,自少年时开始的沉重苦难,在小说主人公李广州的回忆中,没有愤怒与哀叹,只有爱与友谊,宽恕与忏悔,以及小说主人公在狱中磨励出的智慧。这智慧,和邓一光笔下的“鱼”一样,是另一种灵魂的出路。

我刊提倡粤味小说。事实上,本期邓一光的《深圳河里有没有鱼》就使用了大量客家方言。林渊液的《花萼》写潮剧与潮剧人在当下的艰难与坚守,一唱三叹,潮味十足。广府,客家,潮汕。这些岭南风味十足的小说在我刊陆续推出,对于建立一个文学新岭南的意义不言自明。

“梁庄”无疑是近几年最夺目的中国文学地标。从《出梁庄记》到《中国在梁庄》,学者型作家梁鸿以她的家乡梁庄为标本,理性而深情地关注那个小村庄的人在这几十年里的苦难生存。梁庄是中国无数乡村的缩影,也是中国的缩影。梁鸿的梁庄是一个窗口,我们可以从这里看见一个有着粗砺坚硬质感的中国。《梁庄:归来与离去》依然是这一观察的延续。春节期间发生在梁庄的这一切,也发生在赵庄、李庄和无数的中国村庄。诚如作家在文中所写道的:那短暂的欢乐、突然的热闹与生机勃勃的影像只是一种假象……终究要醒来,终究要离开,终究要归来。”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疼痛与警觉。梁鸿的写作,也实证着一个朴素的文学道理,谁真正关注大地和苍生,谁才有可能赢得读者的尊重。

本期佳作纷呈,每篇都有亮点。焦明的《贾无春新论》渊博,比丘尼释信心的散文圣洁,陆天明的手稿珍贵,汉学家顾彬的诗隽永,《诗参考》群体结实……限于篇幅,不一一点评。感谢名家新秀们对我刊的信任,你们的支持,才有《作品》的精彩。

猜你喜欢

潮剧梁庄梁鸿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以潮剧《情断昆吾剑》为例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我为什么要再写“梁庄”
《梁庄十年》:立足大地,见证时代的变迁
非遗项目
不因人热
梁鸿,走不出的梁庄
不因人热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
梁鸿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