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激趣让聋生乐在学中

2014-08-14刘华

教师·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参与聋生导入

刘华

摘要:聋生由于听力残疾,学习时只能用视觉感官教学内容,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更大程度取决于兴趣。因此,课堂上全面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有效激趣,让聋生乐在学中,取得实效。

关键词:聋生;导入;兴趣;直观教具;参与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产生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无兴趣至关重要。聋生由于听力残疾,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用视觉感官教学内容,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更大程度取决于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全面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导入,唤起兴趣,让学生爱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内容中的角色,设计好简短、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导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关键,是学生学好课堂知识的前提。如:教学第四册《小鸭子》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见过小鸭子吗?它是怎样的?怎样用优美的词语来描述它呢?”因为鸭子是大家熟悉的事物,学生顿时思维活跃,兴趣大增。然后,我紧紧抓住学生求证知识的心理设置问题:“同学们刚才对小鸭子描述了很多,用了很多好的词句,但我们所描述的小鸭子还很不完整。老师这里有一篇写小鸭子的文章,把小鸭子描写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学习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很快地转入到课文中来,主动地把课文中的语言同事物形象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顺利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从一开始就爱上教学内容,促使我的课堂教学任务成功完成。

二、应用直观教具,引起兴趣,让学生想学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知识面窄,对一些抽象的东西很难理解,但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却非常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各种直观教具,为聋生提供具体、鲜明的直观形象,发挥其对听觉的补偿作用,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捷径。

1以图激趣

学生大多喜欢五颜六色的图画,将一些静态的内容制成图片,不但易带而且使用方便。教学时,引导儿童根据课文的要求观察图画,一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其思维,引起学习兴趣。如:《螳螂》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螳螂的形状。教学时要找准实物很难,但如果仅靠教师凭口讲述,就会很抽象空洞。即使讲得绘声绘色也难以在聋生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我利用彩色图片将螳螂的身体结构,头、触角、腿、腹部、翅膀的部位及其形状、颜色,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目了然,很轻松地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2以形激趣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借助电教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其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直观事物的特性,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会让学生兴趣大增,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来很好地掌握知识。如《小猴子下山》这一课,要使聋生从课文中弄懂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什么,是怎样做的,最后为什么是空着手回来的,这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根据孩子们爱看动画片这一特性,把文中的小猴子制作得活泼、可爱,让其逼真的形象一下子就抓住孩子们的心,我让学生在录像中观察:小猴子下山后—玉米(摘玉米)—桃子(扔桃子、摘玉米)—西瓜(扔桃子、摘西瓜)—小兔(扔西瓜、追小兔)—小兔不见了,只好空着手往回走。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一下子便了解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来了,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难变易,由抽象到形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得,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三、主动参与,产生兴趣,让学生乐学1精心设疑,想一想,说一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资源是蕴涵在知识本身之中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精心设计一些适合聋生思维水平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充分发挥想象,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好奇心促使聋生深入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老山羊请客》一课中:“老山羊看了看,一下子明白了,它想了一个办法,大家就高兴地吃起来。”这是重点句,也是这一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学透这篇课文,我从“看了看、明白了、想办法”这三个关键词入手,精心设计问题:“老山羊看了看一下子明白了,它究竟看到了什么?”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聋生兴趣高涨,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有的说:“老山羊看到动物们面前的食物摆错了,明白了动物喜欢吃什么。”有的却说:“老山羊发现动物位置坐错了,明白了动物们应坐在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旁边。”……接着我又提出让学生“想办法”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其想象说出自己想出的办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思考、回答问题也积极多了。

2学做结合,动一动,做一做

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我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动一动手,做一做。如:在学完《老山羊请客》了解了什么动物喜欢吃什么之后,我紧抓住课文中的第七句话:“老山羊想了一个办法,动物们就高兴地吃起来。”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制作好的活动插扦图片,采用插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反复动手操作来帮助老山羊想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想出两种办法:①动物们不动,交换食物位置。②食物不动,交换动物位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兴趣始终是高涨的,对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这种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开展比赛,试一试,比一比

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知识。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皮球浮上来了》一文时,首先在讲台边设计一棵树,用碗口粗的塑料管放在提桶中代表树洞。然后,在我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之后,我对学生说:“谁能把皮球弄出来?”学生有的说用手掏,有的说用树枝夹,有的说用钩子钩,等等,他们为自己的办法争论不休。我抓住时机当场宣布:“现在,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话音一落,学生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全神贯注地盯住树洞。课堂上气氛紧张极了。上台参与的同学聚精会神地掏,不时用手擦擦脑门上的汗珠。他们一会儿用手掏,一会儿用树枝夹,一会儿用钩子钩……却都不能拿到皮球。这时,我班的一名成绩较差,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走上讲台,只见他打来一桶水灌进树洞,皮球一下子浮上来了。全班同学齐声欢呼。通过比赛,哪种方法最好,孩子们已经一目了然了。

总之,我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因素,只有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活起来,使他们在课堂上做到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从而养成终身受用的主动求学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季佩玉.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湖南特级教师经验选编编委会编.湖南省特级教师经验选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参与聋生导入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