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和句子翻译
2014-08-14刘艳红
刘艳红
在各类测试中,文言文实词推断及句子翻译常常成为学生的短板,以下的方法可以使实词推断和句子翻译成为为学生的增分点。
一、实词推断
1.语境推断词义
试题中实词考查的是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以把握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就可以推断实词的意义。如:
①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务。《元史·列传第六十九》让你推断“权”的意义。这一句话里“高祖张迪”是人名,“元帅右监军”是官职,“济南府事务”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以”是凭借……什么身份。整个句子说的是张启岩的祖父张迪以元帅右监军的身份……济南府的事务。由句子的语境来看“权”应是“管理之意”。
②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元史·列传第六十九》“充”在句子前半句“皇帝命令编写辽、金、宋三个朝代的历史”,后半句承前省了主语“张启元”,而“总裁官”是官职名称。那么由句意可推断“充”应该是“担任”的意思。
③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需要“老弱女子”“巡视”城楼吗?可见“乘”解释为“巡视”是不正确的。必修一《诗经·氓》“乘坯垝垣,以望复关”里“乘”是登上的意思。这一句里的“乘”后跟的是“城,即城墙”所以也应是“登上”之意。
④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法:法令。《明史·余子俊传》下文说“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法”字在下文中后跟名词祖宗,做的是动词“效法”。一个皇帝在即位之初常常遵循祖制,即效法祖宗。所以给出的“法令”是不正确的。
⑤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蔻抄渐稀。《明史·余子俊传》上文说“寇以轻骑入掠”且“镇兵追之不及”“往往得利去”,后来余子俊“徙镇榆林”“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贼寇“掠”得次数渐渐少了,所以“抄”的意思应以前文的“掠”相同,是“抢掠”的意思。
2.词性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推断次意思提供了依据。
句子基本结构:【句首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推断实词意义的时候,可以根据他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
①张奉璋恃功,以缙是儒者易之,不如律令。《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易”字前有主语,后带宾语,它应是作谓语,是动词“轻视”。“如”字前有副词“不”修饰,后又带了宾语“律令”它应是作谓语,是动词根据上文“恃功”,应是“遵守”的意思。
②《元史·列传第六十九》中“载恶之”,“闻者壮之”中的“恶”、“壮”前有主语,后带宾语,作谓语,是动词词义分别是“厌恶”“称赞”。
③自放驴,取樵炊爨。“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④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⑤告之于帝,帝感其诚。“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感”的宾语。“诚”应是名词,意为“诚意、诚心”。
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
另外,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如果“而”表示修饰关系,那么其后的词要解释为动词。
3.对称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利用文言句法的这个特点,借助类似结构中的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就可推断所考察词的词义。如: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②“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此句中“固”的含义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与“取”相应,意思相近,理解为“攻取”
⑤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结合具体语境,可知国“强”国“弱”是“辅周”“辅隙”的结果。“强”与“弱”相对,“周”与“隙”相对。
4.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济:同舟共济,渡江。
②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贷:严惩不贷,宽容。
③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名副其实,符合
④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出类拔萃,超过,胜过
5.课文迁移推断词义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①岊乘陴大呼搏贼。
乘坯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诗经·氓》)
②比及秋成未敢获。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名民。比:等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洎失守,金人质天子。
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④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严峻、严厉。(《陈情表》)
二、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几通顺畅达;雅,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写作的风格。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直译要求在翻译时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一致。而意译则不必拘泥于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方法:逐字逐句——留、删、替;字从句顺——移、补、变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
①高祖以谊前代旧臣,甚加礼敬,遣使劳问,冠盖不绝。
②太常卿苏威立议,以为户口滋多。民田不赡,欲减功臣之地以给民。
划线的部分均为需要保留下来的。
2.删——把实际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陪衬词(偏义复词)、虚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语气词删去。如: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
②“昼夜勤作息”中的“息”。
3.替——用现代词替换古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把典故、部分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替换)如:
①高祖以谊前代旧臣,甚加礼敬,遣使劳问,冠盖不绝。
高祖因王谊是前代旧臣,对他非常尊敬,派人慰问他,路上车盖络绎不绝。
②太常卿苏威立议,以为户口滋多。民田不赡,欲减功臣之地以给民。
太常卿苏威提议,认为户口增多,田地太少,想减少功臣的封地来给百姓。
③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所以我常常喜欢跟从曼卿交往,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4.移——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如:
①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划线部分为介词结构后置
5.补——句中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谓语、省略介词、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成分,翻译时要补充完整。如:
①高祖以谊前代旧臣,甚加礼敬,遣使劳问,冠盖不绝。
高祖因王谊是前代旧臣,对他非常尊敬,派人慰问他,路上车盖络绎不绝
划线部分为补充部分
6.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意译发生的前提是直译不通达、让人费解时或原文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的方式,使文意贯通,即谓“贯”。如: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回乡的一种谦辞。
②(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个句子可凝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补”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