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应用研究*

2014-08-14吴正吉张渝成王炎峰刘春江

重庆医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校院执业资格通过率

吴正吉,张渝成,王炎峰,雷 宁,刘春江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医学技术系;2.护理系;3.基础部 40133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是专科护理教育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校于2009年实施了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教学改革,利用学校、医院双方的资源优势,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护理人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医院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确定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综合性的、具有三级甲等规模和实力的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作为合作医院。

1.1.2 学生 依照学生自愿原则从完成第一学年学习的2009级护理专业专科层次的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其中,2个班级作为研究组,2个班级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经学校筛选,在以往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2个班级从第2学年起进入合作医院实施联合培养。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两段式方法培养,即前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进入医院实习。

1.2 实施方法 本校实施的校院联合培养是指学校和医院分段协作完成护生的培养,即第1学年护生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2学年和第3学年在合作医院完成护理专业课的学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校院联合培养的具体实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2.1 组织领导 (1)成立校院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合作医院的领导、专业带头人和临床护理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校院联合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制订、实施和管理。(2)成立校院合作教学督导组。由学校教学督导组、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各临床科室护士长组成。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参与教学过程的检查、评价和督导,确保医院内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3)成立校院合作课程组。由学校和医院两方的相应的任课教师、带教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施。

1.2.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具有很强的方向性[1]。它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的核心[1]。通过充分社会调研及校院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科学论证,依照执业护士资格标准,确定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以培养学生临床护理岗位技能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护理岗位,被社会所接受。

1.2.3 师资队伍 合作医院中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湛、理论知识扎实的行业师资队伍是校院联合培养教学改革的关键[2]。为了确保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的构建,制订了合作医院的课程讲授教师和临床见习、实习带教老师的任职标准。课程讲授教师基本标准是热爱教育事业、语言表达能力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专业教学经验或带习经历;见习、实习带教老师的基本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业务水平高,本科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符合上述条件的临床护理人员,由医院护理部审核确认,报送学校。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评委对其业务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统一、公开的量化考评,考评合格者由学校组织进行高校师资培训,培训合格者被聘为校院结合培养模式课程组教师。

1.2.4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3]。在充分调研临床护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医院教育资源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4],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了以临床案例为中心的综合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增加临床见习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以“做”为教育过程,以 “学”为最终目的[5]。

1.3 评价指标 两组学生毕业后护理岗位的就业率和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自行设计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毕业追踪调查,了解就业医院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共发放问卷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学生毕业后护理岗位就业率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毕业后护理岗位就业率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比较[n(%)]

2.2 就业医院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见表2。

表2 就业医院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3 讨 论

3.1 校院联合培养能提高护生临床护理岗位技能 校院联合培养将第2学年的护理专业课程开设到医院,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融入医院环境,真实接触临床,其学习动机被激发,主动学习性增强[5]。校院联合培养将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变传统的学科教学为以临床案例为中心的综合化、模块化教学,教学方式上变理论课和实训课两段式教学为边理论边临床实践交替教学方式。这种学习环境的真实岗位化不但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沟通、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和人文关怀等职业岗位能力[6]。校院联合培养真正实现了护生的早期临床化,学生在医院学习环境中呈现出学生和护士双重角色认知,同时校院联合让学生融入医院的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文化和素养,促进学生社会职业人的转化,毕业后可快速进入和适应临床岗位[7]。从表1可知,通过校院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时一次性护理岗位就业率明显要高于传统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就业率。从表2可知,就业医院的评价来看,研究组学生在临床护理技能、临床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职业理念和意识等岗位能力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3.2 校院联合培养能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衡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就业率高低和就业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8]。校院联合培养采取以临床案例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见习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9]。同时经常的临床见习,使学生的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记忆更形象、生动,印象更深刻,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两组学生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比较来看,院校结合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要明显高于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通过率。

3.3 校院联合培养能实现学校和医院的双赢 校院联合培养有效地将学校与医院结合在一起。学校和医院共同参与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和实施,学校更加明确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更好地去培养人才。校院联合培养学校和医院共同参与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既发展了学校双师型队伍,又可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提升医院质量[10]。校院联合培养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学校和医院互惠互利,使学校和医院的办学水平、社会知名度及质量均得到提升。

[1]李学玲.“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2-83.

[2]田玉凤,沈曙红,王毅,等.院校结合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27):2516-2517.

[3]马如娅,董美蓉,李惠玲,等.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50-152.

[4]刘淑霞,陈月琴,曹心芳.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68-69.

[5]何学明,武茹.院校合作构建“22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2):111-112.

[6]邢桂枚,曹洁,汪洪杰,等.护理大专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交叉教学模式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5(5):33-34.

[7]李湘君,阎青.医学类高职高专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58-59.

[8]熊杰平,吴玲敏,莫红春,等.“1124”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9):67-69.

[9]张丽芳.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能力的效果调查[J].当代医学,2010,16(3):161-162.

[10]章雅青,陈颖,王馥明,等.上海现代护理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学报,2010,17(1):22-25.

猜你喜欢

校院执业资格通过率
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Portal Dosimetry验证通过率低故障维修
基于高职英语教育效果市场化探索研究——以英语AB通过率为例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不利中医护理教学
关于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思考
提高CLEN通过率的策略与成效
淮北卫校2014年护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创新高
校院共育护生早期进入临床的设计与实践
浅析执业资格考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