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湍流原理配制皮试液的应用研究
2014-08-14朱晓菊王贤华蒋红梅李莹莹
朱晓菊,王贤华,蒋红梅,江 灿,李莹莹,余 淘
(1.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产科,重庆 400042;2.重庆市圣保罗医院外科 400060)
配制皮试液是一项经常性的临床护理工作。传统观念认为,配制药物成分不同的两种皮试剂,要使其充分混合,就要将其不断颠倒,以达到临床规定的药物浓度。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可能增加药物的污染概率。河水不断流动从而形成湍流,本研究从中得到启示,将其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同时对配置出的药物浓度结果液进行实验论证,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以减少污染机会,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根据第十六版《新编药物学》[1],对皮试液的配制进行了规范。同时,根据相关管理标准要求:注射液一经打开,在常温下放置时间最长不能超过4h[2-3]。鉴于湍流原理,用1 mL圆管形空针进行皮试液的配制有两个优点:(1)增加了抽吸液体时的流速;(2)针管径较小,这些都有利于湍流的形成及实施。现以配制普鲁卡因皮试为例,选择2%普鲁卡因试剂2 mL,0.90%生理盐水10mL,型号一样的1mL空针。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份。所有操作均由同一操作者独立在药理实验室无菌配液台进行,并立即送检进行药理学分析。(1)对照组:运用传统上下颠倒方式配制皮试液,即用1mL空针抽吸2%普鲁卡因皮试(2mL)0.10 mL+0.90%生理盐水(10mL)0.70mL,液体抽吸完毕后,将其不断上下颠倒,重复3~4次,将液体充分流动并混合均匀,2.50%溶液即成。(2)实验组:配制时采用湍流原理,即用1 mL空针缓慢抽吸2%普鲁卡因皮试(2mL)0.10mL+0.9%生理盐水(10mL)0.70mL,抽完后无需颠倒。因为液体在缓慢回抽过程中会形成涡旋,同时,在混合皮试液时,因皮试液管径小,缓慢回抽过程中流体微元的急剧的随机运动即可形成湍流,利用湍流具有强烈的扩散性,使药水快速混合,2.50%溶液即成。省去颠倒操作这一环节,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普鲁卡因皮内实验为0.25%溶液皮内注射0.10mL,临床普鲁卡因多为2mL,浓度为2%。先抽吸2%普鲁卡因试剂,再抽吸0.90%生理盐水。
1.2.2 评价方法 按照临床护理操作进行评价,将两组空针中的液体各自随机排出0.10mL,再对药液进行药理学检测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药物浓度值与标准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临床中,两种配制方式均可使用,但配制皮试液如果采用湍流原理,则节约时间的同时,又可减少污染机会。
表1 两组普鲁卡因皮试液药物浓度值与标准量数据统计分析
3 讨 论
湍流的优点在于节约时间、减少污染,本文利用实验数据证实了这一理论。运用两种实验方法同一时间配制的普鲁卡因皮试液药物浓度值与标准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变了传统的需将空针上下颠倒才能使其混均,以达到药物作用效果观念,节约了配制时间,极大地减少了临床护理工作量[4]。本文通过药理实验,得到的数值与标准浓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配制方法一次就可完成,避免了反复抽吸及上下颠倒过程,减少了污染概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湍流流动的物理特性:(1)湍流具有随机不规则性;(2)湍流是不断运动的;(3)湍流是会消耗能量的;(4)湍流本身是立体的;(5)湍流是不间断的[5];(6)湍流具有光学传输效应[6]。湍流的速度分布是部分理想流体平推流与层流叠加的结果。
通过观察液体缓慢回抽过程中涡旋的形成,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发现了湍流产生的原因,为临床护理工作开辟了新思路。皮试液管径小,且湍流具有强烈的扩散性及流体微元的急剧的随机运动,缓慢抽吸有利于液体的稳流及反应物下降,缩短反应物沉降距离,使药水快速混合,使本实验得以实现[7],并使护理人员可从中受益。因此,利用湍流原理配制皮试液变得更为可行。
目前,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运用湍流原理配制皮试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药物实验检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改良传统皮试液的配制方法进行探讨,其随机排出的药物浓度符合临床规定、剂量准确,操作方便、污染概率减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58.
[2]王学英.药物皮试不可忽视时辰因素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0,25(9):496.
[3]罗其新.药物皮试与时间关系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2,8(8):15-16.
[4]刘艳,黄汉平,宋燕峰.青霉素皮试应注意的问题[J].临床医药杂志,2003,16(3):56-57.
[5]廖艾贤.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165-166.
[6]任大伟,阎建民.圆管内稳态湍流的速度分布[J].化工之友,2007(13):38-39.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60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