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与培育路径探析

2014-08-14张玉漫

教师·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缺失

张玉漫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关乎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的人格素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显得日趋突兀,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既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培养、家校的有机结合以及后天的陶冶训练才能最终完成。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培育路径

责任感属于道德范畴之内,具体地说,它是社会个体对自己在承担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所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行为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未来社会思潮和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群体,高校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有责任和义务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可用之材。但是,由于当前不同价值观的泛滥和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学生获取信息便捷而广泛,加之网络信息监管措施的缺乏,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袭”,在大学校园中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盛行就是证明。因此,应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同时社会各界也应为此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其社会责任感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社会责任感的相对缺失已成为无需争辩的事实,这种缺失主要是因以下一些因素引起的:

(1)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缺陷。毋庸置疑,科技进步为现代人创造了一个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它在给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享受之外,也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提供了支持,而科技进步无疑离不开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因此教育问题举国关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把教育降格为训练大学生掌握生产技术与生产技能的简单过程,僵硬化的教育方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手段,阻碍了学生智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演变为一个单纯传播知识和学问的场所,忽略了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学生整天忙于各种实用技能的学习,希望多多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早已将自身品德的培养放在脑后。而对教师来说,教育已经演变为一种技术性工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育求雅与求洁的信念逐渐失落。总之,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弱化了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停滞不前,思想底蕴不深,功利主义“横行”。

(2)社会风气不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因为体制转型而衍生出来的不良社会风气,如“有钱者优胜,无钱者劣汰”“权钱交易”等,并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个人主义至上的意识,对于个人价值和人生幸福的衡量标准很多人感到困惑和迷茫,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买车、买房和高消费,对生命的价值理解不深刻,缺乏自我认同感,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在面对生活、学习和感情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不懂得寻求正确的途径去解决,不能自我调解并释放心理压力,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情,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总之,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从各个方面不断地干扰和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3)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智力发展上,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家长坚守着“学习至上、成绩至上”的理念,分数高低成为评判孩子优劣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了节省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多家长包揽了家庭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及家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以对,只知道简单的索取而没有感恩和回报,对家庭缺少责任感,这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同时,很多家长对子女教育存在另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升入大学之后,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此结束,而把对孩子培养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学校,这未免有失偏颇。

(4)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待在“象牙塔”里,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不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全面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首先,“无目标、无方向、无兴趣”的现象已成为大学常态。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上大学之后顿感目标丧失,不清楚自己读大学的目的而只认为是多年读书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于是在大学里出现“男生成天玩游戏、女生整天看电影”的现象。其次,认知上存在缺陷。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重,只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那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造成知识面的狭隘从而导致了认知上的缺陷。最后,概念认识不清。虽然有些大学生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可是由于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了解不够,因此很难转换自己固有的角色而成为社会的主人翁,“小事不愿做,大事不敢做”的现象屡有发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1)科学定位教育目标。高校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责无旁贷,应通过资源的整合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平台。现代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划一走向多层次,正视教育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在教育进度上要讲究层次性,在教育内容上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用爱国主义行动激发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有重点地开展工作,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诸如西部支教、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等发自内心的具体行动当中。其次是用集体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确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着集体的形象,从而为大学生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夯实基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恪守诚信的原则,并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中做起,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养成良好习惯使之日常化,为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努力。最后要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2)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社会风气无疑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因为在社会转型时期,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优质的外围环境,这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恶劣的社会风气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消极的影响,且社会风气影响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继而影响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致力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坚持为民务实、廉洁奉公,努力杜绝一切恶化社会风气的行为。实践表明,净化社会风气比较有效的手段是借助网络平台,如微博就是最常见的网络传播平台,大量的信息在这里被披露,然后经过网络得以迅速和广泛的传播,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透明度,无论谁做出了有碍良好社会风气的行为,都会受到群众的围观和谴责,但应该注意的是,舆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须合理利用,勿盲目轻信,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要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在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是教育者而孩子是被教育者,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则认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在人格上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并且在彼此交流中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同时要把对孩子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要树立榜样作用。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父母首先要做到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通过自己的高尚品德和积极人生观影响孩子,并将之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最后是建立家庭—学校的联动机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是完全隔离的,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和继续,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产生积极的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重视自我认识,但由于学识不足和经验不够,许多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要完善自我认识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肯定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则应学会快乐地去接受。其次要提高自我体验的能力。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和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一是要体验到真正的自尊,应该清楚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及品行被周围的群体所认可的时候,才能保证自己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享受到真正的自尊快乐,而偶然因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自尊。二是要走出自卑,要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自己的信心,要清楚自己的价值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这些都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及出身等来体现的。三是要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甚至放弃追求,只有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抱负水平才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李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探.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

丁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2012年校级教改课题“宽口径下提升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改革与探索”[课题编号:2012XJG27]。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缺失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