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

2014-08-14陆合山人

少林与太极 2014年2期
关键词:罗贯中施耐庵好汉

陆合山人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施耐庵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创作而成,除了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塑造除了108位梁山好汉鲜明人格外,还有一种精神始终贯穿整部小说中,那就是——侠义精神。

小说《水浒传》一经问世,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尤其是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当时曾有“街头巷尾,妇孺老幼皆谈水浒”之盛况。《水浒传》的空前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水浒传》的文学成就,还因为《水浒传》宣扬的“侠义精神”。那个时代的大多市井百姓都不识字,他们主要还是从说书艺人和一些识字读书人那里听到水浒故事的。市井百姓并不懂《水浒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那个特定年代(元末明初),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也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当时《水浒传》的问世正好填补了这片空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义”。

《水浒传》成书之前,宋江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已在民间长期流传,但主要是民间说书艺人的口头讲述,流传范围也不太大,主要在今山东、河北一带。《水浒传》问世后,水泊梁山宋江起义的故事才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还有传说施耐庵是梁山起义军的后人(还有待考证),他完成《水浒传》创作也是他的历史使命。他不仅文才卓绝,而且武艺高强,由于历史失实的缘故,后人只是知其文才盛名,而不知其武艺精湛。至今在江苏等地还流传有施耐庵匡扶正义替穷苦老百姓打抱不平的故事。施耐庵创作《水浒传》表达了他对梁山好汉的崇敬和让宋江梁山起义的故事得以世代流传的愿望。

侠义精神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义”。要说义气,梁山好汉都很讲义气,“及时雨”宋江更是以义气闻名,他总是在别人危难之时,及时出现,救人于危难之中,他也正因此才当上梁山的大头领。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水浒传》中描写的宋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上的宋江的活动并没有小说中的招安、攻打方腊等内容,他一直在同北宋封建统治王朝作战。正史记载,1119年宋江等人在山东梁山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官军数万不敢和他们作战,第二年进攻沭阳、海州,被海州知州张叔夜的伏兵打败。后起义军再起,1121年夏,与宋将折可存交战,宋江被俘,起义失败。所以《水浒传》中塑造的宋江形象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

传说作者施耐庵由于创作《水浒传》遭到一场牢狱之灾,当时《水浒传》的快速流行和影响力使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感到极大恐慌。当时《水浒传》里只有宋江起义没有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带着一定的造反思想,皇帝大怒,下令把施耐庵抓入死牢,同时把《水浒传》也列为禁书,禁止传阅、印刷。据说同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费尽周折去狱中探望老师施耐庵,施耐庵告诉罗贯中,要想救老师出去,只有一个办法,即把《水浒传》后续几十回,把宋江招安、打方腊等一些忠君思想的内容加进去。后来罗贯中就后续了20回,创作出了宋江接受皇帝招安、打北辽、打方腊等内容,后来皇帝看了罗贯中后续了20回的《水浒传》,不禁大悦,这才释放了施耐庵。但在后20回中,不变的还是“侠义精神”这条精神链条始终贯穿全书。

梁山好汉大都有一段抱打不平的故事。“替天行道”的旗帜就是这种性格的集中表现。梁山英雄之间还有不少先发生误会又和好的故事,正应了“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这句话。除了宋江,另一个就是柴进,他仗义疏财,广为接纳各方落难的英雄好汉。此外,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的典型人物还有鲁智深、武松、石秀等等,这也正体现了贯穿整篇小说的侠义精神。

总之《水浒传》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侠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梁山好汉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尤其是现在我们习武之人更应该学习。

猜你喜欢

罗贯中施耐庵好汉
好汉一个半
像好汉一样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50年后仍是一条“好汉”!
《水浒传》所反映的酒俗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剑胆琴心向《三国》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无巧不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