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尚存问题之我见

2014-08-14梁崇亮

记者摇篮 2014年8期
关键词:同质化民生主持人

梁崇亮

电视民生新闻,很接地气,由于其独特的亲民视角和内质,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因此,其在各地可谓异军突起遍地开花,但,电视民生新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平民化、低视角的特质吸引了很多观众。由于其独特的“吸附力”,促其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获“双赢”。由于成功者在先,于是,跟风者、拷贝者、模板者,便紧随其后蜂拥而至一哄而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办民生新闻栏目,节目风格、节目定位以及节目内容都极具“相似性”。而且有的“一家办多档”,多档之间“自相火拼”,抢占市场份额、分摊广告资源。这样,一方面导致“人、财、物”资源重叠浪费;另一方面“彼此克隆”,也导致节目在低水平上重复运作。因此,民生新闻的长期同质化竞争,对民生新闻个性化传播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

民生新闻节目,如何走出民生新闻长期同质化竞争的“怪圈”?唯一答案就是独辟蹊径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十年前,山东的《拉呱》节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个性化原始创新。《拉呱》主持人“小么哥”是相声演员,节目以“小么哥”和摄像、观众“搭嗑逗哏”形式呈现。“小么哥”以特有的睿智即兴制作出巧妙的导语,用妙语连珠的济南方言引出民生新闻,在新闻结束后得体地进行辛辣、幽默的点评。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调查数据,《拉呱》这档民生节目在整个山东省,它的平均收视份额是百分之五十五。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个性化开拓,才是民生新闻走出同质化“怪圈”、走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民生新闻“碎片化”严重

当前很多民生新闻节目都强调本土化,对于时效性的追求过分极端,使得很多新闻报道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给“碎片化”信息,比如报道哪家的煤气泄漏,哪家的房屋裂缝,谁手机被吸费等内容,时效性是满足了,但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葵花宝典”却丢了。时间久了之后,这样的民生新闻不仅会使观众变得麻木,还会让观众望而生厌。这样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观众“忠诚度”的培养。

笔者认为:突破民生新闻“碎片化”瓶颈问题,就是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多做与新闻相关的新闻知识链接,多用新闻数据说话,多做新闻背景分析,多做说明型、解释型、衬托型的“释析性新闻”。比如:人人关注的医保和养老政策问题。政策每年甚至每月都在变化,民生新闻你怎么把亿万人关心瞩目的大问题,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百姓心头?

民生新闻有责任有义务把“事件知识链接”送到求知若渴的寻常百姓心头。老百姓欢迎这样有知识、含金量高的好报道,百姓欢迎就是“忠诚度”。有了“忠诚度”,不就有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吗?

三、民生新闻要“重事实,少麦霸”

新闻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新闻人本身并没有宣判的权利,对一些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之后,出现一些审判性的话语,不利于矛盾妥善解决,也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比如:有的民生主持人面对烟囱冒黑烟的污染,就拍着桌子喊:“我说你怎么还冒烟呢?我说我倒要看一看,我们记者下次再去,你还敢不敢冒烟?”试问:你是主持人还是环保局的?一个连环保局工作人员都不敢喊的话,你主持人如此拍桌瞪眼喊话合适吗?

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接地气”。因此,主持人绝不可把新闻话筒,误当卡拉ok的麦霸话筒,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系政府形象,关系媒体形象。切记:油腔不是幽默,哗众不是创新,空话不是观点,偏激不是贴近,感想不是事实,信口不是鲜活。新闻主持人也罢,记者也罢,谁也没有凌驾于老百姓头上的权力,谁也没有新闻审判的话语权。做政府声音的放大器,做百姓矛盾的减压器,做百姓所想所盼所求的服务器,这才是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为文,替老百姓做好民生服务的根本。

怎样做好民生新闻呢?从宏观上,我们要汲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价值取向、三观取向”等基本新闻素养。从微观上,我们要把脉“导向正确、内涵深邃、特色浓郁、个性绮丽、策划精细、制作精致、影响深远、反映强烈”等民生新闻精品之作,在创新中孕育那砰然有声的跳动脉络。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同质化民生主持人
主持人语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