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作品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2014-08-14管宏宇
管宏宇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 年,穆青同志就提出“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主张。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已对固有的新闻表现形式不满足,穆青同志这一主张越来越显示出其现实意义。观察身边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就不难发现,新闻界正悄然走出诸如“导语、背景、主体、结尾”之类的传统方式,努力探寻一条更加灵活、更有潜力的新闻写作路子。事实证明,没有新闻性和真实性的“新闻”不能称其为新闻,而没有文学性的新闻则不能称其为好新闻。
一、发掘“主导情感”
文学艺术界有这样的说法:如果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那么,情感则是艺术的灵魂。笔者以为,把它用来描述新闻写作,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比较注重事实,却往往忽略了情感。其实新闻作品能不能写得像文学作品那么感人,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情感。因为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能够真正走进人的心里的只有情感。所谓情感,是人们已经形成的思想意识同外界事物接触后所引起的态度体验。在新闻写作中,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富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是一名合格记者所必需的基本情感因素。要写出让人感动的作品,记者首先要被自己的对象所打动。激情使记者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这是情感的一方面,即采访主体——记者的情感因素。
第二个方面,是采访客体即客观事物中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由于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是社会交往,记者在采访中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感。而其中必然有一条主导情感,“主导情感”在文学概论中被认为是“抒情类作品”的主题,新闻教科书中却没有专门的介绍。而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得好,“主导情感”其实也是新闻写作中最能出彩的一类主题。它是记者本身的情感因素中贯穿题材始终的感情、情绪或氛围的激发下生成的一种感悟。它更强调记者的主体意识,展示给人们看的是更含蓄也更深层的东西。
二、选角度独辟蹊径
新闻写作以新制胜,好素材只有找准角度,才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条路人人走,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景点。而你如果绕到侧面或背面,独辟蹊径,很可能人家看不到的景致就让你看到了。这一点,文学作品的别出心裁就很值得我们借鉴。三毛叙乡情,从三个牛铃入手;朱自清写父亲,从父亲的背影讲起,文学家们选角度真是匠心独具!他们给笔者的启发是:选择角度要独辟蹊径。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哪一篇文章走入“套路”了,拿不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了,自己就失败了。而当你冥想苦思找出了自己的“独一个”时,你就成功了一半。
三、细节描写以一当十
细节描写不是独立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都可以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新闻作品要达到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就应该注重细节描写。但是,这并不是说新闻作品也可以像文学作品譬如小说那样,在细节上大做文章,甚至不分轻重,在无关紧要之处大肆渲染,详尽描述。笔者以为,细节描写上,新闻人向文学家学习的应是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在篇幅上却是应该惜墨如金的。成功的细节描写,每一处都应该“以一当十”。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文章写好后,把每个细节都删去,看看哪一处会因此“伤筋动骨”,而哪一处没有大碍。自然,会使全文“伤筋动骨”的,是绝好的细节,应该保留;而其他可有可无的,写得再美,笔者都建议你“忍痛割爱”。
当然,新闻写作毕竟不同于文学写作,细节描写也要严格遵守真实性的原则,不可随意虚构,无中生有。在这个基础上用好细节,发挥细节“以一当十”的作用,对写活新闻是大有益处的。
四、培养新闻人的文学素质
在新闻作品中如何借鉴文学手法是一种技巧,技巧是一种“味”,一种“神韵”,不是背熟一些规则就可以达到的。笔者以为,一个记者知道新闻写作规则,只是掌握了技术,而要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却是要靠日积月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技巧,和记者的文学素质不无关系,它是一种底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积淀。
翻开新闻史便知,古今中外凡脍炙人口、流传于世的新闻精品佳作,无不是新闻性、真实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著名作家白羽、萧乾、魏巍也都是出色的记者。他们的新闻作品至今读来仍激动人心,就是因为他们自身具有的文学素质。他们在写作中,除了注重新闻性和真实性外,还十分注重文学性。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记者都能够成为文学家,但学一点文学,培养一定的文学素质,对新闻人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平庸的新闻之作比新闻精品少的,或许正是被我们称作“文学性”的那一点东西。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