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非“诚”勿写
2014-08-14孙大卫
孙大卫
在新闻行业中“走转改”被不断提及,如何实现走转改,说到底就是要摆正记者的心态,让编采人员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为大众进行报道。特别是专题新闻,专题新闻多为媒体策划的深度报道,如果连专题新闻也不能走心,失去诚意,那么读者又怎么能成为媒体的忠实受众呢。
如果说消息类新闻的雷同是大量使用新闻通稿的懒惰造成的。那么专题类新闻写作的不深入采访、互相抄袭,就只能是记者不真诚的结果。因此,笔者呼吁专题报道,要有感而发、非诚勿写。
一、诚意,用心了解避免同质化
随着新闻竞争程度的加剧,报纸需要信息量的堆积,各家报社纷纷作出规定,对漏报新闻的情况将予以处罚。由于每个媒体覆盖资源都是有限的,区域也都是基本固定,各家媒体的跑线人员之间也基本都熟悉,因此为了不漏新闻,记者们不得不开始通气。甚至会出现,一个楼的煤气泄漏了、一条街道出现了交通事故这样的社会新闻,也能在第二天的各家媒体找到差不多版面大小的、内容十分相近、标题相差不远的稿件。最可怕的是,今天这家媒体出的策划,过不久就能在另一家媒体的版面上看见差不多的策划,新闻媒体间的同质化情况严重。
时政内容雷同也许读者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连专题内容都没有媒体特色的话,将让读者对报纸完全失去信心。因为这样的媒体没有丝毫的诚意可言,这不是在糊弄读者吗?这样导致部分读者认为,其实订哪份报纸都是一样的,因为内容都差不多。以至于报纸在发行时常常依靠赠品或者价格来抢占市场,到头来只能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专题想要另辟蹊径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编采人员认真策划,多读,多看,多站在读者求知的角度思考,就能够在同样的素材中找到不同之处,甚至在新闻现场寻找出非同质的新闻内容。
长江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名为《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好评。其实这次报道本来是一篇两会期间的会议报道。两会报道常常会出现记者拿到的材料完全一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们往往会根据材料东拼西凑一下就交稿了事,负责任一些的记者可能会根据材料中的一个观点采访一下相关负责人。
但是这篇报道的记者在同样的材料中,发现了不一样的内容。就是通过前后的数据对比,发掘出一个“不起眼”的新闻,簰洲湾因溃口暴露出统计人口有注水现象。最后记者经过调查,证实了数字有虚假申报现象,揭示了“数字腐败”的根源。这篇文章,就是记者用心在看材料,让读者看到新闻人的诚意的典型案例。
二、诚信,依靠采访不虚构事实
专题新闻往往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了选题却很难进行采访。因为选题虽然好,但是采访难度很大,可能短期无法实现。又或者采访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整个专题的主旨背道而驰,还或许有的记者偷懒没有到一线区采访事实。这时就有记者坐在家里按照逻辑编新闻的现象出现。
编造虚假新闻,不但是丧失诚信的做法,更加会违反新闻道德。如果连党报党刊上的新闻都不能相信了,那么读者还能相信什么样的媒体。在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权威性、公正性、真实性都是传统媒体竞争市场的主要优势。
2014年3月,辽宁日报推出大型策划类报道《诚信是金》,报道刊发后在社会引起了一场关于诚信的讨论。如果记者采访到的内容,都是根据资料总结的,或者是根据逻辑想象的,那么整个社会都会陷入诚信危机之中。因此一定要守住记者的底线,就是要报道记者了解到的、可以证实的真实新闻,尽可能地在报道中还原真实。
还有一种不诚信的现象就是断章取义,为了满足自己所选择专题的选题,就在写作时以偏概全,只写自己想写的而不报到整个事件的样子。有一篇都市报刊对车祸的报道中,为了讲述受害者的不幸遭遇,丝毫没有顾及司机的情况。忽略了被撞人可能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一窝蜂地指责司机,只突出了被撞者的生活窘境,最后让司机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这也是不讲诚信只追求报道效果的结果。
还有的时候,记者在采访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内容,答应采访者不公布其真实姓名,但是为了让报道真实可信,就公布了线索提供者的姓名,结果让被采访人遇到很多困扰。还有的时候,记者本来是去采访一件事情,但是却发现了另一件事情,结果让被采访者很苦闷。比如某都市报记者,本来是去一位教授家采访一个学术问题,结果发现教授的妻子竟是他的学生,并且比教授年轻近30岁。回到报社后,该学术问题被记者一笔带过,而是大谈特谈教授与妻子的忘年恋情。孔子曰:“人无信不立。”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记者做好采访的基础。
三、诚心,用真情打动读者
一篇优秀的专题新闻,不仅要在内容上打动人,也要在情感上感染人。用记者诚挚的文字,充满真诚的心意,感动读者。
真诚不是简单的文字表现,更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状态。拥有这样的心态,即便是一篇批评性的新闻,也能让被批评者感受到一种真诚,最终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
目前很多新闻作品缺乏感染力,并不是因为新闻事件本身没有看点,而是作者流于模式的报道让读者提不起兴致,作者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了稿件,并没有用诚心寻找新闻中的真情,因此既不能打动自己也不能打动读者,阅读者仅仅是看过标题之后就不再愿意阅读了。
专题新闻,要求主题突出,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的策划,采访周期也相对较长。在这样一篇详实有特色的报道中,如果作者没有投入过真正的情感,不能以自己的诚心感染读者,那么这篇报道一定不是合格的专题报道。
2012年,辽宁日报推出以传统道德进化为主题的大型策划《传统道德进化考》,为了让读者感受到道德传承在社会进化中的巨大作用,记者多次到辽中县牛心坨镇等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诚心感动了被采访对象,让几代农民朋友敞开心扉谈自己的感受,讲述自己内心的变化。作者自己也很受这些村民的感动,从小处入手,用最平凡的故事讲述了道德进化这个宏大的概念。稿件刊发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感染了很多受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记者先用诚心打动被采访对象,被采访对象的真情同样打动了作者,这一系列真情必将最终感染更多的读者。
四、诚挚,对新闻事业要充满敬意
我们所从事的新闻事业,有着其特殊性质。它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传播的是党的核心理念,反映的是人们的心声,因此我们必须对事业忠诚,对事业充满敬意。用最诚挚的真心,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没有这种真诚,没有这种敬意,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党报工作者的。只有怀揣敬意,才能让新闻工作者不因为工作坏境好坏而挑新闻写,不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原则地唱凯歌,不因为利益和诱惑去歪曲事实,不因为懒惰而得过且过。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只有真诚,才能“酌奇而不失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只有真诚,才能摒弃道听途说,才能远离不求甚解,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只有真诚,才能精益求精、才能精雕细琢,不夸大、不缩小、不主观取舍,保证客观公正。
专题新闻,是报纸竞争的重要力量,万不可为了写而写,抛弃了新闻工作者最初的诚意,要用诚信取悦于民,要用诚心取信于民,更要用诚挚将“诚”持之以恒。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