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拍好人物专题片

2014-08-14王楚宁

记者摇篮 2014年8期
关键词:专题片情景细节

王楚宁

人物类专题片,是一种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个典型人物给予集中、深入报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拍摄人物专题片除了要把握好选题、拍摄技巧、准确解说、优美配音音效烘托以及流畅的剪辑之外,还要使专题片中的人物表现灵魂饱满、情绪充沛、形象突出,既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笔者认为,拍摄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纪实跟踪

真实性是专题片的本质特性。专题片在传递信息时,会不自觉地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态度与观点,但观众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纪实性的跟拍则是一种印证,能够将主客观两方面的真实性全面地表达出来。一方面表达主观真实。拍摄者本身只有被所拍摄的内容所感动,才能带着真实情感去拍摄,而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才能在片子中自然流露,表达出拍摄者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和观察方式,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表达客观真实。拍摄前,要确定出专题片人物表现的主线,选择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合理取舍,有目的地全程跟踪拍摄,来“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的“正在发生”的过程。如:人物专题片《社区的守望者》,讲述一位平凡的社区民警,六年间风雨无阻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画面所反映的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独特个性也直接呈现,因此具有强烈的可信性。

2.要注重细节的刻画

细节在专题片中具有不凡的表现力。专题片的创作需要调动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细节刻画,竭力渲染情绪,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震憾心灵的作用。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应事先对拍摄的文字脚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对哪里需要呈现出细节以及如何拍摄出需要的细节镜头要做到心中有数。细节的捕捉首先要特别注重最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细节,例如神情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声音细节等,拍摄要细致入微,角度丰富,逻辑清晰,使作品的内容更准确、更突出、更鲜明、更深刻。典型细节一经运用,最容易抓住观众,打动人心,会和观众预设的感情激起共鸣,从而产生蕴藏力和折射力。如:人物专题片《孝·感》,片中抓住了福利院院长为老人洗脸、梳头、捶背、喂饭、叠被子等等动作、神态的细节进行拍摄,很好地烘托出她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爱。

3.恰当运用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类似电影镜头,需要根据真实故事进行画面设计,实际上几乎全是摆拍。再现的段落应尽可能地贴近真实,如果有条件,首选本人出演;如果不能本人来,那最好使用比较平实的镜头,并且将人物置身于片中当事人的现实环境中,可以做些模糊处理。这样比起用大量的解说词要更有可视性。使用“情景再现”时,要特别注意所有物品一定要100%还原,才可能接近还原真实,可以把当事人使用这些物品的镜头拍下来。或者找到同时期同类物件。例如:人物专题片《陈建洲》中,首先,用旧照片再现陈的篮球生涯,又通过陈的纪录片《态度》的片段节选放映以及担任非洲“饥饿大使”的图片,来映衬陈对篮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情景再现”使用得恰到好处。

4.进行同期声的整合

同期声在专题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种同期声是对现场声音做真实纪录和表现,是为了建立片子的声音形象,在时间上,让人感受到的是现在进行时态;在时空上,起到一种画外空间的效果,产生意境美,音有尽而意无穷。例如:当我们在观看战争时期的电视专题片时,真实的战争场面混合真切的枪炮声、飞机声,马上就可以把我们带到当时的年代。另一种同期声就是对片中当事人和与他、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进行采访谈话,使画面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和确定化,从而让观众更易于理解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较好地实现预先设计的创作意图。

两种同期声可以整合起来运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来诠释现场画面,根据画面侧重点不同进行各种不同的配置,增加画面的逼真程度,用声音或音响的连贯性来弥补画面的不连贯性,要给观众创设多面性的感受情境。只有通过几段同期声的合理配置,专题片的真切感染力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人物类专题片的创作手段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要遵循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只要能够将创作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在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这个片子也就成功了。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影视编导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专题片情景细节
情景交际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