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 等级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4-08-13滕刚
滕 刚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0 前 言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是全面发展的关键短板,主要原因是学生课外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体育的外在激励不强等因素造成的。教育部郝平副部长指出:“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目标[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要创建以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健全人格并重的‘三位一体’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质量评价手段。要填补运动技术和课程评价的空白,尽快研究出台不同运动项目的等级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终身受益的运动技术[2]”。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错误解读课程,盲目追求课程创新,轻视体育技能教学的现象[3]。体育技能的学习、锻炼、强化不能仅仅依靠体育课,更重要的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项目,使大学生借助运动项目实践来提升运动技能、提升其学习的兴趣。构建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体系,既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评价和引导,必将会对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所促进。通过“递进式”达标,使大部分普通学生都能有一项或多项体育特长级别证书,这也为建立较完善、系统的学生体育锻炼和竞赛的激励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实现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对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概念论述
运动技能从狭义上讲是个体或群体通过反复练习对其从事体育运动行为的潜能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个体或群体从事各种身体活动过程的总称。本文研究的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是狭义范畴内,根据研究需要界定为个体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形式下所掌握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2 制定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的目的与意义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是学校体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4]。而我国现有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该标准难度高、标准单一,面向的是少数有条件从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而不是广大的青少年,该标准以比赛成绩作为单一的标准令普通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目前来说,我国普通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锻炼、参加运动竞赛习得的运动技能还没有一套较合理的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衡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体育选修课、课外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对学生拿到学分进行了促进。这种修学分的体育课程离“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制定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势在必行。运动技能等级评价要以实现大学体育“三位一体”目标为前提,进行科学合理分层制定评定级别。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具有教育性、引导性、发展性和便捷性。
3 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评定制定的依据
制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标准既不能实施运动技能“淡化论”,也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运动技能“强化论”。运动技能等级达标的划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的划分问题。大学体育教育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每个大学都有各自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然而,无论制定怎样的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都要建立一个“通级式”的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在不同等级间测试指标的难度逐级递进,在同一等级内制订可供选择的多个测试指标,使各项目间的技能标准既合理又相对平衡,将评价标准凝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5]。
4 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递进式达标的实施途径
4.1 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通级式”运动技能达标等级的实施途径
运动技能从学习到掌握、从训练到应用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是教学训练的“痕迹效应”得到强化的结果[6]。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提高与自动化阶段,随着练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逐步从运动技能的认知阶段(泛化阶段)上升到自动化阶段,所以运动技能达标等级的制定要遵循难度逐级递增的原则。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以已具备的运动技能为基础(初高中习得技能),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及参加运动竞赛积累的过程。所以普通高校运动技能达标等级的制定也要依据基础技能、课堂习得技能、课余锻炼提升技能、运动竞赛强化技能等因素进行制定(表1)。从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三位一体”目标来看,体育资源、课余训练不能只倾向为校争光的运动队,更应倾向于高校的全体大学生。在搭建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达标平台时,应采取递进式达标方式来加以实施(图1)。普通大学生申请运动技能级别时只能从获得基础级向高级别运动技能层层申请,而不能越级申请。从基础级到运动技能1级的达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定,而普通大学生竞技级是面向代表本校参加校外运动竞赛而设定的,各级别的实施途径可以通过项目切入的方式加以实施。
图1 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技能逐层推进达标等级模型表1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技能等级的构建与实施方案
4.2 对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基础运动技能评价指标的研究
基础运动技能群是各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及不可逾越的辅助工具,是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及学校体育发展的“铺路石”[7]。基础运动技能群是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功,基本功掌握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运动技术水平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为了掌握新入校的普通大学运动能力,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基础运动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运动能力,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形式、内容的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为培养学生专门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根据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理论,联系我国初高中学生对各项运动技能学习实际。对运动基础技能群评价指标主要是从运动技能动作结构入手,选择主要是从田径、篮球、足球、体操等项目中常出现的运动技能。把基础运动技能群分为 9类,5大观测点。学生在进行基础运动技能级达标时,从跑、跳、踢、传接、空中判断、投、滚翻、平衡、悬垂摆动所对应的5类基础技能群中任选1项,共9项达标即可(表2)。若学生完成的动作规格或运动成绩达到要求,就认定为该名同学的运动技能已经达到基础级。
表2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基础级评价指标一览表
4.3 对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3级评价指标的研究
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技能3级达标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习得的运动技能为依托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选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运动项目的专门技能,并依据一定的运动项目来实现。专门类运动技能是人类在走、跑、跳、投、支撑、翻滚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经过对各种基本动作的组合、叠加、变换等形成的特殊方式的身体活动能力,是以休闲、健身、娱乐等为主的身体活动方式,且具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运动能力[8]。本文中专门运动技能达标是在专门类运动技能定义基础上的延伸,即结合课内教学或课余锻炼,能对其所学内容的单个动作进行有效的组合、叠加、变换,并能在某一运动项目进行体现和展示。大学生通过基础级达标后,其已具备从事体育锻炼的基础能力,为学生实现从基础级到运动技能三级达标作好铺垫。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来实现的。通过梳理隔网对抗性项群各项目的运动技术特点,制定了3个观测点,学生可选择任一观察点进行达标(表3)。通过达标的学生即可被认定该学生已经具备运动技能3级水平。
表3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技能3级评价指标一览表
学校在组织对在校大学生3级运动技能等级测试时,可根据学生完成动作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分数在60分以上即为达到运动技能3级标准,也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P14作为百分位数对3级运动技能达标进行评价,即,对每位学生完成的动作规格或运动成绩进行打分,然后把全校新生的成绩进行排列,根据学生成绩所占名次来确定成绩等级。运动技能3级达标的百分位数可参下表4来确定,百分位数的值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制定。
表4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 3级达标百分位数的界定
4.4 对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2级评价指标的研究
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课余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因此,作为运动技术与运动能力有机结合的运动技能,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是实现体育运动科学化从而达到体育运动最终目的的必由之路[9]。专项类运动技能是个体或群体通过反复练习,最大限度,最有效发挥人潜能的一种个性化运动能力,即在基本技能与专门技能基础之上形成的高级阶段。学生在通过基础级和3级运动技能达标后,可以通过培养学生一项课余体育爱好为项目的切入点,提升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从而达到运动技能2级标准。培养普通大学生一项体育业余爱好具体实施途径可经校团委向各个院专倡导后,学校体育相关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开具体的培训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选定课余培训项目后由体育相关部分选派培训教师进行课余培训,学生培训结束后由校团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项运动技能考核,考核达到规定等级后颁发运动技能2级证书。在制定专项运动等级(2级)具体指标时,通过对隔网对抗性项群的项目特点进行归纳,在征询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的运动技能等级评价的观测点,以便对该运动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在对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的运动技能等级评价可根据学生完成动作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分数在60分以上即为达到运动技能2级标准。也可按照参与达标学生成绩排名的百分位数进行界定达标人数,百分位数值的选择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表5)。
表5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技能2级评价指标一览表
4.5 对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1级评价指标的研究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校内运动竞赛的积极性,参考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群专业运动员等级评定标准,在结合对专家访谈的结果上,制定了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群运动技能一级评价指标(表6)。参加学校举办的正式比赛,获得一定的成绩就能获得相应的运动技能一级称号。对于获得一级称号的普通大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同时也为学校的对外竞赛储备运动人才。
表6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技能1级评价指标一览表
4.6 对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能竞技级评价指标的研究
对于获得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一级”称号的学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对外竞技人才储备库的同时,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课余的运动训练,为参加校外运动竞赛做好准备。对于参加市级以上的运动竞赛并获取成绩(表7)的同学在给予一定的物质和学分奖励外,还要授予运动技能“竞技级”称号,并由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参考。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既能提升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又能为学校争光。
表7 普通大学生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技能竞技级评价指标一览表
5 结 论
5.1 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及奖励机制,以督促、指导学生自我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对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时,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采用层层推进式的运动技能达标模式。
5.2 对运动项目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制定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但对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时,要遵守不同等级评定间测试指标的难度逐级递进,而在同一等级内制订可供选择的多个测试指标。
5.3 建立规范的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实施方案,来保障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的实施,建立以校团委学生会倡导、学校各院系支持、体育社团、体育院系(部)实施、校团委考核的新途径。
[1] 郝平.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14(01).
[2]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强化与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4-01-23(02).
[3] 谢燕歌,洪浩.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新探[N].中国体育报,2013-10-11(06).
[4] 伊向仁,田吉明,郑春梅.对学校基础运动技能群掌握度评价状况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5):609-615.
[5] 王崇喜,史友宽.“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中球类运动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75-78.
[6] 王崇喜,刘卫峰.中小学“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7,14(2):95 -98.
[7] 伊向仁,郑春梅,田吉明.基础运动技能优化群模型与评价方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2):68-73.
[8] 孙海勇,周兵.运动技能教学改革的异位与回归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06-108.
[9] 高平.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教学[N].中国体育报,2012-0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