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学生体重指数、体脂率和腰臀比的相关分析
2014-08-13洪小勤
洪小勤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以及体育活动缺少等因素,大学生健康的负面影响随之增大。据五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学生肥胖、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肥胖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快速出现的公共健康问题,由其导致的各种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之一,是反映人体充实度,与身体脂肪含量和脂肪分布高度相关。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大学生体重指数、体脂率和腰臀比的相关分析,揭示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改善其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浙江省19~22岁学生1 561人,其中城市男女生分别为393人和385人;乡村男女生分别为399人和39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体质调研、国民体质研究报告、体质健康评价等文献资料。
1.2.2 体质测量法。按《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为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指标。派生指标: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体脂百分比(F%)=(4.570/D-4.142)×100,其中,男性D=1.0913-0.00116(A+B),女性D=1.0897-0.00133(A+B),A为上臂皮褶厚度,B为肩胛下角皮褶厚度;腰臀比(WHR)=腰围(cm)/臀围(cm)。
按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中国成人BMI和WHR界值为切点,BMI<18.5为低体重;BMI 18.5~23.9正常体重;BMI 24~26.9超重;BMI≥27 为肥胖,WHR男性>0.90、女性>0.80为腹部肥胖。F%男性>20%,女性>30%为肥胖。
1.2.3 数理处理。运用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均数以t检验检验显著性差异,率采用x2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重指数、体脂率、腰臀比变化特征
2.1.1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重指数的性别、城乡特征。体重指数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是世界卫生组织衡量人体胖瘦程度,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与体内脂肪总量高度相关,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研究报告表明:体重指数增高,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随之上升,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表1得知,男生BMI均值明显高于女生,其中城市、乡村男生BMI均值明显高于城、乡女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城市男生BMI均值高于乡村男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城乡女生BMI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可能与该年龄段男女生体重的去脂体重成分有关,与城乡男生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差异相关,相关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1.2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脂率的城乡、性别特征。体脂百分比指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形式表示,F%男性>20%,女性>30%为肥胖。从表1可见,男生F%均值明显低于女生,其中城市、乡村男生F%均值明显低于城市、乡村女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城乡男女生F%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含必需脂肪、储存脂肪,必需脂肪是指身体要维持生命及繁殖所需的脂肪,女性必需脂肪比例比男性高,因为需要生育、喂哺、及其他由荷尔蒙调节的身体机能。储存脂肪由脂肪组织内所累积的脂肪组成,主要分布在胸腔、腹部,保护身体的内脏。
2.1.3 浙江省大学生腰臀比的城乡、性别特征。从表1可见,男生(WHR)均值明显高于女生,其中城乡男生WHR均值明显高于城乡女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城乡男女生WHR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臀比是反映脂肪类型的指标,高者多为向心性脂肪分布,低者多为全身性脂肪分布,脂肪堆积在腹部会破坏胰岛素系统,致使脂肪的新陈代谢加快,产生不同的激素,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研究表明:运动是减少脂肪的最佳方法,同时需增强下肢肌肉,而节食不能有效改变腰臀比。
表1 浙江省城乡男女大学生BMI、WHR、F%比较
★指城乡学生比较,“★”表示P<0.05;*指男女生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2.2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重指数等级分布特征
由表2得出,男生体重的超重肥胖、正常分别为13.6%、69.1%,明显高于女生,但女生体重的偏轻37.6%,高于男生,经x2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城市男生体重的超重肥胖16.1%,明显高于乡村男生,但乡村男生体重的偏轻19.5%,高于城市男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城乡女生BMI各等级的百分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此年龄段大学生处在人体生长的黄金期,超重或肥胖对其负面影响容易被忽视,女生注重身体形象,“以瘦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通过控制饮食,降低体重保持体型,应引起关注,加强引导。肥胖者之前均经历超重,超重可逆转成正常,但超重是向肥胖发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对此,应有足够重视男生超重现象,加强对学生控制体重锻炼方法的指导,力求减少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改善与肥胖有关的代谢异常,保持适量运动可以减少肥胖的发生。
表2 浙江省城乡男女大学生BMI分类比较一览表 (%)
注:男女生BMI分类比较,值为114.23,P<0.01;城乡男生BMI分类比较,值为10.28,P<0.01
2.3 浙江省19~22岁不同BMI等级大学生体脂率分布特征
表3显示,男生F%正常比例明显低于女生,经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随着BMI均值的增加,城乡男女学生F%正常比例随之下降,而异常比例随之增加,经检验,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城乡男、女体重正常,但男生F%异常比例高于女生,其中城市男女生F%异常比例高于乡村男女学生,说明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重增加主要表现在脂肪的增加,城市男女学生尤其明显。
表3 浙江省不同BMI等级大学生F%分布一览表 (%)
2.4 浙江省19~22岁不同BMI等级大学生腰臀比分布特征
腰臀比是反映体内脂肪分布于腹部,还是外周部位如臀部等。表4可见,男生WHR正常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经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城乡男女学生随着BMI指数均值的增加,其WHR正常比例随之下降,而异常比例随之增加,经检验,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城乡男、女体重正常,女生WHR异常比例高于男生,其中城市男女生WHR异常比例总体低于乡村男女学生。说明本研究对象体内脂肪聚积主要在腹部, 虽然BMI值处于正常范围,如腰臀比的不断增大,对身体健康带来不良信号。因此,单一控制体重,忽视腹部脂肪堆积,仍有发生慢性疾病的可能。
2.5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重指数、体脂率、腰臀比的相关性
从表5可见,男、女生BMI、WHR、F%指标,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男生BMI与F%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642,呈高度相关。其中,城乡男女学生BMI、WHR、F%指标,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城市男生、乡村男女生BMI与F%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0.5),呈高度相关。其次为BMI与WHR的相关系数, WHR与F%为最小相关系数。BMI、WHR、F%的相关系数女生小于男生。运用BMI评价大学生肥胖程度,具有性别差异,可能评价男生肥胖效果相对好于女生。
表4 浙江省不同BMI等级大学生WHR分布一览表 (%)
表5 浙江省城乡男女大学生BMI、WHR、F%的相关性
“**”表示P<0.01
3 结 论
3.1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体成分存在性别、城乡差异,男生BMI、WHR均值高于女生, F%均值低于女生,城乡男生BMI、WHR均值高于城乡女生, F%均值低于城乡女生。
3.2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身体形态呈现性别、城乡差异,男生超重肥胖为13.6%,女生体重偏轻为37.6%,城市男生超重肥胖为16.1%,乡村男生体重偏轻19.5%。随着BMI均值增加, F%、WHR正常的比例随之下降。体重正常的学生,男生F%超标高于女生,WHR超标低于女生,城市男女生F%超标高于乡村男女学生, WHR超标总体低于乡村男女学生。
3.3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的BMI、WHR、F%存在关联性,三指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BMI与F%之间相关系数为最大, WHR与F%相关系数为最小, BMI、WHR、F%的相关系数女生小于男生, BMI评价学生体脂百分比应注意和城乡差异。
3.4 浙江省19~22岁大学生BMI变化与脂肪增加有关,脂肪堆积的部位主要体现在腹部。“以瘦为美”的女生审美价值取向,降体重保体型,男生超重肥胖均应引起关注,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
[1]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2] 常翠青.运动与肥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6):593-596.
[3] 王建雄,等.大学生肥胖检出率以及肥胖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28-32.
[4] 尚磊,等.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体成分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58.
[5] 王昆仑,等.河北省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人群运动与营养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62-65.
[6] 曹兰菊,许亮.有氧运动和合理饮食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2):963-964.
[7] 王正珍,等.健身运动对超重和肥胖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