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种除草剂对红小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红小豆的安全性

2014-08-13黄春艳黄元炬朴德万

杂草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乙草胺磺隆红小豆

黄春艳,王 宇,黄元炬,朴德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红小豆(PhaseolusangularisWight)别称赤小豆、红豆、小豆,起源于我国喜马拉雅山一带,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1-2]。红小豆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豆类,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的医食两用小杂粮作物,既是调剂人们生活的营养佳品,又是食品、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红小豆在世界范围内种植面积较小,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又居全国首位,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3-4]。学者对红小豆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2-3,6-7],高寒地区红小豆栽培技术[8],无公害、有机红小豆栽培技术[4,9-11],玉米间作、套种红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2-13],红小豆大面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14],红小豆的大垄密栽培技术[15],密度、播期、施肥量、氮磷水平对红小豆产量性状的影响[16-17],不同前茬作物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18]等方面,分析了红小豆低产原因主要是科技意识不强、品种质量差、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19-20]等。朱体超等建立了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21]。

随着红小豆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的扩大,红小豆田杂草的防除问题亟待解决。科技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红小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问题,但目前对红小豆田杂草防除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刘辉等报道了异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盆栽红小豆苗期的安全性[22]。王鑫等报道了14种除草剂对红小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红小豆的安全性,认为乙草胺+嗪草酮是一种理想配方[23],但环境条件对嗪草酮的安全性有较大影响,如遇连续或大量降水嗪草酮会被淋溶至土壤耕层,造成作物严重药害,不宜推荐。包强等报道了氟磺胺草醚不同施药时期对红小豆田的除草效果[24],另外氟磺胺草醚被推荐作为茎叶处理除草剂用于防除阔叶杂草也散见于一些栽培技术的文章中。

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上能查到的红小豆田正式登记的除草剂只有2个产品——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和5%精喹禾灵乳油,另有一个临时登记的混剂产品21%氟磺·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从已登记的除草剂中筛选出对红小豆安全的除草剂,是红小豆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技术关键是对红小豆的安全性。为筛选适用于黑龙江省食用豆田使用的除草剂,考察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的安全性和田间除草效果,以期为黑龙江省红小豆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红小豆,品种分别为合红96-4、建218。

供试除草剂:土壤处理剂5种,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s-metolachlor,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900 g/L乙草胺乳油(acetochlor,辽宁省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330 g/L二甲戊灵乳油(pendimethalin,德国巴斯夫公司)、50%丙炔氟草胺可湿性粉剂(flumioxazin,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75%噻吩磺隆干悬浮剂(thifensulfuron-methyl,美国杜邦公司);阔叶杂草茎叶处理除草剂3种,10%氟烯草酸乳油(flumiclorac-pentyl,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25%氟磺胺草醚水剂(fomesafen,辽宁省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84%氯酯磺草胺水分散粒剂(Cloransulam-methyl,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 方法

采用垄上穴播,株距30 cm,每穴3粒。施药采用小区专用背负压缩式喷雾器,喷幅2 m,4个扁平扇形喷嘴,工作压力4 kg/cm2,喷液量300 L/hm2。分为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2组试验,试验方案见表1、表2,土壤处理于红小豆播种后3 d内施药,茎叶处理于红小豆1~1.5片复叶期施药。施药后观察药剂对红小豆的安全性,记录红小豆对试验药剂的反应,描述药害症状,如枯斑、褪绿、畸形等,并观察药害是否能恢复。土壤处理施药后20 d、茎叶处理施药后15 d调查株防效,土壤处理施药后 40 d、茎叶处理施药后30 d调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处理除草剂的除草效果

由表3可见, 对稗草的防除效果是二甲戊灵最好,其次是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较差;对野黍的防除效果是精异丙甲草胺最好,乙草胺和二甲戊灵相近。5种除草剂混用后对阔叶杂草的防效有所提高,而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没有明显改善,对野黍的防效甚至有所降低。丙炔氟草胺分别与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二甲戊灵混用的综合除草效果总体趋势优于噻吩磺隆与3种除草剂混用,但对个别杂草的效果有例外,如施药后20 d对藜的防效。

表1 土壤处理除草剂种类及用量

表2 茎叶处理除草剂种类及用量

由表4可以看出,只防除阔叶杂草的丙炔氟草胺和噻吩磺隆单用时,丙炔氟草胺对反枝苋和龙葵的防效好于噻吩磺隆的防效,对藜和苘麻的防效二者相近。

2.2 土壤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的安全性及对产量的影响

表3 土壤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

施药后10 d左右观察时, 2个品种红小豆均为2片真叶期,凡含有乙草胺的处理,有部分红小豆植株真叶叶尖出现皱缩症状;在以后生长期间观察中,陆续长出的新生复叶没有再出现皱缩现象,生长正常。其它各药剂处理都没有明显药害症状,对红小豆安全。

测产结果表明,红小豆产量与除草效果呈正相关,除草效果好的,产量相对较高。由表5可见,丙炔氟草胺和噻吩磺隆2个药剂都是只防除阔叶杂草的,在红小豆出苗后施用了禾本科除草剂24%烯草酮乳油 108 g a.i./hm2, 因此该处理区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好,产量相对较高,合红96-4、建218增产率分别为758.3%、681.8%,噻吩磺隆处理合红96-4、建218的增产率分别为641.7%、500.0%。空白对照区不除草,杂草危害严重,产量<200 kg/hm2。

表4 土壤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田阔叶杂草的防效

表5 土壤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2.3 茎叶处理除草剂的除草效果

由表6可见,氟烯草酸、氟磺胺草醚和氯酯磺草胺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表现不是很规律,如氟烯草酸对龙葵的防效,在建218处理区防效达100%,而在合红96-4处理区则很低;氟磺胺草醚和氯酯磺草胺在不同红小豆品种处理区的药效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但3种药剂对藜、反枝苋、苍耳和龙葵的最好防效都能达到100%。以此分析,这些差异或许与田间杂草分布和生长状况有关,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田间验证。

2.4 茎叶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的安全性及对产量的影响

茎叶处理施药后3 d详细观察了除草剂对红小豆的安全性,3种除草剂对2个红小豆品种的安全性略有差别,合红96-4对氟磺胺草醚耐药性较强,基本上无药害,其它的都有可见的较明显的药害症状。氟烯草酸可造成触杀型药害,红小豆品种合红96-4和建218均表现为真叶和复叶上有许多褐色斑点,合红96-4的药害斑更多。氟磺胺草醚也造成触杀型药害,红小豆品种建218真叶和复叶上有很少量的褐色斑点。氯酯磺草胺是生长抑制型药害,红小豆合红96-4表现为植株心叶褪绿发黄,建218为最小的中心复叶褪绿黄化。这些药害症状在以后生长期间陆续恢复正常,新生复叶再没有药害症状产生,对红小豆后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表6 茎叶处理除草剂的红小豆田阔叶杂草的防效

测产结果表明,红小豆产量与除草效果呈正相关,除草效果好的,产量相对较高。由表7可见,建218产量高于合红96-4,但从增产率上看,合红 96-4 的增产率高于建218。

表7 茎叶处理除草剂的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处理除草剂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900 g/L乙草胺乳油、330g/L二甲戊灵乳油单用,对稗草的防除效果是二甲戊灵最好,其次是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较差;对野黍的防除效果是精异丙甲草胺最好,乙草胺和二甲戊灵相近;50%丙炔氟草胺可湿性粉剂和75%噻吩磺隆干悬浮剂只能防除阔叶杂草,单用时在苗后施用24%烯草酮乳油防除禾本科杂草,丙炔氟草胺对阔叶杂草反枝苋和龙葵的防效好于噻吩磺隆,而对藜和苘麻的防效二者相近。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混用后对阔叶杂草的防效有所提高,但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没有明显改善,对野黍的防效甚至有所降低;丙炔氟草胺分别与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二甲戊灵混用的综合除草效果总体趋势优于噻吩磺隆与3种除草剂混用。安全性方面,乙草胺单用或混用处理区有部分红小豆植株真叶叶尖出现皱缩症状,以后陆续长出的新生复叶没有再出现皱缩现象,生长正常。其它各药剂处理都没有明显药害,对红小豆安全。红小豆总体增产幅度为33.3%~758.3%。丙炔氟草胺和噻吩磺隆由于在红小豆出苗后防除了禾本科杂草,因此产量相对较高,推荐使用,可以通过与其它禾本科杂草的土壤处理除草剂混用,或通过2次施药的方法达到防除杂草的目的,即苗前施用丙炔氟草胺或噻吩磺隆,苗后再施用烯草酮等防除禾本科杂草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以达到较好的防除效果,且对红小豆安全。

茎叶处理除草剂10%氟烯草酸乳油、25%氟磺胺草醚水剂和84%氯酯磺草胺水分散粒剂等3种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虽然对阔叶杂草的防效表现不是很规律,但3种药剂对藜、反枝苋、苍耳和龙葵的最好防效都能达到100%,在施药时加入烯草酮等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即可达到同时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目的。虽然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红小豆有轻微的药害,但都可以恢复正常生长,红小豆产量也比空白对照有大幅度提高,可以在生产田进行大面积示范性应用。

本研究选出了适用于黑龙江省红小豆田使用的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除草剂,该研究结果为指导黑龙江省红小豆田杂草防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也可为其它地区红小豆田杂草防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汝法,柴 岩,廖 琴,等. 中国小杂粮[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4.

[2]叶劲松,单福华. 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 北京农业科学,1994,2(2):16-19.

[3]王 辉,王永新,王立群,等. 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52,54.

[4]王建忠. 无公害食品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J]. 杂粮作物,2006,26(2):114-115.

[5]崔文蕾. 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126.

[6]夏增娟. 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 杂粮作物,2010,30(1):41-42.

[7]张代平,杨朝辉,刘岱松. 黑龙江省垦区红小豆综合栽培技术初探[J]. 吉林农业科学,2008,33(4):14-15.

[8]张玉红,谢 丽. 高寒地区红小豆栽培技术[J]. 现代化农业,2012(4):31-32.

[9]李维艳,齐玫馨,张翼祥.无公害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6):11-11.

[10]王善春. 吉林地区红小豆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2):82.

[11]王延春,曲丽晶. 有机小杂粮红小豆、绿豆栽培技术[J]. 吉林农业C版,2011(2):110.

[12]高志国,张弘弼. 玉米间作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113.

[13]陈振武,孙桂华,白文起. 玉米套种红小豆高产高效试验研究初报[J]. 杂粮作物,2001,21(4):47-47.

[14]宋国强,孙皆亮,张宝宁,等. 红小豆大面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世界,2005(9):42.

[15]曹永星,孙少朋. 大垄密栽培技术在红小豆上的应用[J]. 现代化农业,2012(1):37-37.

[16]赵志强,王 巍. 红小豆不同密度、播期、施肥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6-87.

[17]崔洪秋,张玉先,祁倩倩,等. 不同氮磷密度水平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19(5):30-34.

[18]孙连军. 不同前茬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2009(5):18.

[19]张玉先,杨克军,李勇鹏,等. 黑龙江省红小豆低产原因分析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3):40-42.

[20]杨如达,杨 富,林凤仙,等. 晋北地区红小豆低产原因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2011(1):121-122,170.

[21]朱体超,孙学映,刘春英,等. 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5):755-759.

[22]刘 辉,高 虹,刘友香,等. 酰胺类除草剂对红小豆的安全性[J]. 农药,2003,42(5):40-41.

[23]王 鑫,原向阳,郭平毅,等. 除草剂对红小豆田杂草防效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267-269.

[24]包 强,刘传琴,段晓明,等. 氟磺胺草醚不同施药时期对红小豆的除草效果[J]. 现代化农业,2008(6):44-45.

猜你喜欢

乙草胺磺隆红小豆
乙草胺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吉林克雷伯氏菌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特性及其土壤修复作用
不同类型有机肥降解土壤乙草胺残留初步研究
红小豆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对乙草胺残留动态的影响
红小豆价格持续上涨,后期有回落风险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10%苄嘧磺隆·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抛秧田杂草的防除作用
我国冬小麦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水平
2014年红小豆种植面积增加价格或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