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扩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8-12包义华
包义华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思维品质特征是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巧妙地把扩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知识创新。作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等方面,对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的途径做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扩散思 维能力培养
扩散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扩散思维却被不自觉地压制,造成呆板僵化、盲从教材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缺乏开创性、批判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扩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对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方法、途径的思考。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扩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民主的学习氛围正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所谓民主的课堂氛围,即教师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敢于表达观点。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师生都以最佳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自由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接一个新班的时候,我会实事求是地介绍我与学生年龄相仿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欢乐与梦想,进而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故事,这样拉近师生距离。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宽严有度,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呵斥,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唯我独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采用新颖的导入素材,启发扩散思维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一些新颖的导入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扩散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1.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这课时,我使用一幅“新颖”的历史图片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的内容是一队外国军队正走出一个下水道出口,走向一个村落,村落的外围聚满了围观的百姓,军队和百姓似乎“互不相干”。我告诉学生图片展示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入侵北京的一个情景,学生脸上即显现出惊讶的表情:外国军队怎么会这么顺利进入北京?百姓怎么没有反抗呢?图片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议论纷纷,进而提出问题:图片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提出如下创新性观点:“百姓对战争的漠视”、“百姓心中无国”等,我给予肯定,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对百姓的剥削欺压等,从而得出“国无百姓,百姓心中无国”的观点。由此导入新课,可见,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一旦被激发,就可以而且一定能提出独创性的观点。
3.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扩散思维。
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种特点决定了历史无法重演,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众多材料演绎历史,因而对历史的阐释无疑带有后人的主观色彩。历史及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这种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的广阔空间。教师在讲课中提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某些情境、后人对该事件阐释论述的材料,让学生充当事件的主角,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处置或应对措施,是培养学生扩散思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例2.讲授《最可爱的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这课时,主题是抗美援朝战争。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我运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这一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的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扩散性思维。步骤:首先,提供给学生关于朝鲜战争发生的初期概况、战争发生时中国和美国的状况等背景材料;其次,介绍2000年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国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必要的争论及其观点;最后,让学生充当这一事件的直接当事人,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请你以当时美国总统的身份说说你参与朝鲜战争的理由是什么?(2)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援助南朝鲜进攻北朝鲜并轰炸我国东北地区,请你以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身份拟定一份表明中国严正立场和态度的声明。(3)近年国内出现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必要的争论,请你以当时中国政府领导人的身份表明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针对上述问题,不少学生都依据当时的背景材料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可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历史事件的主角,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历史、深层次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加强学生的群体合作,开拓扩散思维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学会合作应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科的尖子,利用他们互教互学,常能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解答,敢于反驳和争辩,能进一步辨析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加强记忆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互动,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从而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
例3.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这课时,为加深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原因的认识,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赛,题目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种植园经济的较量。我课前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搜集两种经济制度倡导发展各自经济的资料,并由组内推选出的学生代表进行整理,作为南北方代表。课堂上两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自都用多媒体展示了搜集到的史料,提出了发展各自经济制度的理由,除了主辩外,其他学生也做了精彩的补充发言,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辩论中,学生的思路很广,提到了“工业原料问题”、“国内市场问题”、“关税问题”、“劳动力问题”、“近代化问题”等,最后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从而得出奴隶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是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学生合作活动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活动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施展才能,在讨论中应用所学知识,加强扩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设计开放的课外作业,强化扩散思维
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今天,用传统作业观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历史作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打破思维定势,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把学生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例4.学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段历史后,我设计了一项课外作业。针对当前日本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实这一令人愤慨的事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日本教科书的问题,写一篇小论文,文体不限。我指导学生在对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定下题目及写作提纲,然后独立完成。从学生交上的小论文来看,绝大多数同学的文章富有创意,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向日本新教科书讨教》、《决不忘却的血债》、《还我们一个公道》等。同学们都能运用所学知识,坚持特定历史条件下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史论结合地看待历史问题。在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总之,扩散思维既是科学、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的需要,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应该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任永明.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西北职教,2007(10).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孔春明主编.教改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