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014-08-12邹文芝
邹文芝
摘 要: 历史是“故去”的,是“陈旧”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精心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兴趣激发 历史教学 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对此做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科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让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地盎然。”①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合理的教学设计,老师有趣地“教”,学生有趣地“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历史课堂有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精心锤炼课堂语言,引人入胜
教师在江南一带被称为“吃开口饭的”,可见语言功底对于教师多么重要。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②所以在历史课堂上,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语言方面应做以下尝试。
1.精彩再现,让历史事件或现象鲜活起来。
历史教研室的孙老师在市级听评课活动时有这样指导:“历史教师需要锻炼描述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沉浸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吸引学生的兴趣。”诚然,课堂语言的精彩描述能够生动地再现已经逝去的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讲述湘江战役时,笔者是这样详细地给学生描述的:红军在王明错误方针的指导下,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整个家当都搬在身上,大到石质印刷机,小到医院的尿壶(学生笑)。他们采取甬道式行军,就是中央红军大部队走在中央,前头有前锋打头,两侧有保护,后面还有断后,毛泽东客气地叫它:“抬轿子走路”,彭德怀则叫它“抬棺材走路”。红军背负了这样的重负,使从前的飞毛腿行军变成慢吞吞的龟速,因此贻误了良机,没有通过白崇禧有意让出的湘江生命通道,所以在未来的五天里,红军不得不血染湘江,平均每日伤亡六千人,他们中的大半战友牺牲在湘江边上。
这样描述,课堂一片安静,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笔者讲述,再加上精心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不仅深切体会到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方针的后果,而且对后面遵义会议的理解埋下伏笔。
2.与时俱进,让时髦语言偶尔进课堂。
历史课堂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讲古课”,更不是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适当地融入学生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偶尔使用一些网络用语或学生的流行词汇,用“新鲜”的词讲“过去”的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比如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冷战中的对峙》一课,处理“古巴导弹危机”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指着地图跟学生说:“美国人一下子就慌了,后院放了这么老些导弹,真心hold不住啊!”学生会心大笑,同时马上领会古巴导弹给美国带来的恐慌情绪,接下来再深入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经过结果与影响”就容易得多。这样的语言时不时在课堂出现,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同时也会认同教师的幽默感,改变教师刻板的形象,使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从而兴致盎然地学习。如此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的课堂。
历课堂本身就是艺术,承载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学语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和震撼,引起思考和共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能凸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精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带动学生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重新整合,巧妙设计,让它以新颖独特、富有趣味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尝试。
1.注重导语的设计,开端引趣。
导语设计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问题设疑式导语、故事式导语、图片式导语、影像资料式导语,也可以将这些形式导语混合使用的导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导语,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课时,笔者这样处理导语设计:一走上讲台,就打开幻灯片放映“乔峰”和“虚竹”的影视形象图片,并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大家来开《天龙八部》影评会,看看谁知道得多,说得好。”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七嘴八舌地回答笔者的问题,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住。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在课间笔者开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提前让学生进入本课。有了铺垫之后,上课时先跟学生分析歌曲的意境,在学生提出一致结论后再设计问题:“这首悲怆的歌曲诞生的背景是怎样的?你能到课本上找一找,说一说吗?”学生马上进入状态,积极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一节课有趣有效还不能仅仅在于开端,好的课堂还要精心架构环节设计。
2.注重情境设置,吸引兴趣。
历史毕竟讲述的是过去的事,如何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真切体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巧设情境,营造恰当的历史氛围,把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学会感受历史,认清历史,思考历史。
如开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一课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创设历史情境,引进一位虚拟的历史人物“张铭”,通过以张铭为代表的国统区群众在时局纷乱中之心理变化贯穿全课,形成一条主线,把将“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个环节连接起来,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融入历史情境中,通过感受历史从而达到提炼历史信息并处理、得出结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课堂学习效果特别好,听课教师的反响也不错。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兴趣,更提高了整节课的有效性。endprint
3.注重历史与现实联系,深化兴趣。
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它作为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存在,其主要理由恐怕不仅仅在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更是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人生。因此我们不能把历史课变成“讲古课”。而课程目标如是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要在课堂设计时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如教学《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笔者让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学生各显神通,有的用图片素材,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干脆从宿舍拿来化妆品,还有的展示自己的衣服、鞋子。然后笔者又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也要尽力消除它的不良影响。与生活联系起来,使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鲜活。
三、加强自身史学学识和修养,吸引学生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你的每一节课都当做全人类都在倾听,要使听课的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有效的课堂。它需要的是学识渊博、充满人格魅力的老师。学识渊博的来源不外乎读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③读史使人明志,历史教师本身就是智慧的传导者,更要把不断学习作为提高自己一种有效的方式,充实自己,使学生乐于“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与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谐,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就能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家西蒙斯教授说:“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认真地方式教授,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充满了趣味。”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就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就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注释:
①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②[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16-421).
③[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16-421).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邓小星.捕捉兴奋点,激发历史学习兴趣.零陵学院学报,2003(12).
[3]高正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云南师范大学,2009.
[4]梁开永.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10.
[5]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6]吴克明.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课程(教研版),2009(07).
[7]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