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几点建议

2014-08-12王平

考试周刊 2014年44期
关键词:性格特点刻画孔乙己

王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基本过程。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进行必要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上。课堂提问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就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果方法运用不当,势必造成问而难答、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讲究提问的“文韬武略”,又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开发智力,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竭力探索的课题。笔者以教学《孔乙己》为例,就其提问的基本方法谈谈认识和做法。

一、在关键、重难点处提问

这里所说的关键,是指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段落,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突破口。抓住重点语段提问,提纲挈领,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抓住难点提问,能扫除教学中的障碍,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如在分析《孔乙己》中人物活动环境和人物性格特点时,可进行如下提问:①成亨酒店是怎样的一个格局?作者描绘这样一个环境有何作用?②常来酒店喝酒的有哪两类人?他们的衣着和喝酒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酒店对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③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怎样理解这“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几个词语的深刻含义?④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是怎样着意刻画的?这样刻画揭示出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样从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到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抓住了重点,特别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关键句子,是理解孔乙己性格特点的突破口,使学生在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正确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二、在易错易混处提问

教师要针对学生容易理解错误或容易产生概念混淆的地方,精心设计提问,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小说《孔乙己》写了贯穿全文的笑声,教师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剖析,以便加深理解小说所揭露的社会病态、孔乙己悲剧的深广意义,以及作者以“乐”写“悲”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提问:①小说中写了几种人的笑?他们的笑有什么不同?②作者以哄笑写孔乙己的悲惨,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三、在文章精妙处提问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筛选的,其中在刻画人物性格,或叙事、状物、明理、抒情,或揭示文章题旨,或艺术构思等方面,不乏作者匠心独运的“画龙点睛”或“妙笔生花”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有助于学生揣摩作者匠心,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而且可开发学生智力,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和科举制度的摧残而迂腐可笑、穷困潦倒的苦人儿。作者刻画他迂腐可笑、死要面子的穷酸相,虽用墨不多,却达到了穷形尽相、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设计提问:面对短衣帮哄笑他偷书,孔乙己是怎样争辩的?旁人问他当真识字么,他为什么显出“不屑置辩”的神色?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为什么“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情?掌柜取笑他偷了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断了腿,他又是怎样分辩的?为什么他不但对大人说话,对小孩说话也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之类”?在这些精妙处提问,让学生加深理解个性化语言的描写对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性格的作用。

四、在看似“无疑”应有疑处提问

“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阅读现代文,往往觉得“无疑”,殊不知,正是“无疑”处需细细思忖。在“无疑”处提问,能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严谨治学精神,改变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提出深浅难易适度的问题,使学生踮踮脚就可摘到“架子上的葡萄”,切不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在《孔乙己》中,有这样看似闲笔却蕴含深意的一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此处提问,除了让学生理解该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衔接作用外,还要进一步理解,正是这“闲笔”揭示出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们茶余饭后取笑的玩物。又如“写乡绅,不写明他是举人,有没有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孕育的读书人中举与否,是有天差地别的。再如作者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穷途末路更增添一层悲凉的气氛;说靠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夹袄的凄凉。在这些“无疑”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和鉴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在有争议处提问

课文中有些地方,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分歧、有争议,提出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激活生思维,使其各抒己见,在争议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对所争议的问题,教师不要做过死的结论,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只要学生回答有一定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行。比如《孔乙己》一文的语言就极其简练、含蓄,许多词语蕴含丰富的意味。课后“练习五”挑选的两个例句,就是要求学生揣摩“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至于全文,细心玩味,各抒己见。

总之,课堂提问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既要善于提问,“驱使”学生去想去说,又要“善待”学生的“童稚之言”。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表扬少指责,即使学生思维不到位,表达不够好,也应对其正确的(哪怕只有一丁点)加以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对其勇于发言的精神给予表扬,鼓励他下次想好答好,切莫泼冷水,甚至批评指责。否则,即使教师提问艺术高超,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就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endprint

猜你喜欢

性格特点刻画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