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的“渔”之法
2014-08-12陈锐
陈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82-02
郭沫若有一创作理念:“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习作教学中教和学都是有法可依的,“习作的性质,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学生之所以在习作上有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对于周围事物不看、不听;二是对看到的、听到的不想;三是对自己所思所想不写。解决方法:第一类要促其对周围的关注,教其观察之法;第二类要促其思考,教其立意之法;第三类要促其读、说、写,教其语言运用之法。学者朱作仁认为,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明确习作的性质是“练习”,习作教学的性质是“训练”。所以不管说法是“作文”还是“习作”,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立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要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我们应该注意趣味性、阶段性,尽量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以期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观察训练
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基础,细致的观察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受到事物的变化,体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要让学生与自己的观察对象产生互动,在互动中获取习作的素材。对观察能力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顺序观察训练
在学生习作中往往会出现对观察对象的描述逻辑混乱,这就是没有掌握观察事物顺序的方法所致,对观察顺序方法的训练也是为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在训练中要教会学生观察要有远近高低之分,要有前后早晚之分,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要有因果之分,要有动静之分,要有明暗之分,要有形质之分。在训练时先做专题训练,再做综合训练,让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领悟如何按顺序观察。
2.细节、特点观察训练
有些学生的习作对观察对象的描写有一定的顺序,但每一处都泛泛而谈,只会泼墨却不会细描,因此训练学生对观察对象细节的关注和对其特点的揣摩在观察训练中尤为重要。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在有一定的观察顺序的基础上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景物的色彩形态的细微之处,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之处,事件发展的关键之处等,并从中归纳出景物的特色,人物的特点,事件的特殊。此时的训练已经不是单纯的观察训练,还有一定的思维训练。
3.训练方式
在观察训练中要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训练设计上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作为训练对象,调动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此时教师只是引导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训练方式可以多样灵活,明确每次训练的目的,一项训练要进行多次,才能将训练的方法变成观察的习惯。其具体有:看图、静物、实景训练。但不管是怎样的观察训练,都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循序渐进,有阶段、有层次地反复训练,切忌生硬地教方法而消磨掉学生本已经很脆弱的学习兴趣。
二、立意训练
立意是习作的魂,而现在多数学生的习作都缺乏灵魂,往往是不立意而习作,所以出现大量“空中楼阁”“唱空城计”的作文,更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面世,如果能有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作文被创作出来不是更好吗?而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教会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周围事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而学生很需要我们教会他们习作的立意。
何为意?意就是主题、就是中心,立意即确立中心大意。古人云:“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在下笔作文前应先在脑海中确定主题,可是大部分的学生往往是提笔就写,一挥而就,结果会导致:立意缺乏倾向性,观点和材料不统一,主题与情节不和谐,立意模糊,中心不突出。如何进行立意训练?可以从三个“力求”入手。
1.力求在阅读训练中训练个性思维。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对同一主题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训练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到较为本质的或较为普遍性的问题。正所谓:“一千个观众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力求在生活中训练“以小见大”的思维。生活中的小事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会他们“以小见大”的看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作素材,在训练中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好坏不在于选材的大小而在于立意的“准确、集中、新奇、深刻”,小素材也可以写出大立意。
3.力求在习作训练中训练先立意再立文的作文习惯。学生作文往往看题后提笔就写,就算是犹豫,也是为写作素材发愁,一旦确定素材就平铺直叙,导致作文无中心,究其原因是为写而写,而我们应培养学生为心而写的习惯,教会他们“我手写我心”,做到“意在笔先”。在训练作文时,一定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先立意,确定主题,再根据主题选材,经过反复训练,养成“意在笔先”的习作习惯,我们会发现学生作文不仅有了灵魂,情感表达也会更为具体真实。
立意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有思想地去习作,训练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训练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情感,教师只能在学生立意发生根本性错误时加以引导。
三、语言训练
习作训练离不开语言训练,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能够准确、生动、丰富,但可惜的是多数学生的语言口语化、生硬化、单一化,更可惜的是会观察、善立意的学生却不会表达,只能是“茶壶里的汤圆——有货倒不出”。语言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但都离不开“积累和运用”。
1.在读中积累。积累语言文字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他们感受语言之美,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多做造句、写段的训练,从模仿开始,多写多练,绝不能使语言积累停留在抄写背诵的简单形式上。
2.在口语交际中运用。教师在教学语言中就应注意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多用修辞、成语,在教师语言中感染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口头作文比赛等,在活动中以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口语中对积累语言的运用,让学生从思维到说话都能自觉运用到平时积累的语言。
3.在习作训练中驾驭语言。习作训练可先从片段训练开始,从模仿开始,在训练中要让学生明确模仿方向,可以是生动准确的语言模仿,或修辞手法的模仿,还可以是成语运用的模仿等,从单一模仿逐步转向综合模仿,同时在作文中出现对积累语言的模仿且模仿自然到位时,加大表扬力度,树立榜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就会有意识的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常说“教无定法”,但都应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基于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法才是有效的,因此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就先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优化习作教学的方式。总之,我们应在习作教学中巧妙地“授之以渔”,最终使学生在在写作文时不再眉头紧锁,而能自“渔”自乐,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