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2014-08-12贾玉桂
贾玉桂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7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这个公式同样也适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根据以上原理,可以得出:学习繁重、压力过大;自我抗压强度不足,心理素质欠佳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当今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习适应问题。学习适应性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性能力。
2.厌学。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这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而使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甚至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或是关系紧张而导致学生的孤独感、情绪压抑和抑郁。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产生。放任和权威型的管教方式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利。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也会导致学生心灵受伤或者是更大的逆反和极端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由于中学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时期,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性意识萌发,容易导致早恋。
二、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学习适应问题
第一,可利用一定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能力训练。如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提高自信,改变原来不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体验成功,同时提供正面榜样和积极示范、言语说服教育等。
第二,除了学校教育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减少过多的压力;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生活独立性,改善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2.人际关系问题
中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是由于自我同一性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矛盾困惑较多,但又无处倾诉,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个性和心理的形成。家长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
3.青春期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以及强烈的独立意识是导致该阶段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多结交同伴,倾诉和共同活动有利于得到情感的宣泄。中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能树立集体观念,同时在与同伴正常友好交往的过程中,可使心情振奋。特别对较为内向的中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防孤独、抑郁影响心理健康。正确调节自我,做到有自知之明。
中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了解和评价,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状况,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做事要根据自己的客观状况出发,制定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目标,以免导致情绪的巨大落差产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既可成为行为的内驱力,又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情绪不稳定,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可能使人心理失调,导致生理、心理疾病。中学生情绪的稳定,是中学生心理卫生最为重要的内容。学会利用心理自卫机制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恢复心理平衡。正确看待自己的性意识,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若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中学生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我们热切希望学校、教师、社会各界都来关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