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色游戏为抓手,建构幼儿规则意识
2014-08-12杨晓利
杨晓利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内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深受各年龄班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态度,了解基本的规则,克服自我心中的倾向,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关心。角色游戏具有象征性、娱乐性、自发性质,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典型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培养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教育功能。游戏可以让幼儿轻松建立并遵守规则、掌握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构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教育契机。
一、从问题入手,鼓励幼儿自定规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在不受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会产生互相干扰,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确立游戏规则,从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麦当劳”刚开张时,孩子们都喜欢到“麦当劳”买东西吃,在“麦当劳”店门口,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有的争着要买“汉堡”,有的要买“鸡腿”等,拥挤的“柜台”都会移动。店内的成成手里举着“汉堡”喊着:“排队,排队。”而急着要“汉堡”的果果直接从成成的手里拿走“汉堡”,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其他孩子开始报告老师。针对这一现象,游戏结束后,我及时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成成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买东西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就知道排队了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在“麦当劳”买东西时排起了队,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就不卖东西给他。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我们误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就越喜欢。如“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麦当劳里卖的东西因为不需要孩子们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因此,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慢慢地又出现了冰块、比萨、汉堡的种类丰富起来,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三、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用图画表达心声,是幼儿较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把需要遵守的规则制作成标记,贴在相应的位置,既简单明了又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它可以直观、有效地提醒幼儿,加深、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如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我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后,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1)先洗手,然后穿工作服;(2)摆好医务用品;(3)使用礼貌用语;(4)轻轻地打针;(5)下班前,整理好医务用品。为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看病常识,我们还利用墙饰布置了“怎样预防感冒、烫伤了怎么办”等医疗卫生宣传图片。医生正在看病,一个幼儿抱着娃娃来看病,她着急地说:“医生,我的孩子烫伤了!”医生想了想,看了看墙面上的宣传图片,说:“别着急,咱们先用冷水冷却一下。”墙面上的图片对医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我们还注重把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幼儿在娃娃医院中使用的药盒和生活中的药盒相一致。时间一长,孩子们都自动收集药盒带到班级,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也渐渐地熟悉一些常见病的药盒。每次班上有孩子吃药时,孩子们看药盒就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的作用,让环境開口说话,更好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提高幼儿的自理自治的能力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
四、采取适时、适宜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
教师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或在游戏进行中及时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向亮点幼儿学习。如,教师在观察到小餐厅里的顾客吃完饭、不付钱就离开了餐厅时,教师这时可以上前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某某小朋友,想想在离开餐厅前你忘记做什么事啦?”“付钱应该到什么地方付呢?”帮助幼儿及时改正,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在ATM机取钱时,站在排队线上等候,且取款时自觉遵守了取款额度,这时教师可向有意取钱的幼儿面前表扬该幼儿,并鼓励之后取钱的幼儿向他学习。
2.角色介入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利用教师的语言、行为作为暗示和示范,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规则,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幼儿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如在“医院”的游戏中,轻声与医生、同伴交流,引起幼儿的效仿,为医院这样特殊的场合营造安静的氛围,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并遵守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不得大声喧哗的文明规则。教师在游戏中树立的榜样就起到暗示作用,使幼儿一下子明白规则内容,也知道具体该怎样遵守规则,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五、不断创新游戏情节,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引导幼儿在游戏时产生新的规则,支持幼儿的游戏向纵深发展。如:有一次,教师发现,医院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教师便以病人的身份到药房拿药,并故意提出要买感冒糖浆,而感冒糖浆药房里并没有,这时大夫连忙说:“我用色水制作感冒糖浆,您等一会儿。那好吧,我一会来取药。”挂号处从此也多了一个新规则,工作人员要整理和制作药品。病人去医院看病需要钱,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钱需要靠劳动挣,我们请幼儿通过在班级做事情挣钱,可是,有一段时间,娃娃医院一下病人少了很多,甚至有时一个病人都没有,我问幼儿:“为什么不去娃娃医院看病?”幼儿有的说:“我挣钱不容易,我舍不得花。”有的说:“医院看病收费太贵。所以不愿意去。”于是我请幼儿讨论:“有病不看会怎么样?医院怎样吸引病人来看病?”通过讨论,我们通过降低医院的收费,鼓励医生为病人上门服务,增设医疗项目,如开设牙科等吸引幼儿来医院看病,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幼儿时期抓起。我们从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出发,点点滴滴,持之以恒,重视角色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够相互协商,分配角色,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体验角色间的关系,有序地开展活动,整齐地收放材料,同时也在积极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