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的意外收获

2014-08-12宇恒

读者欣赏 2014年8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园林

宇恒

中西交融的马国贤

一切还得从西洋画师马国贤说起。马国贤来自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正是他第一次把西方的铜版画艺术引进到中国。马国贤是以画家的身份来中国的。进入清宫之后,出于传教的目的,马国贤第一次向康熙皇帝介绍了西方的铜版画。见惯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和西洋油画的康熙皇帝惊叹于铜版画的精美,于是,他命令马国贤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制作成铜版画。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季处理政务和避暑的地方,与北京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避暑山庄由宫殿区、平原区、湖泊区和山峦区4部分组成。宫殿区是清代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外国来使、举行庆典及日常起居的地方。平原区按照满族人故乡的风格来建设,西部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东部是古木参天的林区。湖泊区具有江南水乡的浓郁味道。山峦区群山起伏,沟壑纵横。避暑山庄汇聚了中国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是南北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

据清朝满文文献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二十四日,皇帝下旨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每景各画详图二张,一张于绢板刊刻,另一张由朱贵、梅雨峰以木板刊刻。由此可知,在马国贤制作铜版画之前,“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已经有了绢、木两种版本。

接到康熙命令之后,马国贤马上到避暑山庄进行了实地观察。以自己的实地观察为基础,同时参考中国宫廷画家的画稿,马国贤完成了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西洋绘画经常使用明暗色调对比手法,在制作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时,马国贤沿袭了这一手法,同时又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风格。《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中西画法交融,一方面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中国园林之美,另一方面也逼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方法。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他命令将其大量印制。康熙经常把《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赏赐给臣下。原来印制的较多,后来因为战乱的关系,传世的较少。目前世界上仅存有9套,分别藏在教廷(梵蒂冈)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都灵皇家地方图书馆、那不勒斯国家图书馆、台北国立图书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及法国学者乔治·洛埃尔(Gerges Loehr)手中。在每一幅画上,马国贤都作有注释。有一幅画的附注描述了那里的风景以及康熙前来商议国事,以及与其皇后嫔妃们度过一段时间的楼阁。第六幅刻版画中的解说词指出:“在这些房间的三间中居住着为宫廷服务的欧洲人。”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的西洋之旅

1724年,马国贤乘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回国,途经伦敦。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很早就听说过马国贤其人,故而给予了马国贤较高规格的礼遇。马国贤在中国的经历深深吸引了乔治一世,他俩一口气谈了3个小时。在谈话中,马国贤展示了随身携带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国的园林,这引起了国王的极大兴趣。1724年9月12日的伦敦《每日邮报》对此做了报道:“有一些中国贵族抵达我们国家,立即被英王召见,受到空前未有的礼遇。”马国贤回国时随行带了5个中国人,故而《每日邮报》称他们为“中国贵族”。

英国伯灵顿建筑学派的创始人伯灵顿勋爵(Lord Burlington)对中国园林感到十分新奇,听闻这个消息大喜过望,专程赶去拜访了在伦敦停留的马国贤。马国贤赠送给他一套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伯灵顿勋爵和朋友们兴致勃勃地研究和讨论他的这组“热河景画”。

伯灵顿勋爵在奇斯威克新建了消夏的别墅,当时,英国建筑师肯特正在设计别墅的花园。肯特厌倦了欧洲园林整齐划一的风格,他闻讯也特地赶来向马国贤请教,想从这位到过东方的画家口中弄清楚神秘的中国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

见到《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后,肯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其中的中国风格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随后设计了著名的肯辛顿公园。在这个公园中,肯特学习避暑山庄的风格,用草坪代替涡形花坛,用小树丛代替绿色的雕塑,用林荫道代替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布景,人们可以从任一方向透视远处的风景,斜坡逐渐变得平缓,低洼之地慢慢垫高。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令西方人大开眼界,而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发表在《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上的描绘中国造型之美的书信,恰逢其时地为来自东方的“园林热”加了一把火。

王致诚出生于法国,他是作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的,后来深得清帝的赏识,成为宫廷画家,与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合称为“四洋画家”,曾奉命至承德避暑山庄为蒙古族厄鲁特部首领作油画肖像,也参与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的绘制。

王致诚曾多次出入避暑山庄和圆明园等避暑胜地,以一个画家的独特眼光,描绘了东方富于变化的无与伦比的不规则之美。“这是一个真正的人间天堂。人工运河和我们那里的一样,两岸由方石砌成笔直的堤岸,但它们都是非常简朴的粗石,并夹杂着岩石块,有的向前凸起,有的向后凹缩。它们是以非常艺术的方式排列起来的,可以说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除了河渠之外,到处都有甬道,或者更应该说是羊肠小道,它们都用小石子铺成,从一个山谷通向另一个山谷。”

王致诚的信发表后人们竞相传阅,一时间竟使王致诚的名字家喻户晓。牛津大学教授约瑟夫·斯彭斯(Joseph Spence)于1752年把它翻译成英文,刊登在《苏格兰画报》《伦敦画报》《每月新闻报》等上面。王致诚的信使英国人对中国避暑山庄等园林更加向往。

这封信也引起了另一位年轻人的兴趣。看到《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和王致诚书信的威廉·钱伯斯感到十分兴奋,他深深为避暑山庄式的东方之美折服。他也是一位“中国通”,年轻时作为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船舶货物管理员曾经随船来过广州,后来作为英国国王的建筑师再次访华。

1762年,钱伯斯在伦敦近郊建成了著名的丘园。“在丘园的设计中,他以避暑山庄为蓝本,力图在自然和艺术之间寻找一种中庸的态度,既顺应天然环境,又加以人工斧凿。他注重曲折蜿蜒的自然风格,点缀以曲水虹桥和假山凉亭。”钱伯斯在丘园中建造了一座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宝塔,成为丘园的标志性建筑。该塔有10层,约50米高,每一层都有中国式的飞檐,塔上塑了80条龙,饰以五光十色的彩釉,“一切就像是马国贤神父所描述的景色那样”。丘园的建成使钱伯斯的名气达到了顶点。

马国贤在创作《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此画竟然催生了另一组“避暑山庄”,虽然这一切都只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大盛背景下的某种机缘巧合,但是想来康熙皇帝如果知道自己当初御制的这组铜版画会流传到西方,并带来如此的影响,定会感激这位西方传教士在异域所引发的意外收获。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园林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与承德心灵相守(中)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中国园林“缀玉集”
“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景点名的四字格初探
避暑山庄中儒家文化的渗透
园林雕塑小品创作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