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菇“医生”的富民路

2014-08-12沈伟邱立平江开军

党员生活 2014年5期
关键词:随县菇农随州

沈伟++邱立平++江开军

有30年党龄的戚钦标已经退休10年了。他在食用菌行业干了一辈子,曾荣获湖北省扶贫模范、全国科普致富带头人、国家星火科技二传手等荣誉称号。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在三里岗调研时了解到戚钦标的事迹,称他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秀典型。”

他带富的农民数以万计,有的还是身价数亿元的企业家。而他却乐于清贫,依然奔走在产业富民第一线。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会长、香菇医生、富民义工。他说:“这辈子,忘不了农民,也离不开农民。”

“背井离乡上下求索一心为民铺富路,扎根鄂北甘苦与共四十余载乐清贫”,这幅随州菇农送给戚钦标的对联,是他一生的写照。

“不帮农民致富,

学技术干什么”

196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的戚钦标被分配到随县工作。从此,他与鄂北农村结下一世情缘。戚钦标认为,要改变农民的命运,还得靠科学技术。

从1975年起的10多年里,戚钦标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还尝试过平菇、金针菇、巴西菇种植技术。他遭遇了一次次失败,却激励自己多失败一次,菇农们就少走一段弯路,少付出一些代价。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戚钦标成功引进“古田袋料香菇栽培模式”,袋料香菇在随州大面积推广,逐步取代椴木香菇,提高木材利用率50%以上。同年,随县食用菌协会成立,他因技术过硬被推荐任会长,一直连任至今。

过硬的技术,是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戚钦标却选择把一身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别人。

秦大海本是随县草店镇一位普通农民,如今开办一家香菇出口公司、多家菌种厂,被誉为“香菇大王”。他说:“我能有今天,多亏戚钦标引路啊!”

早在1983年,秦大海还是初入食用菌行业的“门外汉”,而戚钦标是当地独家菌种厂厂长。当时,菌种制作技术被奉为绝密技术,秦大海想办菌种厂又苦于没技术,远赴福建古田、河南南阳等地学习,可他越是求学心切,人家越是守口如瓶。后来,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戚钦标。

“戚厂长就是不一样,不摆架子不留一手,还生怕你学不会”,秦大海说,“在他那里,我们不光学会了技术,还学会了做人。”

因为戚钦标的“不保留”,当地想办菌种厂的人都向他请教,请他上门指导办厂,他一时忙不过来,就把大家请到自家厂里现场培训。“简直是乱弹琴!这不是砸自家的饭碗吗?”分管菌种厂的领导动怒了。

戚钦标岂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如果只顾自己发财,不顾众多农民的需求,又怎么对得起“不要忘记农民”这句话呢?当时,他硬生生地顶了一句:“不帮农民致富,学技术干什么?”

戚钦标说,食用菌技术就像一片深邃的汪洋,我们所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这点技术还捂着藏着不交流,我们能看到的,顶多是一座冰山,而不是海洋。

多年来,戚钦标始终站在随州食用菌技术推广的最前沿,带头打破了当地食用菌行业的技术藩篱,大家有技术共同分享,有难题共同攻关,培育出一大批技术骨干,推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香菇产业快速发展。随县三里岗镇、草店镇先后摘取“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的称号。

2009年新随县成立后,把食用菌作为富民支柱产业。去年,全县生产各类食用菌干品4.56万吨,总产值55 亿元,出口创汇4.14亿美元,产值及出口稳居全省第一位。戚钦标带出了一个富民大产业,自己却靠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过日子。

“有什么问题我来帮你,

千万不要放弃”

随州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每当危急关头,戚钦标的一句“千万别放弃”,总能给绝望的菇农带来希望。

1998年,随州引进浙江庆元技术,在十几个乡镇推广袋料香菇春栽模式。结果,长途运回的30万斤菌种老化,且“水土不服”,发展的300万袋春栽香菇几乎全军覆没。“300万袋,多少菇农的心血呀!”一次惨痛的失败,让很多村民谈菇色变,不少农民垂头丧气地说:“一辈子都不种香菇了!”

本来与此事不相干的戚钦标坐不住了,他奔波庆元、随州两地,考查温度、湿度和气候变化,反复比较论证,得出“随州更适合发展秋栽香菇”的结论。

“千万别放弃。”戚钦标反复鼓励菇农,重树信心,拼尽全力推广秋栽模式。此后十多年来,随州秋栽香菇,一直占据本地食用菌份额的70%以上。

2001年冬,殷店镇3个村40多户的菌筒不出菇。菇农们怀疑菌种质量有问题,闹到菌种厂,老板妻子吓得回娘家,老板说要上吊,气愤的菇农只好找镇政府。究竟是哪个环节有问题?当时谁也下不了结论。副镇长刘德海请戚钦标去诊断原因。他逐户查看、询问,两天刨出病根:菌筒泡水次数太多、时间太长,菌丝受不了。他示范挽救办法,安抚菇农不要放弃,还鼓励菌种厂老板不要怕,主动搞好技术服务。两个月后,那批被判了“死刑”的菌筒都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

2009年7月下旬,雨水不断。双河菇农张黎明打来电话:“戚会长啊,8万多块钱的巴西菇快不行了,您来看看吧。”

原来,张黎明建了14个标准棚种巴西菇,播种晚了点,采完第一茬菇后,正碰上雨季,非但第二茬菇出不来,大棚里还长了不少杂菌。他妻子哭诉道:“家底儿都搭进去了,要是办砸了,日子就不好过了。”

戚钦标踏着泥泞,在菇棚里仔细测量温度、湿度,查看四周的环境。然后,他坐下来开出“诊断处方”。见张黎明夫妇犹豫不定,他把手里的菌丝嗅了嗅说:“你的菌丝这么好、这么香,只要措施到位,肯定能出菇。有什么问题我来帮你,千万不要放弃。”张黎明吃了定心丸,频频点头。

在众多菇农的心里,戚钦标就像一座大山,无论有多大的风浪,他总是立的稳、站的高、靠得住。随县食用菌协会副会长许景闻说:“每当随州食用菌发展面临威胁,戚钦标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带领大家渡过难关。”

“老百姓的事儿,丢不下”

种植食用菌,有严谨的操作规程,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可能损失惨重。“香菇一出事,我们就着急呀,就像人得了重病盼医生。”三里岗吉祥寺村菇农谢传宝的话,代表了大多数菇农的切身感受。

2008年6月,七尖峰林场杨家坪村7户菇农12万棒香菇发菌不好。戚钦标接到电话,当天乘车从随州到吴山镇。而从吴山镇到杨家坪,还隔3座大山,50多里路。

次日早晨7点,菇农老梁带路,一行4人出发。行至七尖峰林场,已是烈日当头,矿泉水、方便面都没了,眼前仍是重重山林。“还得走多远啊?”有人提议用电话解决问题。

“路再远,也得去!”年纪最大的戚钦标说,“这条路,菇农得走多少趟?搬运多少东西?12万棒香菇,不容易呀。”他带头跟着老梁,手攀树枝爬山。

到达种菇现场,他仔细观察。“山大林深,空气潮湿,稻草盖得太严,必须疏散菇棒。”戚钦标开了“处方”,和大家一起忙活起来,教菇农们如何摆放菌棒,如何利用稻草来控制湿度、温度和透气性。忙到下午4点多下山时,老梁拉着他的手说:“要不是你们来,我们100多万元就打水漂了。”

义务指导技术、解决问题,不收取服务费。这一准则,戚钦标始终在坚持。为了服务更多菇农,他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家庭电话。他的电话从此成为“香菇热线”、“农技110”。

几十年来,戚钦标走遍随县每个村落,踏访湖北及周边30多个县市区。去的最多的,是吉祥寺村,有多少趟?村支书张国勇也数不清,他感慨道:“在吉祥寺,没有哪个菇农不认识戚钦标。他一来,菇农都和他打招呼,争着抢着请他喝茶、吃饭,就像来了福星一样。”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近几年,戚钦标开始集中培训农民,带出了一支160名的食用菌技术骨干队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他还举办培训班、观摩会数百场次,引导他们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共同提高。

46年里,戚钦标走过多少路,接了多少电话,无法统计。随县县委书记陈德贵说:“他只走了一条路,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有一个电话接得最多,就是老百姓的求助电话。”

去年9月,戚钦标老夫妇应儿子安排,去杭州师范大学,住上127平米的新房。儿子态度很明确,都70岁的人了,该享享清福了。

不到一个月,戚钦标待不住了。“农民的电话催的急呀,我得回去。”好说歹说,谁也拗不过他。临别,他对儿子说:“老百姓的事儿,丢不下。”

猜你喜欢

随县菇农随州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随县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及分析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随县苗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小香菇”开创“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