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西部行
2014-08-12王林清蒋怀柳唐少桥
王林清++蒋怀柳++唐少桥
“西部是一个表面贫瘠,内核富饶的地方。环境虽然艰苦,生活却极为充实。”在遥远的西部边陲,有这样一批地大人,他们远离家乡,扎根西部,一干就是数年。
他们日日夜夜,或奔走于野外侦查、勘探,或静坐于室内伏案撰写,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在西部生了根,开了花。
2003年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的“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创造和奇迹的背后,是2700余名赴西学子热血的奔涌、智慧的挥洒和精神的激扬。
他们的西部爱情故事
从相识到相恋再到结婚生子,他们走过了8年的岁月;从少年走到中年,从湖北走向新疆,不离不弃、携手共进。
9年前,郭启玲还在华中科技大学,他还在中国地质大学,因为同时报了考研英语班,第6排和第8排的缘分至此开始,那间教室的门口成为了他们通往相守相伴的起点:7年前,郭启玲作为研究生跨专业选择在地大读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而他则已前往新疆开始工作,地域的分隔注定了两年的异地恋与相思。5年前,郭启玲提前申请毕业,跋涉3595公里来到新疆。如今5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祖国边疆继续幸福的生活。
时差、气候、饮食习惯等等因地域差异而带来的问题对于郭启玲来说都是大挑战,她也因为气候过于干燥而引发鼻炎等身体不适的反应。但是天生开朗的她并不为此烦恼担忧,即使自己要从事一个只学习了两年专业的工作,她同样全力以赴。
现在,郭启玲的丈夫与她正在商量学位的进修。不管前方是什么目标,他们都在奋斗。她是一朵开在边疆的向日葵,阳光灿烂。从电话那头爽朗的笑声,可以感受她所带来的正能量,可以感受到这份边疆的爱情所带来的温暖。
2004年入学的范岩俊,就读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班里,他幸运地遇到了人生中的她。2008年7月,范岩俊如期奔赴新疆,而她却去了深圳工作。悠悠长江水送走了两个有情人,天南地北,两个人的直线距离几乎为中国的版图连上了对角线,是那么遥远。
“为了能有更好的未来,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友。”2011年国庆佳节,她来到了他的身边,两人作为7号新人,走上了塔河采油一厂第二届职工集体婚礼“油田情缘”的红地毯,在这里与众多新人一同成为天下最幸福的人。
在范岩俊的日志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在话剧《知己》冯远征的独白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满世界蜂忙蝶乱,牛奔马走,狗跳鸡飞,哪一样不为活着?可人生在世,只是为了活着?”是啊,人生来只是为了活着吗!在这里,他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缤纷天地。“成就小我,成就大我,永远是一对矛盾的孪生兄弟。”不过,就像他之前说过的,他是幸运的,在遥远的西北奋斗路上,有一个人陪着他向前走着。
一段征途,一段爱情,在这里相遇。很多人,两者不可兼得;然而,他做到了,成为一名幸福的石油人。
戈壁滩上的七色花
在前往西部就业的人中,女性少之又少,她们是戈壁滩上的七色花,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多年的野外工作,风吹日晒,粗糙了曹冬梅的皮肤,却粗糙不了她那一颗热爱家乡的心。她说:“这里有内地不曾有的自然风光,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我。”
曹东梅2008年毕业于地质学专业,同年她进入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工作。那一届学校二三十个人参加“西部地矿人才培养”,仅有3名女性,但是单位并没有因为她们是女性就给她们特殊照顾。出野外工作要住帐篷,夜晚四周寂静无声,大风一吹,吱吱呀呀地响。刚开始的时候,她也会害怕,但慢慢的她习惯了这种生活。每次大风,沙子落得满床都是,厚厚的。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
在野外的时候,她最怕手机没信号。如果有信号,她每天都会打电话给家里人报平安。有一次在新疆托克逊野外,遇到了大风天气。大风把信号塔刮坏了。听同事说离他们项目驻地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采矿场,采矿场的座机可以打电话,于是她决定走过去。戈壁滩里的石子很是锋利,脚被划破了,鲜血渗出来她也顾不上了。等到终于到达目的地,才被告知电话坏了。家里人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单位问情况,得知她安全才放下心来。家里人对她的牵挂,她对家的牵挂,熔铸于新疆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浇灌出一朵朵矿石之花。
多年的工作经历,曹东梅越发的坚强,从一个青涩的少女蜕变成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她不像一般女孩子的娇弱,也不及一般男孩子的坚忍,她就是她,在自己的家乡兢兢业业,在物探工作上勤勤恳恳,将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那一大片漫天黄土的孤烟大漠。
自2008年工作至今,她完成了多项野外地化剖面的测制、槽探、钻探编录工作及室内部分资料的整理工作。她还主笔写了《新疆鄯善县大平梁铜矿普详查报告》。昨天所有的荣誉,虽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却是她热爱自己的家乡最好的证明。2008年,她获得《新疆清河县卡拉先格尔南带铜多金属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项目资料获物探队资料质量优秀个人鼓励奖。2011年她获得《新疆托克逊县桑南钨矿普查》项目质量优秀个人二等奖。
怀揣着一颗朴素的心,她毕业之后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干一行,爱一行”是她对现在工作作出的朴实无华的承诺。
千名学子奏响“西部进行曲”
郭启玲、范岩俊、曹东梅,他们的爱情、工作和生活只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赴西部大军中的代表和缩影。作为西部拓荒者,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建设着美丽的大西部,缓解了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地矿单位主业人才缺乏的局面。
建校60年来,地质大学始终以为西部地矿行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为已任,将“西部地矿人才培养”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2003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满足西部地矿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成立了“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并实施了“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自此正式启动面向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十年来,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针对西部地区地矿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制定了招生与选拔制度、培养与管理制度、就业与输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面向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的“地大模式”,为西部地矿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西部地矿人才培养”战略实施以来,地质大学共有2700多名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研究生850多名,本科生1850多名。其中到新疆就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606人。到西部地矿单位就业的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7个地矿类最重要的专业本科毕业生1350多名。通过西部地区定向培养的391名本科生中,已有170名毕业生回单位就业,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193名研究生中有118名已到西部单位就业,其他正在校学习,毕业后将继续到西部地区地矿行业就业,可持续补充西部地区地矿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2003年至2013年,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为培养地矿后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证,弥补了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上的不足,有效改善了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提高了专业技术人才质量,为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在西部工作的地大毕业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达89%,在单位处于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地位的约占80%,工作满意的达93%。总体上学校输送到西部的毕业生得到西部地矿行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充分的用于和指导野外地质找矿工作。”201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毕业生肖鸿说,这应该是每一个赴西部学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