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
2014-08-12王坚波
王坚波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其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等功能,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都须围绕它展开,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设置核心问题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就如何设置核心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具备设置核心问题的战略意识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意味着我们所设置的核心问题必须具有价值,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深入文本,促进生本互动。不仅如此,它还必须具有统率力,能统率课堂,促进师生、生生围绕文本开展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星星之火”般的重要作用。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合理设置核心问题的战略准备。
1全面了解学情
一方面我们要调查学生的基础,既要考虑到其既有的知识、能力,又要兼顾其对新知识渴望的需求、心理,防止出现因问题简单使学生没有兴趣或因问题艰涩使学生丧失信心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程度,以利于核心问题的成功设置。
2明确教学要求
我们虽然鼓励创新,但核心问题的设置并非一味发散,它必须基于教学的要求,基于成功课堂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在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做到教学的广度、深度适当,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3深入钻研文本
作为教师,无论是亲自设置核心问题,还是引导学生设置核心问题,都必须深入文本,细细琢磨,反复咀嚼。同时,还要能着眼于文本整体,领会文本主旨及作者写作用意,以利于驾驭课堂教学,设置出最佳的核心问题。
二、追寻设置核心问题的战术技巧
课堂教学所设置的核心问题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统率课堂,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能提升学生层次。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选取文本的关键处、精美处或疑难处作为突破口,设置适合于课堂、学生的核心问题,以点带面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核心问题这一“星星之火”造就教学效果上的“燎原之势”。
1从文本的关键处生发核心问题
文本的关键处可能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也可能仅是一个词,但对文本的主旨有着或显或隐的意义。若以此为切入点设置核心问题,或许能独辟蹊径,让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如,笔者曾上过公开课《阿房宫赋》,摘录如下:
师:这篇文章文辞很美,请大家细细品读,并思考文章中哪个名词最能体现秦始皇骄横特点?试着找找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一段时间的自读后,不少学生有了答案)
生:独夫。
师:是的,此文给秦始皇贴上了“独夫”的标签,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印证“独夫”的骄横?(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
生:宫室建筑宏伟壮丽……
生:宫中珍宝、美女之多……
生:秦爱纷奢……
师:其实这些现象显露的是秦始皇“骄横”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由此引出下文的议论。
“抓住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碰撞出最美的思维火花,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教学效果显然。
2从文本的题目生发核心问题
不少文章的题目或是文本主旨,或是抒情意象,或是主要情节。针对此类文本进行课堂教学时,若以“题目”为抓手来设置核心问题,可达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我们熟悉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核心问题。在上课时笔者这样提问:《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一片叶子》《绝处逢生的琼珊》这几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感觉最好?为什么?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顺势可以带出并解决其他问题,如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文本的最精彩的文段是哪个?文本的主旨又是什么?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等。
笔者曾经去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取经,对观摩的一堂公开课《沂水春风》印象深刻。在诵读文本后,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文是围绕孔子师徒言志而展开的,那么文题“沂水春风”可否替换成为“师徒论志”?请大家各抒己见。这问题的设置给学生鉴赏文本作了指引。有的学生从文本的情节谈起,觉得“论”无法涵括前面的“问志”及后面的“评志”;有的学生从文本写法谈起,觉得在其他人物的对比陪衬下更能显示曾点的洒脱旷达;更有同学从孔子的政治理想入手,觉得“沂水春风”更符合孔子要表达的主题。
从“题目深入”设计课堂教学,可使教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在核心问题的解决中体会作者的意图,深刻理解文本。
3从文本的中心生发核心问题
百度百科对中心的理解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提纲挈领的道理,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如此,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静心提炼出文本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即有关“中心”的问题,并以其为课堂教学的发散点,相信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文章,因篇幅短小,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老师只须给出一个探究方向。比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基调是欢乐的,写的是乐事,那么具体写了哪些事?怎么显示出“乐”的?请用“我看到李白写的乐事是,乐的是”这样的句式来完成。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能很快进入文本,贴近作者,读透文本。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以文本中心为着眼点来设置核心问题,那么问题必须要切中文本肯綮,同时要利于课堂的发散辐射。
4从文本的线索生发核心问题
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在文学作品中是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线索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设置问题时若以此为起点,用每处“点点星火”依次引燃下一处“点点星火”,向文本更深处蔓延,必得“燎原”之果。这类成功的课堂教学不胜枚举,比如《故乡》已成为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线索来设置核心问题的课堂教学经典。
当然,设置核心问题的实践操作不一而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渔父》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用“矛盾激趣”的方法来设置核心问题:渔父与屈原你更欣赏谁?以此形成辩论,在辩论中了解两者的个性、存在方式、价值取向。这样既可以落实文言积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设置核心问题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一般我们会认为教学设计必定是老师的任务,学生只须在老师给定的框架里展开思考即可。事实上,老师可以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更可以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核心问题的设置一样可以由学生来进行。
在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短文时,出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考虑,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设计一个能引领全文的问题,提交给组长,由组长整合后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再和组长一起整合,确立3个问题后,公布在黑板上,由同学们一起来选择,最终将大家集体同意使用的一个作为课文的核心问题。学生的问题虽五花八门,但基本是常规思路,只有个别学生的角度比较新颖。当时选出的问题是: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通过什么写法来表现作者的观点的?请作具体分析。文章为何要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是否可以把“始得”删去?比较后,我们选定了第三个相对新颖的问题。上课时我们就把它整理成“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可否改成《游西山记》?‘始得二字究竟有何意义?题目可有揭示作者游西山的心情?”这样的核心问题,统率了整个课堂,解决了西山特点与作者情怀相契合的大问题。且因学生主动参与,思路已经打开,课堂非常之“活”。
总之,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必须对文本、对学生、对教学活动有前瞻性的考虑。我们要有设置核心问题的战略意识,更要有积极探索设置核心问题战术技巧的态度。此外,我们须以“立足文本、立足学生”为原则,把握文本整体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像火种一样,点燃“燎原”之火,打造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