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4-08-11杨胜群
杨胜群
长时间以来,有些人一直持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毛泽东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没有回答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毛泽东思想只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而不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持这种看法的人,不仅不了解或者不承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许多正确的思想、理论,而且不了解、不懂得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国家的落后,看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提出了国家近代化(即现代化)的问题,并对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他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及其探索和实践都是很局限的,他们都想在不对封建专制社会制度进行根本变革的条件下搞现代化,当然只能陷入空想而失败。洋务派从军事失败看到国家工业技术落后,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军事工业和相关的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工业,造出了洋枪洋炮。但清朝军队在拥有了洋枪洋炮之后,照样一败涂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世界已进入工业之世界”,在推动政治改良的同时,提出“兴实业”“尚工”,甚至提出了“以工立国”的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萌芽;但是,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跳出农本思想的藩篱。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是中国提出现代化思想的第一人。他高举起振兴中华的旗帜,主张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并作出了具体计划和规划。到他这里,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农本思想和农本经济受到严重的挑战,失去了正统地位。但是,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也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他试图依靠封建军阀的支持通过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实际上仍陷入了实业救国的空想。
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地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且正确回答、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由空想变为现实。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纲领、目标和根本途径
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纲领,也就是他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这个纲领回答、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通过革命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奴役,彻底变革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这个纲领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全面的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毛泽东还明确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现代化建设概括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三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布局。社会主义时期,不仅延续了这样一个基本布局,而且延续了其实质内容。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他还提出了工业化的标准,这就是工业必须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一个农业国要成为一个工业国,还必须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他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政策主张,解决了土地所有制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他还提出了农业“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路,此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基本思路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时,国民党顽固派却加紧推行积极反共的政策,鼓吹“一个政党,一个主义”,要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旗帜收起来,归入他们的建国建政体系。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和新的国家”的前途,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国家,新就新在它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国家,一方面是要与蒋介石封建法西斯主义划清界线;另一方面又要与欧美资本主义划清界线。他指出,中国“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那么,怎么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呢?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构想和阐释。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他认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即是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保证。
在政治方面,毛泽东的构想是: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在经济方面,毛泽东的基本构想是:在城市,逐步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公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农村,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
在文化方面,他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要“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和其他群众”。
后来的实际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完全是按照毛泽东的构想和设计发展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候,在政治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清除民粹主义思想障碍,作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设计endprint
上个世纪上半期,当一些选择社会主义的落后东方国家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时候,遭遇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民粹主义主张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中间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同时主张农业社会主义,不经过工业化的阶段。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制订《共同纲领》时,党内一些人,还包括有的此前并非社会主义者的民主人士,还提出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充分肯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现实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1.他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他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他设想的新民主主义阶段,是要用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去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
2.他指出,新民主主义“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要消灭的是“操纵国民生计”“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私人资本主义,而对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不但不能消灭,而且要使它“获得发展的权利”。
3.他指出,资本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性质经济的发展。他提出发展和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是从长远考虑的。他说,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的”。他还特别指出“资本主义将来还有用”。这里,他实际上已经指出了私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作用,指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共处的关系。
4.他指出,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是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他批评“脱离工业、只要农业”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破坏生产、阻碍生产发展的,是反动的”。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思想的批判,他提出的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于党和人民的思想认识避免陷入民粹主义的泥坑,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避免严重的超越阶段的历史性错误,曾经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为一种思想遗产,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继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思想认识上的最大的突破,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的突破。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转折中很快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在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问题上思想认识的突破分不开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反对在革命胜利之后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开始便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毛泽东反对照搬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国家建设问题上,他同样反对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是主张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中国要建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既同欧美的资本主义相区别,又同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相区别。他之所以反对仿效苏联,是因为他认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只适合苏联和一些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而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同时,也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苏联在革命胜利之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带来的一些弊端和曲折。其中,最主要的是,苏联在一个时期内机械地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严重困难,而不得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与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设计。这一设计,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不能也不会走苏联的道路。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在没有别的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在外交上只能采取“一边倒”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建设布局等方面,还是模仿了苏联的不少做法;但在经济建设的其他很多重要问题上,特别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并没有照搬苏联经验。而且,很快便觉察到苏联经验的弊端,从1956年前后开始,全面探索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性探索的成果,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如果把历史联系起来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计。毛泽东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把工业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毛泽东设计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怎么过渡呢?不能空过渡,也不能“穷过渡”。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当然是工业化。1953年,他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又称“一体两翼”:一体指工业化的主体,两翼指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为“一体”服务。毛泽东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体两翼”的概括,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明确工业化的主体地位,不仅凸显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而且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三改”实际上到1954年2月才开始正式实行,而工业化则在1953年就同实施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一起开始实行了。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时,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工业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到1957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经济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过渡时期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也为以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