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辞发
2014-08-11田一东
田一东
【摘要】培养感悟力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只有重视作文中的理性思考,才可避免苍白无力,写出有震撼性的作文。
【关键词】感性认识 ;抒情;感悟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培养感悟力是核心。“感悟”包括“感”和“悟”两层意思,“感”就是“感性认识”, “悟”就是对事物做出的快速、整体的理性认识。感悟,它强调从整体着眼,从事物的整体感知开始,但它又不只停留在对事物的感知和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它通过感知来激发理性认识的思考和认识。面对纷繁杂芜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感悟能力或强或弱。鲁迅先生练就火眼金睛,洞穿人类社会的本质,文章入木三分;冰心女士情感细腻,细微处见精妙,作品感人肺腑;诗人徐志摩才华横溢,情感至真,诗作具有无比的穿透力。这些大家除了具备超强的语言能力之外,他们对于人、事、物的感知和分析能力,也是超出凡人。中学生写作,只有不断强化自己感知事物的能力,心灵世界才会更加滋润,情感才会更加细腻,慧质兰心才会具备。同时要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判断。再次,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感知能力的训练,保留一些积极,保留一些冲动,保留一些理想,少一些冷漠,少一些世俗,少一些油滑,留住一份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因事见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未眠,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情,却引起了作者的美学思考:“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生活中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往往蕴含深刻的事理。善于挖掘一件小事的重大意义,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必备能力。 高中生作文的理性思考至少应有这样几个层面:
一种是生活的感悟。《伊索寓言》最初都是民间口头故事,但是充满了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天上飘来的雪花,而是地上长出的根苗。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学生要学会积极思索,主动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写出理性思维的文章。
一种是历史的思考。中学课本不少文章都是借古讽今,表达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的认识,例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文章就属于此。面对历史事件,我们理应有自己的思维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辩证思维,提升作文的品位。
因物见智 。“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只要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就绝对不要轻易放过。那一瞬间最美的,最动人的感触便会凝固为永恒。贾平凹在《丑石》一文中,由一块顽石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们的无知,并不能掩盖和抹杀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选材立意大中见小,因小见大”、“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文章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纵的线索是提起有关头发和剃光头的事,是“发微”一词的表层意思;另一条横的线索是由对《人民日报》一封来信这则材料进行挖掘,由拿剃头刀的理发师耍权弄术行为挖掘出社会上一些公仆们耍权弄术行为这一深刻的主旨,这是“发微”一词的深层意思。本文见微知著,充分彰显出作者思维的灵动和智慧的超群。苏东坡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借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借饮酒放歌暗抒“不遇”悲叹,借与客问答作自我宽慰,枕藉舟中暂得一时解脱。词人痛苦矛盾之情感借有形之物表露无遗。这种巧借外物抒写情怀的方法应是我们要学习和摹仿的。中学生作文,要善于从“苍蝇之微”的素材中进行深入的挖掘,要善于借客观之物抒写情怀,要善于捕捉震撼心灵的时机,这样才能写出富有灵性的作文。
因人见情。孙犁曾说:“在创作上,不要吝惜情感。情感,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宋代词人柳永,面对清秋长亭,面对帐饮无绪,叙写了人间最浓最重的离情。这离情,这依恋,这“荒村雨露”的惆怅,“野店风霜”的苍凉,这相见的茫茫无期,这酒醒后的凄清冷落,这千里关山的夜月泣诉,这渺茫途路的秋风传语,恰似一江春水涤荡情人心扉,撕碎离人痴心。真是“成百上千话别离,唯有柳永情最真”。打开《项脊轩志》,你会发出使归有光陶醉的竟是一个原本狭小、阴暗、衰败的“旧阁子”。那么,作者何以对这个残破的小房子恋恋不能忘怀呢?走进作品,我们发现:这里有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位女性,他承受了最伟大的母爱,最珍贵的情爱;这里,是他主观精神的寄寓之地,是他精神的依恋之乡!所谓“境由情造”、“境由心造”,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注解。项脊轩——这间小屋牵系的,正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深深的母爱、浓浓的情爱。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麦面》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震撼力,正在于文章挖掘了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的品质:母子三人在逆境中奋进,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说不上有多么崇高的品质,也不具备“高大全”的形象。然而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物,他们身上往往蕴含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感动。
一些同学的作文,情感苍白,或是虚情假意,令人见出生命的苍白与虚伪,文章缺失了情感的张力。一些学生作文,思想肤浅,人云亦云,缺失独特的视角,没有表现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思想平庸而缺乏冲击力。一些学生,思路闭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出的文章缺失灵趣与韵味,不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面对生活,习作者应内蕴丰富的审美情感,用心品读体味生活,感悟与流泻人间真情,使文章濡染丰富的情感,激发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使文章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诸灵康.培养感悟力是作文和做人的最佳结合点[J].现代教学,2010(10).
[2]孔俊.培养艺术感悟力二法[J].江苏教育,2004(11).
(编辑:刘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