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洛阳

2014-08-11何蕊

课外语文·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唐诗洛阳文化

何蕊

【摘要】高中语文梳理探究部分是语文系统知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去观察、理解相应的文化符号,既可以完成一次文化小论文的习练,也可增加对诗人、诗作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唐诗;洛阳;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婉转的笛声在蔚蓝的天空中盘绕,唤醒了沉寂一冬的万物。和煦的春风轻拂柳条,在湖面上勾起一圈圈波纹,复苏的它们正演奏着春天的乐曲,历史的书卷也一页一页地展现出来,将我们引入那历史上最光彩的时代—唐朝。说到唐朝,便不得不提同样在那古老而繁华的年代留下辉煌足迹的洛阳。地处中原的洛阳,在安史之乱之前也有这社会的安定、生活舒适的景象。所以游历到此处的诗人,纷纷挥笔描绘出了洛阳的风物、洛阳的情思,于是唐诗与洛阳因此结缘。《全唐诗》收录唐代诗文5万余首,其中描述洛阳的超过5000首。诗词之盛可见一斑。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洛阳有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称号,刘禹锡也曾赞美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足以见得牡丹花开时的惊艳、美丽。因为洛阳有着怡人的风景,所以到洛阳的诗人才有素材来创作优美的诗篇。其中就有崔知贤的“上月河洛地,芳辰景物华。绵蛮变时鸟,照耀起春霞。柳摇风处色,梅散日前花。淹留洛城晚,歌吹石崇家”。诗人对景物观察得如此细致,一个“起”字将生机盎然的春景表现得十分生动,尽显洛阳风光。

有景必有情,唐诗中借洛阳之景抒情的诗人也不在少数。身为外乡的张籍就因洛城肃秋时的景象而作下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见”字将无形的秋风化作为可见的事物,说明此景很容易引起他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外乡的洛阳籍诗人王湾在停舟(今江苏省镇江市)之际,写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被后世传诵的名句。之所以这两句比较著名,是因为它富有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似乎是作者对自己的鼓励,虽然他十分思念家乡洛阳,但他更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为家乡争得荣光,包含了他乡游子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洛阳风景优美,声名远扬,都要归功于汇聚在这片土地上的贤才居士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20岁以前是在洛阳度过的。一代诗圣,是根植在洛阳这块沃土之上的。洛阳山水赋予他灵性秀气,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格品质,所以他称自己的家乡是洛阳。广德元年,杜甫在听说官军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了大河南北之后,高兴地挥笔写下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到“便下襄阳向洛阳”,既表达出诗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体现出洛阳在诗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他才会在听到喜讯后带家人回到洛阳。

还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来洛阳。天宝三载在这里与杜甫相识,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古风》第十九首于安史之乱中的至德元年做成。他在诗中幻想自己受仙人邀请升天神游,突然:“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他的思绪从仙界回到现实,看到叛军肆虐洛阳,民众惨遭屠杀而豺狼似的叛军却封官拜将。李白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叛军行为的愤怒,偏偏以洛阳为典型地点表达出来。体现出他对洛阳人民的关心。

白居易在他后半生居住洛阳的二十年中,举凡交游官吏,僧人,公私活动,岁时节令,自然风光,宅院布局,家庭生活,襟抱等等,无不采撷入诗。他将在这里所做的诗赋八百首,编为《白氏洛中集》十卷。他的诗对洛阳诗坛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洛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就连未知名的女子也是满腹诗书。一日,顾况同二三诗友在洛河边游玩,见从上阳宫过来的洛河水面漂来一片梧桐树叶,上有宫女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亦题诗于叶,从上游投放,流入上阳宫,诗云:“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题诗欲寄谁”十多天后,又见一片树叶飘下来,上题:“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此诗写得富有柔情,感情真切,流露出一种伤感的美,可见洛阳能诗者不乏其人。

光阴荏苒,如今的洛阳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可洛阳这个名称让人听起来仍是那样充满诗意。从唐朝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不胜数,它如浩瀚的夜空,洛阳则是其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它的光芒点缀了古老的文化,使唐诗更加熠熠生辉。

笛声依旧悠扬,唐诗在不断影响着后世的人,人们也不会忘记历史上与唐诗有着深厚渊源的洛城。

(编辑:刘婷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诗洛阳文化
洛阳正大剧院
年味里的“虎文化”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