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语文课程性质的再认识

2014-08-11刘丽平

课外语文·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文

刘丽平

【摘要】语文是什么?也许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也会做出不同的解答,可是对于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关于语文的定义不应该如此“模糊”,其范围也不该不明确。语文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不过讨论中心一直都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讨论来讨论去都忘记民族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正因为这一根本属性,进学校学习语文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语文性质;根本属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学习研究一门学科之前,我们必须心中清楚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因而在学习和研究语文学科时,我们应该了解以下这三个问题:1.语文是什么意思,如何去理解?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什么区别?3.在学校上语文课和不在学校上语文课有什么区别?厘清这三个问题,对于日后研究和教学工作还是很有益处的。

第一,如何理解“语文”的意思。语文是什么?从“语文”这一概念出现时,就有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文文章”的理解。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1]。张志公老先生说

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2]。总结语文大家的经典论断,我们可以将语文是什么理解为: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学。不论“语文”是“语言与文字”,是“语言与文学”,还是“语言与文章”也好,其核心内容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当然,这里也说明,“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3]。

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因此厘清语文的概念,是我们未来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之前务必要弄清楚的一件事。知道语文是什么,我们才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的“政治课”,或者走马观花的“导游课”,甚至动手实践的“实验课”,也不至于将语文上成应付考试的课或上成文学赏析课。我认为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自己的语文课能够训练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确保他们将来能够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到能够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中运用好祖国语言文字,以及生活中和未来工作中去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第二,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什么区别。要知道区别就应该首先要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多年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不过讨论中心一直都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两次“课程标准”的阐述也大致与此相同: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它区别其他课程的显著之处。

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没有揭示语文课程的本质,因为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课程,它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徐林祥教授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内容的两个问题——兼谈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不足》中强调:“民族性是语文课程性质的根本属性”,“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一定要说有这个性、那个性,不如说是有‘民族性”,“中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课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让中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汉语,就是要通过有计划的言语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思维和交际生存以及发展所必需的言语技能和语文素养”。

结合笔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切实谈谈对于语文课程民族性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流工具和媒介(如手机、电脑),这些新的交流工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渐渐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生活(如,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2013年中央电视频道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在同年8至10月期间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赛节目。在这档节目播放期间,我也在电视机前一同参加了汉字听写,在这一参与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汉字的基本功都不能过关,很多字都不会写:要么有的字完全不会写,有的把错字当正确的字;有的字忘记怎么写。这些没写正确的字,里面有一半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场观众的正确率也并不乐观。看完节目后,笔者实在是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十几年的教育。无独有偶,笔者身边的很多朋友在听写后都十分羞愧的感叹自己都快成了“文盲”。笔者相信要是举办个英语听写大会,就算我们只会写一个单词,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也许只会一笑而过,不会把它看的非常重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赛的宣传语是“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确,一个连自己母语都没有掌握、起码的识字写字都不合格的人,怎么能传递文明。小小的方块汉字关联着文明,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未来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育更该如此。它既要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又要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因此,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既然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就应该倍加地珍爱和保护它,我们要发展它,万不能懈怠它。

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如物理课、生物课)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语文课既要学语言形式,又要学语文内容,而其他学科只要学习语言内容。正如钟启泉先生指出:“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对于讨论得最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点都基本围绕着语文是姓“语”还是姓“文”。其实可以用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工具性”与“人文性”间的关系:它们本来就是祖国语言教育这一张皮的正面和反面,人文性教育是渗透于语言文字教育中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思想感情的过程。endprint

第三,进学校学语文与不进学校学语文的区别。在上文里,我们已经了然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学好语文肯定不能仅仅依靠语文课这一单薄力量就能做得到,因为无论怎样理想的语文课堂都不可能提供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问题的完美方案;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我们也能发现,缺失语文课堂的语文学习是可以能够学好语文的,没有上过语文课而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例子不在少数。

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习得,一是学得。祖国语言的学习可以习得,也可以学得。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自我们一出生就无时不刻在习得这些语言文字,然而这种习得多半是经验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但这种不自觉的潜在学习的力量也是十分令人惊奇的。与此不同的是,学校特设语文课,通过教材和教师教授系统的学习祖国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钱梦龙在《为“训练”正名》中的表述:“可以这样说,中小学之所以必须开设国语(语文)课,就是为了对学生实施母语教育,以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4]进学校学习语文,可以说是一种系统而整体、有目的的,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我们讨论语文课程的问题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堂教学永远不能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全部问题,而只是一部分。如果把在语言习得中才能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必要的语言习得作为补充才能解决的问题,统统作为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合情理的,更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一个人进学校学语文与不进学校学语文的区别,即在于没见学校的学习者仅仅是“习得”祖国语言,学得是一种语言现象;进学校学语文,学习者则是在习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得”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知其然还能明了之所以然。

综上,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的教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所以,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是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有自身的存在体系,有着非常客观的规定。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代表国家的课程意志,即国家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表达的国家意识、主流文化、社会取向,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民族性是语文区别英语和其他课程的根本性质,中国语文课程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要遵循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祖国语言的学习可以习得也可以学得,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同,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中需要必要的语言习得作为补充,时刻要关注学生们已经在生活中“习得”语文,并应积极以此为基础建构出课堂中“学得”语文,两者有机结合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3]叶圣陶.语文随笔[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钱梦龙.为“训练”正名[J]. 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纸恳切书,一段语文情
语文的“理”性
美读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语文的使命
语文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