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使用情况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4-08-11林,

关键词:学术论文汉语语言

崔 林, 成 晓 光

(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2.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

一、引 言

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和分享研究成果,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只是命题信息的简单堆砌。学术共同体成员要运用语言手段来表明信息的来源,表现对其信息可靠性的责任与承诺,体现作者的读者意识,达到学术论文的交际目的。信息来源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一方面,作者可以旁征博引,维持语篇的互文性,还要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实现对知识权威和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作者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呈现其研究发现与结论。这就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言据性(evidentiality)。

言据性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并由“据素”(evidentials)来表达,有形态据素和词汇据素。由形态标记实现的言据性一般是该语言所强制的,但英语和汉语都是通过词汇标记来表达言据性的,可以是动词、名词、副词和短语等,如think,finding,apparently,according to或“认为、结果、显而易见、根据”等。言据性是学术语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动词性据素(verbal evidentials)在学术论文中大量出现。

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动词性据素在学术语篇中的语用功能,尤以Chafe为代表[1]。有的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动词性据素这个概念,但都从相关概念,如评价、元话语、模糊限制语、立场标记语等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然而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言据性的研究还大都局限于论辩和新闻语篇。英汉学术语篇中的言据性研究还不充分,更鲜见两种语言的动词性据素在学术论文中的对比研究。语言使用必定受到现实世界中不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不同民族的认知和表述方式的学习。因此,对英汉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学术语篇的不同特点,对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学术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比英汉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的使用情况,并尝试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可能原因。

二、动词性据素的理论界定与分类

对动词性据素的理论界定要从言据性理论研究谈起。人类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有必要将所传达信息的来源交代清楚,这不仅关系到信息的可靠性,更涉及说话者对信息可靠性所承担的责任。言据性指说话者对信息的来源及其可靠性的说明。Aikhenvald研究发现,说话者必须说明信息来源的语言约占世界语言的1/4[2]。在这些语言中,说话者必须说出其信息是看见的、听见的或是间接推测得知的。言据性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和汉语都是通过词汇等语言手段来表达,统称词汇据素或标记,是非强制的,说话者可自由选择。研究言据性就是研究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标记进行意义交换的。

目前,关于言据性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言据性只关注信息的来源,而广义言据性则指信息来源及说话者对其可靠性的态度。尽管如此,学界已就言据性语义所具有的认知普遍性达成了共识。言据性本质上是说话者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性的一种认知编码,是对命题意义的一种主观附加,反映了语言、世界、人三者的互动关系[3]。因此,言据性研究不应限于对语言现象的简单描写,还应挖掘此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及思维方式的运作机制。

本文采取广义的言据性定义,并认为英汉学术论文中的言据性由不同的词汇标记来实现。按照词类,可将其称为动词性据素、名词性据素和副词性据素等。动词性据素指作者在引用或谈到前人的研究以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时所使用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如argue,point out和show或者“论证”、“指出”和“表明”等。虽然我国学者有使用“管领词”、“引述动词”、“转述动词”、“报道动词”、“转述语标记”等,但本文认为,它们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不仅实现了转述和报道功能,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言据性。因此本文将它们都纳入言据性这个更宽泛的框架来研究。动词性据素是言据性研究的一个子课题。

不同学者对动词性据素的分类有所不同。Swales的分类较简单,未得到足够重视[4]。Thompson 和 Ye把它们分为话语动词(如state或“陈述”)、心理动词(如think或“认为”)和研究动词(如find或“发现”)[5]。Hyland对此分类进行了修正,并提出研究动词、认知动词和语篇动词三分法[6]。现有研究大都采用Hyland的分法。Yang则采用Francis等的“动词+宾语从句”(verb + that clause)模式,并把学术语篇中的动词性据素分成三类:argue或“论证”类、think或“思考”类和show和find或“表明和发现”类[7]。此分类可能与Thompson、Ye和Hyland的分类相似,但本研究将采用这个分类框架,因为它能更好地揭示信息获得的方式。此外,不同种类的动词性据素可以表明作者对信息的不同承诺与确信程度。如,show和find或“表明和发现”类总是关于事实的陈述,往往比另两类所表达信息的确信度和可靠性要高。

对动词性据素种类的确定还要参照具体的语境,因为它可能因出现语境的不同而属于不同的类别,如observe,当它表示“注意”时,应归属find或“发现”类;而当它指语言行为时则应属于argue或“论证”类。

本研究还将从信息来源(他源/自源)方面分析动词性据素在英汉学术论文中的语用功能。自源主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第一人称代词I,we,my,our或“我、我们、我的、我们的”及其他有关作者的非第一人称形式,如this article/paper/research/study,the author或“本文、本实验/研究”和“笔者”等。

三、研究方法

1.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来自2008~2012年英汉各4种语言学核心期刊: 《Discourse and Society》, 《Journal of Pragmatic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Pragmatics》及《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本研究从每种刊物中随机抽取10篇文章,共80篇,建立2个小型语料库。将PDF文本转换为纯文本格式,除去摘要、关键词、图表、参考文献等,剩下的文章主体是本文分析的语料。英语库容268 156单词;汉语库容251 735字。

2.语料分析

在分析英语语料时,采用的原则是:信息由明确的动词性据素来引导。Biber等人研究证实英语学术语篇的规范是保留that的[8]。娄宝翠研究还发现,尽管有时that会被省略,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对研究的影响不大[9]。本研究首先根据前文确定的分类标准,确定各类动词性据素,再利用FoxPro 6.0程序提取包含各类动词性据素和that的句子,之后人工识别确认。对每个动词性据素的确认都包括其不同时态和语态下的各种形式。以think为例,think,thinks,thinking和thought都算作它的表现形式。在分析汉语语料时,判断标准是动词后面引出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句子。按照前文确定的分类标准,先确定各类动词性据素,再利用FoxPro 6.0程序提取包含各类动词性据素的句子,其后手动校对确认;这之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语言形式、数量和频率;最后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解释存在的差异和制约因素。

四、结果与讨论

1.动词性据素的语言形式、频数和频率比较

语料分析显示,英汉学术论文中都出现了三类动词性据素,说明两种语言学术作者都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种类的动词性据素来表明信息的来源和对其可靠性的承诺,符合学术作者遵守学术规范的一般特点。但总的来说,英语动词性据素的语言形式比汉语多。其中,英语共26种(“论证”类13种,“思考”类5种,“表明和发现”类8种),汉语20种(“论证”类8种,“思考”类5种,“表明和发现”类7种),如表1所示。

表1 三类动词性据素的语言形式和频数对照表

研究还发现,英语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的总使用频率也高于汉语语篇。英语语料中三类动词性据素共出现862次,频率为0.32%;汉语中共出现725次,频率为0.29%。英语频率比汉语高0.03%,说明英语学术论文作者运用动词性据素的意识比汉语作者强。

表2 三类动词性据素的频率分布(%)

此外,如表2所示,动词性据素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并不均匀。这表明在三类动词性据素中,英语学术论文作者使用最多的是“论证”类,使用最少的是“思考”类。而汉语学术论文作者在偏爱使用“思考”类动词性据素之余,还兼顾对其他两类动词性据素的使用。

2.各类动词性据素比较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个体差异折射出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各类动词性据素在英汉学术语篇中的不同使用特点在于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1)“论证”类动词性据素

“论证”类动词性据素的语用功能是通过语言活动论证的方式来提供信息,达到令读者信服的交际目的,体现作者的读者意识。表2显示,英语学术论文作者使用最多的是“论证”类动词性据素,其频率比汉语高13.87%,而这类动词性据素在汉语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也不是最高的。此外,表2还显示,英语学术论文中这类动词性据素在数量和种类上也比汉语学术论文具有明显优势,这说明英语学术论文作者比汉语作者更善于运用这类动词性据素来提供信息,其中以suggest和argue出现的频率最高。例如:

①Bolinger suggests that it is not so much past tense that is excluded but reference to specific, individuated events.

②In fact we have argued that it is more common for generalized you to invoke a contextually determined category more specific than‘people in general’.

①和②分别使用suggests和argued来提供信息,而这两个动词性据素又都是表明信息要通过言语活动进行论证。作者借用这样的语言手段向读者交代其信息是通过语言活动论证的方式得来的。

英汉学术论文中“论证”类动词性据素使用之别透视出西方实证性思维和中国意向性思维的差别。西方人追求的知识是沿着抽象理性的方向发展的,如连淑能所说,“西方的实证性思维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要把概念与观念具体化,必须借助语言”[10](P318)。而中国人注重直观经验的意向性思维,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更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2)“思考”类动词性据素

“思考”类动词性据素的语用功能是表示作者借助经过思考而得来的方式提供信息。表2显示,汉语学术论文中“思考”类动词性据素出现的频率最高,超过英语27.47%,而这类动词性据素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低的。这说明汉语学术论文作者比英语作者更偏爱运用经过思考得来的方式提供信息,其中尤以“认为”出现的频率最高。例如:

③邹韶华认为,发生语义偏移的词应该是隐含评价色彩的名词。

④我们认为,这里的反讽意来自于陈述部分与事实明显不符,其本身已经构成了正话反说。

③和④都利用“思考”类动词性据素“认为”来向读者表明信息是经过思考得来的。英汉学术论文中“思考”类动词性据素如此悬殊的差别印证了西方逻辑性思维方式和中国的直觉性思维方式的差别。西方思维注重科学与理性,重视分析与实证,并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中国思维则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知对象的内在本质规律”[10](P310)。

(3)“表明和发现”类动词性据素

“表明和发现”类动词性据素的功能是表明作者对事实陈述的重视,注重提供通过视觉途径而获取的信息。一般认为,与“论证”类和“思考”类动词性据素相比,这类动词性据素所表达信息的确信度和可靠性更高。从表2看,英语学术论文中这类动词性据素出现的频率比汉语高13.60%,这说明英语学术论文作者比汉语作者更喜欢借由视觉途径来获取信息,即他们更注重关于事实的陈述。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show和indicate。例如:

⑤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ny of the recurrent sequences were not repeated in such a manner, or even produced at all by the speakers.

⑥This pattern of results indicates that even when a formulaic sequence is used literally, it has a processing advantage.

⑤和⑥分别运用showed和indicates来表明信息是由视觉途径获取的,体现了作者对事实的重视。英汉学术论文中“表明和发现”类动词性据素使用情况的差异正反映了西方外向性思维和中国内向性思维的特点。西方文化源于内能不足的古希腊,因此它需要不断地向外寻求养料,结果导致西方的“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11]。他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把获得知识和发现真理看作人生追求,注重对外界自然的探究,因而促成了西方的外向性思维方式。而中国注重内向自求的传统文化使其内向性思维得以形成,导致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尽管英汉学术论文中这类动词性据素使用情况的差异性尚待进一步证实,但我们相信,两种语言学术语篇中这类动词性据素的使用也受限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3.信息来源方面比较

从信息来源方面对比分析动词性据素在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情况,不仅揭示了两种语言学术论文作者对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及所承担责任方面的不同,更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三类动词性据素所表达的信息来源对照(%)

表3表明,英语和汉语的他源信息比率都远远高于自源信息比率,说明英语和汉语学术论文作者都注重借由他源来表达信息,尽可能降低作者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性所承担的责任。

仔细分析语料还发现,汉语学术论文中自源信息的高频率主要体现在包括“认为”的“思考”类动词性据素的使用上。而且,使用“认为”的句子主语大都是人,这与“汉语注重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维”相吻合[10](P116)。相反,英语则更偏重客体思维。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维即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从自我出发来描述客观事物,倾向主动式。而客体思维则意在表达客观事物对人的感知的作用,即让事物以客观的视角呈现出来,避免展现主观的个人[11]。因此,英汉学术论文中运用动词性据素表达信息来源方面的比较也透视出中国的主体思维和西方的客体思维之间的差异。

五、结 语

通过对比英汉学术论文中动词性据素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两种语言学术语篇作者都有意识地使用各种动词性据素来表明信息的来源以及对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予以承诺,体现作者的人际语用意识和学术共同体中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此外,学术语篇中动词性据素的使用还受到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限制。英语学术论文作者使用动词性据素的语言形式频数和频率都高于汉语作者,说明英美文化中学术论文作者更注重读者意识,他们比汉语作者更善于运用语言活动论证的方式来提供信息。而汉语学术论文作者比英语作者更偏爱借助于思考式来提供信息,并且他们对信息来源和可靠性所承担的责任可能要大于英语学术论文作者。

本文研究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一种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语学术话语的习得是一个对目标语动词性据素使用特点的认同过程。因此,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跨文化交际时,需要注重培养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意识,注意英汉学术语篇在动词性据素使用方面的不同,达到提高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HAFE W.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A]. CHAFE W, NICHOLS J. 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C]. Norwood,NJ:Ablex Pub Corp,1986.261-272.

[2] AIKHENVALD A Y. Evidentialit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xii.

[3] 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9(2):191-196.

[4]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48.

[5] GEOFF T,YE Y. 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4):365-382.

[6] HYLAND K. Academic attribution: c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J]. 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3):341-367.

[7] YANG L. Evaluative functions of reporting evidentials in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J]. Open Journal of ModernLinguistics,2013(2):119-126.

[8] DOVGLAS B,JOHANSSON S,CONRAD S,et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Harlow:Pearson Education,1999.97.

[9] 娄宝翠. 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5):64-68.

[10]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 HYLAND K. Humble servants of the discipline? Self-men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1,20(3):207-226.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汉语语言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汉语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