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与管理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2014-08-11晖,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

陈 晓 晖, 宋 明 元

(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

一、引 言

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其内部的所有活动都与知识的获取、传递、储存、应用及创新等知识管理环节紧密联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学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很多学者与学生管理工作者都开始探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科学方法和规律。知识共享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知识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学者Szulanski在研究中指出,知识源会因为担心失去知识的拥有权、特权地位或优越性而不愿意分享关键知识,也会担心提供出的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或者不愿意为知识共享贡献自己的时间和资源[1]。也有学者认为,互不信任和彼此竞争等因素会影响高校的知识共享,而高校内部的利己排他思想和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加大了知识共享的实现难度。因此,个人之间由于顾虑提供知识将失去优势地位或没有回报而不愿意主动共享知识,管理部门内部也缺乏解决相关问题的制度设计。通过学者的相关研究和调研访谈,我们发现激励能够有效改善管理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整体氛围,消除个人之间对于知识共享的顾虑和担心。因此,本文以我国高校为背景,以知识管理与共享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在不同的激励作用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是否会有显著差异。(2)在不同的激励作用下,知识共享对学生管理绩效的影响是否会有显著差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进行概念界定和影响因素分析,在不同激励条件下,探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对学生管理绩效的影响差异,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建立和检验理论模型,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都对知识共享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将知识共享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探讨和梳理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内涵、过程和影响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有学者提出,高校知识共享是全体教职员工的知识财富,通过多种交流方式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分享[2]。基于现有学者研究,结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个人(或部门)将各自的显性和隐性管理知识,在个人(或部门)之间通过多种交流方式逐步形成的、整个高校共同的学生管理知识财富的过程。学生管理工作者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本文将前人的研究与高校学生管理的特殊背景相结合,从主体、客体、环境三个维度探讨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1)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

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基于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研究,本文认为影响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是共享愿望和交流方式。

①共享愿望。共享愿望是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首要因素。共享愿望的动机有很多来源,如自我成长、成就感、预期报酬、发展机会等需求。要实现知识共享,知识提供者要愿意将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传递给他人,即利他愿望;知识需求者也要愿意学习和吸收自身所欠缺的知识,以不断完善自己,即利己愿望。不论是哪一方,只要有一方不具备共享愿望,知识共享就难以达成。

②交流方式。交流方式是联系知识提供者与知识需求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即使知识供需双方都具有强烈的共享愿望,拥有共享的基础,如果交流方式不当,缺少交流技巧和交流机会,知识共享也难以实现。

(2)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

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客体是学生管理中的知识本身,基于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研究,本文认为,影响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主要是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学生管理经验三方面的知识。

①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应该对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管理对象具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以此作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对管理对象的思想、性格、行为特征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准确和具体地把握住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方向明确。

②学生管理理论。学生管理理论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可以通过学习进行储存、应用和再创新。理论知识比较具体准确,更易于表达和共享。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工作的绩效提升,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知识共享的发生,形成管理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良性循环。

③学生管理经验。学生管理经验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会因为管理经验提供者的性格、意识、素质等因素的限制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意会性。管理经验十分重要,但不易表达,共享难度大,管理经验的丰富和共享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

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环境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这一群体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整体氛围。基于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研究,本文认为影响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或管理部门之间关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组织导向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总和。管理部门的工作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和谐、鼓励知识共享,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就会更乐于深入而频繁的交流合作,知识共享也会更顺畅、更轻易地发生和实现,共享的效果也更好。

2.高校学生管理绩效的概念

高校管理绩效属于组织绩效,对于组织而言,绩效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效益及其管理业绩、成就和影响等。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对高校管理绩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形成一致性的结论。有学者指出,高校的管理绩效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3]。

基于学者们对高校管理绩效的研究,本文将高校学生管理绩效分为学生管理效率和学生管理业绩。学生管理效率是指以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与任务为目标,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取得的工作效果之比,它是衡量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高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学生管理业绩是指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如与其他院系相比,本院系的学生工作经常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表扬,在学生系统评比中成绩突出,排名靠前,荣获先进称号等。

3.激励的概念与作用

激励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向预定目标发展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姆斯的研究证明,人在没有激励的条件下,一般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20%~30%;如果有良好的内部、外部激励条件,可发挥个人潜能的80%~90%。组织行为学也有相关说明,即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自身能力和外在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说,两个能力相当的人或集体,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徐涌金指出,高校管理中的激励是激励主体根据管理工作的特点、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对激励客体发出的激励信息,刺激工作需求,激发工作动机,引发激励行为,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激励主体和客体所一致认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机制,是教育管理系统的活力之源[4]。激励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牵引力,可以通过一系列激励手段和方式,作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引导、鼓励、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共享意愿与行为。

4.研究假设

(1)激励对主体因素与知识共享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Stein和Ridderstrale提出,知识提供者不愿意共享知识和知识接收者不愿意吸收知识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补偿、文件化、交流和工作轮换等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吸收[5]。Gupta和Govindarajan研究发现,激励因素有助于知识提供者转移知识[6]。当激励有效时,物质鼓励、尊重、优越感等激励将激发共享愿望动机,促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倾向于主动提供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甚至愿意帮助他人。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会更加频繁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共享,既可以从别人那里吸收到新的知识,又可以在有效的激励下满足对自身有利的需求。当激励不足时,由于知识是竞争性资源,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无私地提供和共享自身获得的知识,共享愿望很难被激发,进而难以实现知识共享行为。同时,由于担心得不到回报或被竞争对手赶超,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会减少,知识共享更加难以实现。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激励越强,利己愿望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H2:激励越强,利他愿望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H3:激励越强,交流方式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2)激励对客体因素与知识共享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Husted和Michailova主要研究个人和组织在知识共享时的障碍,他们认为经济利益是一个关键因素,具体地说,员工们评估他们的市场价值和讨价还价的能力,是由其所掌握知识的质量和独特性决定的[7]。影响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就是知识本身,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背景下,不论是对管理对象认知、管理理论还是管理经验,都被看作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竞争中的资源。

当激励有效且充分时,学生管理工作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和分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更积极地去接触和了解学生群体,更努力地学习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甚至分享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通过共享扩大了整个学生管理知识的总量。当激励不足时,同事之间的知识共享会被认为是有损于个人价值并且破坏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对于学生管理理论等显性知识,虽然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而得到,但学生管理工作者也不愿意轻易分享,而提供他人搭便车的机会。对于学生管理经验这样的隐性知识,在没有回报的前提下,更加难以主动去分享,从而无法实现知识共享。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激励越强,管理对象认知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H5:激励越强,学生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H6:激励越强,学生管理经验对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3)激励对环境因素与知识共享之间关系的影响

Chieh-Peng Lin 提出,组织制度对员工间的知识共享会产生深刻影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通过组织忠诚对隐性知识共享产生间接作用[8]。

当激励有效时,学生管理部门内部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激励机制将促使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主动提供和吸收知识,形成知识分享、互补不足、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会反作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加深其对知识共享的认可和意愿,促进知识共享的实现。当激励不足时,学生管理部门内部的互动交流减少,人际关系疏远,整体氛围不利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7:激励越强,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知识共享的影响越显著。

(4)激励对知识共享与管理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激励对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顺利实现和组织绩效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当激励有效且充分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将通过知识共享主动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使自身得到提升,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再次应用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总结工作中的新知识和新经验,积极追求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率提高与业绩取得。当激励不足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动力不足,感受不到认同感和成就感,无法有效将知识共享后得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对管理效率和成绩的追求失去兴趣和动力,缺乏物质鼓励和精神表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与业绩都难以得到提高,进而影响整体的学生管理绩效。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激励越强,知识共享对学生管理效率的影响越显著。

H9:激励越强,知识共享对学生管理业绩的影响越显著。

因此,本文提出的调节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调节模型

三、研究设计

1.测量工具

本研究主要涉及影响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知识共享、管理绩效5个概念,其中主体因素包括利己愿望、利他愿望、交流方式3个维度;客体因素包括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学生管理经验3个维度;环境因素包括文化氛围1个维度;管理绩效包括管理效率和管理业绩2个维度。

(1)主体因素的测量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Viktor Clerc和Hans van Vliet、Chia-Hui Yen和Chun-Ming Chang等学者的研究[9][10],结合深度访谈,最后分别采用4个题项测量利己愿望(BD)和利他愿望(AD),用5个题项测量交流方式(CM)。

(2)客体因素的测量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Hansen、Choi和Lee等学者的研究[11][12],结合深度访谈结果,最后分别采用5个题项测量管理对象认知(MO),用6个题项测量学生管理理论(MT),用4个题项测量学生管理经验(AE)。

(3)环境因素的测量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Young-Gul Kim和 Jae-Nam Lee、Davison Robert等学者的研究[13][14],结合深度访谈,最后采用5个题项测量文化氛围(IR)。

(4)知识共享的测量

本研究借鉴了Zarraga和Bonache、Young-Gul Kim和 Jae-Nam Lee等学者的研究[13][15],结合深度访谈,最后采用6个题项测量知识共享(KS)。

(5)管理绩效的测量

本研究借鉴了Young-Gul Kim 和Jae-Nam Lee、Davison, Robert等学者的研究[13][14],结合深度访谈,最后分别采用4个题项测量管理效率(ME),用5个题项测量管理业绩(MP)。

2.数据收集

对东北地区13所高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进行随机抽样,采用发放问卷与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他们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管理绩效的影响感知情况。随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75份,有效问卷44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79.2%和93.3%,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1.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Cronbach α系数和CITC值两个指标来评价数据信度。结果显示,两个指标分别达到了0.7和0.5的最低标准要求,证明调研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价数据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结果显示,各指标都达到了相关要求,证明调研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

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在随机调研中通过“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励”这一问题将全部443份有效样本划分为“有效激励”和“激励不足”两个子样本组,其中,“有效激励”样本量为224,“激励不足”样本量为219。利用Lisrel8.9等软件将数据导入并处理,把理论模型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两个子样本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样本概况

表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从表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在两个子样本组中,理论模型的自由度均为47,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分别为3.16和3.24,符合大于2小于5的标准;拟合指数GFI都为0.95,AGFI分别是0.94和0.96,大于0.90的最低标准;NFI拟合指数分别为0.98和0.99,CFI拟合指数分别为0.97和0.99,也都大于0.90的最低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的值分别为0.052和0.048,残差均方根RMR的值为0.024和0.020,都小于0.08和0.05的最低标准。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在两个子样本组中与数据的拟合效果都良好。

3.路径系数比较

本文将检验在不同激励条件下,各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在两个子样本组中对理论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得到如表3所示的各假设路径标准化系数和T值。由表3可知,所有路径在不同的样本组间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都符合本文研究设计的变化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利他愿望和管理经验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在激励不足的条件下不显著,而在有效激励条件下影响显著。说明在有效激励的作用下,知识提供者才愿意出于有利他人的目的而提供和分享隐性知识。

表3 两个子样本组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显著性检验

4.路径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本文已经得到了两个子样本组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通过直观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和证明。利用多组分析法在两组样本中同时检验理论模型,通过对比限定与非限定模型的χ2值和df值,得到△χ2和△df两组对比结果,对应卡方表,查出△χ2在相应的△df条件下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路径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模型的χ2值和df值分别为300.83和94。分别对比9个限定模型与非限定模型的χ2值和df值,得到△χ2和△df。通过卡方表可知,当△df=1时,如果△χ2>6.63,说明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如果3.84<△χ2<6.63,说明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如果△χ2<3.84,则说明路径系数在样本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因此,9个路径系数的差异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即9个调节假设全部得到支持。

表4 路径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五、结 论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13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随机抽样调研,构建并检验了调节模型,得到以下结论:激励越强,影响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环境因素对知识共享的作用越显著,同时,知识共享对管理绩效的影响也越显著。这说明知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核心资源和财富,难以轻易地进行交流共享,因为知识提供者会担心在提供知识之后难以获得回报,进而失去竞争优势。这类想法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水平。只有依靠有效的激励手段去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都积极主动地分享工作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扩大整体的学生管理知识储备。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励不足的条件下,假设H1、H3、H4、H5、H7、H8、H9都得到了支持(T值>2),而利他愿望和管理经验两个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不显著(T=1.33,1.03<2),但在有效激励的条件下,这两个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却显著(T=2.64,3.81>2)。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个人难以在激励不足的条件下为完善他人知识结构而主动提供个人知识,进行知识共享;第二,隐性知识(如管理经验)是学生管理工作者最核心、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难共享的知识,必须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尽可能地促进共享。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由于高校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知识密集型组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2)本文从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归纳了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这三个方面包含的因素内容还有很多,如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技术设施等,这些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4.

[2] 陈坤华. 论大学知识共享及其条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9-12.

[3] 王艳平,徐济超. 高校管理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109-111.

[4] 徐涌金. 试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强化[J]. 中国高教研究,2005,(7):48-49.

[5] STEIN J,RIDDERSTRALE J. “Manag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ompetences”, in: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63-76.

[6] GUPTA A K,GOVINDARAJAN V. Knowledge management’s social dimension:lessons from nucor steel[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0,42(1):71-80.

[7] HUSTED K,MICHAILOVA S. Diagnosing and fighting knowledge-sharing hostility[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2,31(1):60-73.

[8] LIN C P.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modeling tacit knowledge sharing,its mediators and antecedent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0(4):411-428.

[9] POORT E R,PRAMONO A,PERDECK M,etal. Successful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sharing:beware of emotions[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9,6581:130-145.

[10] HSU M H,JU T L,YEN C H,et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self-efficacy,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65(2):153-169.

[11] 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1999,44(1):82-111.

[12] 陈晓晖,汪克夷,宋明元.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体系的 构建与测量[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75-81.

[13] BOCK G W,ZMUD R W,KIM Y G,etal.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 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14] DAVISON R M. Knowledge sharing initiatives in a chinese 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A]. AMCIS. 2010 Proceedings[C]. Switzertand:AMCIS, 2010.80.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
关爱工作者之歌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