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与鉴别探讨
2014-08-11李文海
李文海
【摘要】本人根据本地区的发病特点及饮食习惯造成的肝胆疾病多发情况,跟踪追查了25例经手术、穿刺及跟踪观察证实为肝癌的病人,就CT的影像学诊断作一下总结,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影像诊断;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本人在内蒙古,这里的人民常年以肉食为生,酒精更加必不可少,因此脂肪肝、胆囊炎明显高发。但就此次25例原发性肝癌的统计,各型肝癌的比例并无明显不同。早期症状并无特殊性,乏力、纳差、消瘦、上腹部不适,可伴有黄疸,有1例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浮肿,为下腔静脉癌栓所致。以往有肝炎病史者4例。
方法:25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为29~63岁,平均年龄54岁。均以飞利浦16排螺旋CT行三期增强扫描,电压120、mA40、扫描时间8S。扫描前,口服2%的泛影葡胺800ml充盈胃肠道,平扫后,注射造影剂优维显100ml,速度为3ml/s,25秒后开始行动脉期扫描,70秒开始门静脉期扫描,5分钟时回扫。扫描时让患者屏气。
结果
巨块型7例、结节型10例、弥漫型5例、小癌型3例。其中静脉浸润12例,表现为向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浸润,形成癌栓。胆管内肿瘤浸润4例,形成胆管内瘤栓,同时多合并门静脉、肝静脉内瘤栓。肝内转移3例,转移癌的增强特点与原发灶相同,多见于晚期,密度不均,呈结节状,伴有肝裂增宽,肝体积缩小,同时伴有脾大及腹腔积液。肝外浸润及转移2例,主要表现为肝门淋巴结肿大。
讨论
肝内占位平扫图上无特征性,一般不能定性诊断,但平扫有些征象可提示肝癌,如巨块周围卫星灶、病灶周围“晕圈征”。快进快出的增强特性为肝癌的普遍特征,有些肝癌内部可见坏死液化,而液化区不增强,结节中结节为原发肝癌的特征。难发现的肝癌为小肝癌、部分弥漫型肝癌。部分小肝癌在门静脉期为等密度或接近于肝实质密度,所以特别注意肝动脉期。不至于遗漏,且减少定性诊断的困难。必要时可减薄重建,仔细观察。有些脂肪肝病灶门静脉期呈高密度,诊断时可同层动态扫描,观察强化过程,有助于鉴别。回扫对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注意间接征象,如静脉癌栓、动静脉瘘、胆管内肿瘤浸润、肝门淋巴结肿大等。肝内占位灶合并肝硬化,临床检查AFP持续阳性,在无禁忌症的病例增强扫描必不可少。
鉴别:①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强化均匀、持续强化,而延迟扫描呈相对低密度,此时中心疤痕区域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根据其AFP阴性无肝硬化病史、年龄较轻等,有助于进一步确诊。②腺瘤:血供丰富,肝动脉期扫描时病灶均匀强化呈高密度,门静脉期病灶为等或低密度边界不清,延迟扫描呈低密度,腺瘤几乎都有包膜,包膜的显示有助于诊断。本病发生于生育期妇女,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结合临床不难诊断。③血管瘤:一般病史较长,增强特点为“早进晚出”或“晚进晚出”而原发性肝癌为“早进早出”少数的纤维化血管瘤动脉期强化不明显,与其他少血管肿瘤的鉴别困难,MRI有一定的帮助。④胆管细胞癌:动脉期仅有轻度强化,从边缘或中心区域开始,强化程度低,门静脉期及延时期病灶持续强化,似有缩小趋势,但和血管瘤不同的是病灶始终无充填。另外病灶中心可见到坏死区,多数病例伴肝内胆管扩张,AFP阴性。⑤肝硬化结节:平扫时呈多发的略高密度结节,乏血供,动脉期无强化,而门静脉期肝脏密度趋于一致,但有较多的肝硬化病例,在门静脉期表现为弥漫分布低密度结节,与弥漫型肝癌难鉴别。弥漫型肝癌均有门静脉癌栓。⑥肝脓肿: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鉴别。若发现气液平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