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理系统干预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分析
2014-08-10刘惕,孟军,周健
刘 惕,孟 军,周 健
感染管理系统干预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分析
刘 惕,孟 军,周 健
目的 探讨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感染管理系统干预及前瞻性调查方法,相关人员知识进行技能培训,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骨科某病区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切口病人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植入物的Ⅰ、Ⅱ类骨科手术1 652例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例,切口感染率1.4%。通过感染管理系统干预措施后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较无干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感染管理系统干预骨科手术切口管理,将监测和控制结合起来,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植入物; 系统干预
外科患者手术后感染增加了住院时间、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且增加住院费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1]。为降低外科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管理科对我院骨科某病区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后患者的医护工作,采取系统干预,发挥感染管理管理协调监控效能,现对手术切口感染现状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骨科某病区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切口患者1 652例,其中男1 085例,女567例,年龄5~90岁,平均年龄(42.5±10.5)岁。从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感染管理系统干预骨科某病区手术病人的医护工作。资料收集:(1)患者资料: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体重、疾病诊断、引流管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病人的转归、并发症,住院费用。(2)切口愈合情况。(3)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1.2 方法
1.2.1 相关人员知识技能培训 用集中培训方式,向相关临床医务人员包括骨科、麻醉科、手术室科主任、护士长、床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讲解本研究思路、方法及操作规程。干预措施:(1)缩短住院时间,床位医生使实验组患者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在门诊完成,入院第2天即进行手术治疗。(2)手术患者入院宣教,床位护士将手术部位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告知患者,让患者懂得实施干预措施的必要性。(3)术前洗必泰沐浴及正确的皮肤准备,患者术前1 d晚上使用洗必泰沐浴,手术当天在手术室内由医务人员进行术前即刻备皮。(4)口咽部及鼻腔的去定植治疗将安尔碘溶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配成消毒液,术前床位护士给予每个患者10 ml,术前1 d患者用消毒液棉签擦拭双侧鼻腔4次,术后由床位护士继续每日擦拭3 d,每日4次。(5)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患者严格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使用抗生素。(6)术后换药,手卫生,洗手的依从性由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进行监督抽查,列入科室考核范围内。诊断标准:手术部位的感染的诊断根据2001年1月我国卫生部医政司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2 调查程序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 ,每例调查对象均填写统一的“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监测调查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外科病房观察并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查阅病历、询问床位医生,观察换药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后一个月电话询问切口愈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病人切口愈合情况、院内感染发生率、转归、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共实施各种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1652例,发生切口感染23例,感染率1.4%。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见表1。
2.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 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别,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
表1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
注:与2011年比较,χ2=7.452,*P<0.05。
此外,全麻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也高于非全麻患者,住院时间大于30 d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住院时间不超过30 d的患者,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见表2。
表2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
2.3 平均住院费用、天数、抗生素所占比例及满意度 随着系统干预措施的实施,平均住院天数及抗生素费用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3。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逐年增加,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4。
表3 平均住院费用、天数及抗生素所占比例
表4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调查表
注:与2011年比较,χ2=11.893,**P<0.01。
3 讨论
3.1 3年骨科植入物手术后感染率比较 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骨科某病区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1652例中,植入手术切口感染23例,感染率为1.4%。与其他医院感染的报道[2-3]相符合,也与我院的医院感染的感染率相符。从2012年1月起我院感染管理科对我院骨科手术后病人的医护工作,采取系统干预,发挥感染管理科管理协调监控效能,感染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有植入物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创伤及污染程度有关,患者病情危重,存在出血多、休克、严重创伤及创口污染等因素,有侵入性操作损伤或手术造成大出血、创口开放,被感染途径多,且全身状况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引起内源性与外源性病原体入侵感染。有相关报道,在植入性外科操作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载量仅为102,而对于普通手术部位来说,则需要106才会出现[4]。植入手术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在手术前应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员与临床科室手术医师共同做好防范措施。手术时间越长,创面暴露时间越久,越容易引起创口出血,污染创面的细菌越容易增多而发生手术创口感染。将手术持续时间与感染率加以比较,手术时间>120 min的伤口感染率明显大于手术时间<120 min的手术伤口,麻醉方式与感染率比较,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大于非全麻手术,这与国内报告一致[5]。术者疲劳可引起无菌操作失误等因素,均可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加强骨科手术医师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随着感染管理科对于骨科手术后患者的医护工作,进行系统干预,平均住院天数及抗生素费用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出院患者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3.3 目标监测调查后的建议 降低SSI发生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已经引起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手术部位感染已成为值得关注的临床课题,国际上,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已经形成一套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各个临床操作细节的技术指南[6],而目前国内关于SSI的预防控制,主要以针对临床医护人员方面为主,由于观念及理念的不均衡,专业知识的老化及陈旧,尚无形成系统化的规范模式。
因此,已有必要制定院内系统的规范化模式[7],我们感染管理科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若干干预措施整合后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综合影响,通过相关培训,发挥医院的整体效能,发挥感染管理科管理协调监控效能,采取感染管理科系统干预,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据资料报导,将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时反馈给手术医生本人,使手术医生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可取得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效果。
[1] 任 南,文细毛,龚瑞娥,等.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1.
[2] 龚瑞娥,吴安华,冯 丽,等.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评[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5):595-596.
[3] 常 芳.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74-1676.
[4] 张正焘,黄靖雄.医院植入物灭菌与放行的最新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99-2000.
[5] 黄 琼.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11(28):1515.
[6] IkasA,Roumbelak iM,Pediadit is J,et al.Preva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fter surgery in Greek hospitals: results of two nationwide survey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4,25(4):319-324.
[7] 姜志连,肖 静.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43-146.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感染管理科,213003
刘 惕(1970-),男,江苏常州市人,副主任医师,大学。
R619.3
A
1008-7044(2014)04-0374-02
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