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螟发生趋势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及防控措施

2014-08-10戴建忠陈伟国沈忠明

中国蚕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微粒子虫量海宁市

戴建忠 陈伟国 沈忠明

(1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2海宁市许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海宁 314409)

桑螟发生趋势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及防控措施

戴建忠1陈伟国1沈忠明2

(1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2海宁市许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海宁 314409)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桑螟;世代数;家蚕;蚕种;微粒子病;防控措施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上唯一的检疫对象,因此成为蚕种生产企业和各级质量管理部门重点防控的疫病。尽管蚕种生产过程中采取叶面消毒、环境清洁、桑园害虫防控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但家蚕微粒子孢子的检出率仍居高不下,浙江省2012年和2013年因母蛾检出微粒子孢子造成蚕种“毒率”超标,蚕种淘汰率分别达到8.7%和13.8%,个别生产单位的蚕种淘汰率甚至超过40%,这还不包括蚕种生产企业自行预检淘汰的蚕种。家蚕微粒子病不仅给蚕种生产企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影响到蚕种的质量和供应。

关于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的研究报道虽然很多,但至今尚无万全之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防控措施存在不少漏洞[1]。我们试从桑螟的发生特点、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措施。

1 桑螟发生趋势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相关性分析

1.1 桑螟发生量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影响

从1984—2013年的30年间,海宁市共生产蚕种(毛种)1421万张,因母蛾检出家蚕微粒子孢子造成蚕种“毒率”超标,平均淘汰率5.36%。从图1可以看出,在1995年以前,桑螟单位面积的虫量相当低,“毒率”超标蚕种淘汰率12年平均为0.62%;1996年以后,桑螟单位面积的虫量大幅度上升,家蚕微粒子病淘汰率随之显著增加,1996—2013年的18年的平均蚕种淘汰率达8.44%,是前者的13倍多;其中1996年、1997年、2001年和2012年的蚕种淘汰率分别达到14.35%、35.56%、17.33%和32.82%,这些年份都是桑螟单位面积发生虫量较高的年份;而1999年、2007年和2008年桑螟单位面积的虫量也达到较高水平,但蚕种淘汰率低于历年平均值,这是由于我们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干预的结果[2];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桑螟虫量和蚕种淘汰率都为近年最低。由此可见,桑螟的发生量是影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境条件,桑螟发生严重时蚕种淘汰率不一定高,但蚕种淘汰率高的年份,往往是桑螟发生严重的年份。

图1 1984—2013年海宁市桑螟发生量与蚕种淘汰率的关系

图2 海宁市3家蚕种场淘汰率快速上升期

桑螟是一种易暴发成灾的鳞翅目害虫,其发生危害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在1995年以前,桑螟是海宁市桑园中的次要害虫,至1997年单位面积桑螟的虫量接近于直线上升,此后桑螟成为桑园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转折时期,此时无论丝茧育还是种茧育,针对桑螟的防治尚未引起重视。图2为1995—1997年海宁市3家蚕种场的蚕种淘汰率,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见,这一阶段对桑螟的人为防治干扰因素尚小,桑螟发生量的大幅增加对3家蚕种场微粒子病发生的影响是一致的。

随着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大幅上升,蚕种生产企业采取了综合防控措施,并开始重视对生产环境的病原检测。从图3可以看出,在桑叶、桑虫(主要是桑螟)和养蚕环境中均可检出有毒样本,其中1999—2001年3类样本的检出毒率比较接近,桑虫(主要是桑螟)的检出率最高。2002年后,因加大力度采取氯制剂浸消桑叶、全面消毒养蚕环境的措施后,桑叶和养蚕环境中的“有毒”样本检出率显著下降,由于田间的桑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其“有毒”样本检出率居高不下。由此,进一步证明桑螟的发生是影响家蚕微粒子病淘汰率的一个重要环境条件。

图3 海宁市3家蚕种场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情况

1.2 桑螟发生世代变化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

近30年来,浙北蚕区单位面积内桑螟虫量大幅上升而成为桑园的主要害虫,年发生世代也出现了重大变化(表1)。在20世纪80年代,桑螟年发生4代,各代幼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桑螟年发生增加到5代,第1代幼虫发生期提早到5月中旬,第2代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下旬,第4代在8月中下旬,第5代在9月中下旬。21世纪以来,桑螟年发生以5代为主,偶有“次6代”的现象,所谓“次6代”是指第6代桑螟受气候以及桑叶食料的影响,大多不能完成1个世代。以2007年海宁市桑螟发育进度调查数据为例(本站桑树病虫情报),第1代幼虫发生盛期在5月10日至13日,第2代在6月14日至16日,第3代在7月16日至18日,第4代在8月10日至12日,第5代在9月7日至9日,第6代在10月1日至3日。

大多数年份桑螟以第5代老熟幼虫越冬,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产卵;由于越冬代桑螟随着中晚秋蚕采叶被大量带入蚕室(一般在缝隙中以老熟幼虫越冬)[3],越冬环境优于室外,成活率高,次年春季羽化时间早于室外,因而往往出现2个成虫高峰期,室内越冬的桑螟羽化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室外越冬的桑螟羽化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

表1浙北蚕区桑螟发生世代演变与各代幼虫的高峰期

年代或年份代别各代幼虫的高峰期20世纪80年代第1代6月上中旬第2代7月下旬第3代8月下旬第4代9月下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1代5月中旬第2代6月中下旬第3代7月下旬第4代8月中下旬第5代9月中下旬2007年第1代5月10—13日第2代6月14—16日第3代7月16—18日第4代8月10—12日第5代9月7—9日第6代10月1—3日

桑园害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是家蚕微粒子病传播的途径之一,桑螟年发生世代的演变对春季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春季原蚕收蚁日期在4月28日至5月8日,蚕期结束时间在5月22日至6月3日,采叶养蚕的主要时段在5月下旬以前,其中大量采叶集中在5月15日至25日。在1996年以前,越冬代(上年的第4代)桑螟至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产卵,第1代幼虫发生的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与春蚕饲养期的相遇时间很短;因此,春季桑螟的发生对蚕种生产的影响较小。到1996年以后,越冬代(上年的第5代)桑螟提早到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产卵,第1代幼虫发生的高峰期在5月中旬前后,由于桑螟幼虫的发育开差大,尤其是桑螟虫量高发年份的高峰期经过时间长,因而第1代桑螟幼虫期与春蚕饲养期几乎完全重叠(表2),桑螟不仅与春蚕争夺桑叶,而且桑螟的虫粪污染桑叶,导致春季蚕种生产环境的严重恶化,因母蛾检出家蚕微粒子孢子造成蚕种“毒率”超标,蚕种淘汰率上升。

表2春季桑螟发生期与春蚕饲养期的关系

时期4月上旬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中旬1996年以前桑螟发生期越冬幼虫▲▲▲羽化产卵▲▲▲幼虫期▲▲▲茧蛹期▲1996年以后桑螟发生期越冬幼虫▲▲羽化产卵▲▲▲幼虫期▲▲▲茧蛹期▲春蚕饲养期★★★

▲表示桑螟发生期;★表示春蚕饲养期。

2 桑螟的发生与防治特点

2.1 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

历年桑螟各代发生量大致呈U型分布,第1代和第4、5代单位面积内桑螟的虫量高,而此时正好是春蚕、中秋蚕和晚秋蚕的饲养期;因此,既要进行桑园治虫,又要防止家蚕中毒,农药防治难度极大。

2.2 防治适期要求精准

桑螟幼虫3龄开始吐丝叠叶、卷叶,在叶中取食、排泄,与其它桑树鳞翅目害虫相比,不仅污染系数大,而且喷洒的农药不易接触虫体,这就使目前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的桑园农药防治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农药的防治适期应当是在桑螟3龄幼虫吐丝叠叶、卷叶以前。

2.3 容易暴发成灾

田间虫量监测数据表明,桑螟的世代间增殖率可超过30倍,经过1~2个代次的积累,即可达到暴发性成灾的虫量;而且桑螟的田间发育进度前后开差可达1个月,几乎是桑螟幼虫历期的2倍,桑园农药的持效期往往较短,需要2~3次农药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2.4 越冬环境复杂

桑螟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多在树干裂缝、枯叶、杂草等隐蔽处休眠越冬,大量桑螟幼虫随着秋蚕采叶被带入蚕室,其活动性极强,大多隐藏在门窗缝隙、墙角、蚕具、蔟具等隐蔽处,次年开春后老熟幼虫发育化蛹。因此,桑螟的越冬环境极为复杂,防治难度大。

2.5 成虫趋光性较强

利用桑螟成虫的趋光习性,在春季桑螟羽化期间点灯诱杀成虫是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据调查,海宁市钱塘江蚕种场仅1999年春季(4月6日至5月25日)18 hm2桑园就诱杀桑螟成虫15.43万头,如按照桑螟的平均产卵量180粒计算[4],每667 m2桑园可减少卵量5万粒左右;其中5月9日最多的1盏灯诱杀了桑螟成虫1140头。但诱杀灯附近的桑叶损失显著增加,在分户经营的现状下很难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联防联治,而且人力、财力投入大。

3 治虫“控毒”的综合措施

针对桑螟防治的措施有很多,在此着重讨论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桑螟与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桑螟影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键是虫量上升、时间提早。据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条治螟“控毒”的针对性措施。

3.1 冬春控基数

压低越冬基数能够大幅减少第1代桑螟的虫量。一是在晚秋蚕结束后尽早进行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此时桑螟尚未完成吐丝越冬准备,蚕室环境清洁、农药防治效果好。二是针对室内越冬桑螟进行农药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喷雾[5],封闭门窗12 h以上,防治效果良好,不仅可减少春季第1代虫量,而且防止成虫(一般在春蚕饲养前羽化)对养蚕环境的污染。但是,用过农药后的蚕具在养蚕前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日光曝晒,严防农药残留导致中毒。三是室内人工捕捉老熟幼虫。四是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

3.2 错峰饲养原蚕

因家蚕微粒子病超标淘汰蚕种是目前蚕种生产的最大风险,在采取各种“防微”措施仍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从控制桑螟对家蚕微粒子病影响的角度出发,在目前春蚕饲养时间的基础上,可提早10 d左右错峰饲养原蚕,避开第1代桑螟幼虫高峰期,减轻桑螟对桑叶的污染。其代价是小蚕加温投入增加,春叶产量下降,但与“超毒”蚕种淘汰相比,轻重立现!而且以农桑14号为主的早生桑品种完全可满足提早采叶养蚕的需求。

3.3 春季防治桑螟幼虫

在采取前面2项措施后,如仍然遇到春蚕中后期第1代桑螟高虫量时,可以进行农药防治桑螟幼虫。溴虫腈对家蚕毒性较低[6],对桑螟防效优良,在桑螟发生量较大时,可以在养蚕期间,使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划片轮治;该药对蚁蚕的安全间隔期为3 d,对3龄起蚕的安全间隔期为2~3 d[7]。溴虫腈虽然使用成本较高,但对于原蚕用叶的桑园可以接受。

[1] 鲁兴萌,吴海平,李奕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J].蚕业科学,2000,26(3):165-170.

[2] 赵根松.落实微防措施 确保完成原种任务[J].蚕桑通报,2012,43(2):56-57.

[3] 章仲儒.坚持“三控一严”方针 控制微粒子病发生[J].蚕桑通报,2012,43(2):52-53.

[4] 顾海洋,杨明方,张义军,等,桑螟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2001,22(1):40.

[5] 葛小兴.室内越冬代桑螟扑杀措施的探讨[J].蚕桑通报,2012,43(4):43-44.

[6] 马惠,王开运,王红艳,等.溴虫腈对家蚕和桑树害虫的毒力比较[J].昆虫学报,2006,49(4):599-603.

[7] 贲坤杰,卢鸿,梅德成,等.24%帕力特悬浮剂对桑树尺蠖类害虫的防治效果[J].中国蚕业,2011,32(2):23-25.

2013-12-12;

:2014-07-08

戴建忠(1965—),男,浙江海宁,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573-87238166,E-mail:zjhndjz@163.com

S884

B

1007-0982(2014)03-0071-04

猜你喜欢

微粒子虫量海宁市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微粒子病有关科技术语的探讨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海宁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