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级别竞技游泳比赛中的犯规特征
2014-08-10严蓓浙江财经大学体军部殷玲玲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文| 严蓓(浙江财经大学体军部) 殷玲玲(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笔者对2011 年至2012 年7 次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比赛进行全程跟踪观察,通过对比赛中出现的95 例判罚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减少和避免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犯规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研究所选择的7次比赛为①2011年世界杯短池系列赛(北京站);②2012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选拔赛(绍兴);③2011年全国城运会游泳比赛(南昌);④2011年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分区赛(南宁);⑤2012年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分区赛(南宁);⑥2012年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济南);⑦2012年浙江省少儿游泳锦标赛(杭州)。
上述比赛基本覆盖了竞技游泳比赛的各个年龄层次和运动水平。2011年世界杯短池系列赛的运动员来自不同国家,水平较高;2012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比赛,参赛运动员的运动等级为运动健将或接近运动健将水平;2011年全国城市运动会游泳比赛参赛运动员为18岁以下,运动等级一级以上; 2011年和2012年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分区赛)主要是以达标为目的的比赛,运动员比较年轻;而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和浙江省少儿游泳锦标赛的参赛人群是从事游泳业余训练的少年儿童。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即主要从竞技游泳技术和规则的角度,收集并整理国内外有关游泳比赛的规则和犯规等相关文献;访谈调查法,对国内带训不同运动水平的优秀游泳教练员共20余人进行电话或实地访谈,以掌握他们对规则的理解程度、对待比赛中犯规的态度以及应对措施;观察法,2011年至2012年间,多次实地观察了不同年龄和运动水平的游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过程,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比赛中所出现的犯规情况进行自然观察;个案分析法,对95例犯规进行归类分析,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犯规案例进行个别分析和讨论;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95例犯规进行统计学分析。
1、判罚犯规的基本情况
判罚犯规数量与赛事级别有关,级别越低,犯规数量越少;年龄和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员比赛犯规的重要因素。
从对犯规数据的统计来看,出现犯规的频次与赛事级别和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呈负相关,即赛事级别越高,参赛运动员水平越高,运动员犯规出现的次数就越少。这与访谈所获得的信息相一致,符合教练员、裁判员对此问题的认知(表1)。他们普遍认为参加高水平赛事的运动员通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和多次比赛的历练,对比赛过程和规则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比赛的重要性等原因使犯规成本提高,运动员会非常谨慎地处理比赛中的每个环节,相对来说犯规较少。
少年儿童游泳比赛的犯规人次远高于国际比赛和全国其他层次的比赛。按照全国青少年游泳训练大纲要求,从10岁组开始设个人全能项目(50米、100米单项、200米混合和400米自由泳),少儿游泳运动员都是以业余训练为主,师生比例较高,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和场地,运动员的技术规范性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参赛项目多也是造成少儿运动员比赛中出现犯规较多的原因。
对其中6次有预、决赛的比赛犯规统计发现,犯规主要集中在预赛(52例,80%)。另有13例(20%)的犯规出现在决赛,说明运动员的犯规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决赛激烈紧张的气氛和竞争环境都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出现犯规。
从犯规运动员的性别统计结果来看,男子运动员47例,女子运动员48例,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犯规运动员的年龄最小9岁(2012年浙江省少儿游泳比赛),最大22岁(2012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其中91例个人项目犯规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15岁,有82例(90%)的运动员年龄在16岁以下。说明年龄和比赛经验也是影响运动员比赛犯规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小,犯规的比例越高,随着运动员年龄、竞技水平和比赛经验的不断提高,犯规出现下降的趋势(表2)。
2、判罚犯规的距离特征
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200 米,100 米,400 米和50 米,其中,赛事级别越低,犯规的距离种类也越多。
表1 2011 年至2012 年7 次比赛犯规基本情况
表2 不同级别竞技游泳比赛中判罚犯规的运动员年龄统计
表3 不同级别竞技游泳比赛中判罚犯规的距离统计
表4 不同比赛级别犯规泳式统计
从比赛犯规的距离来看,犯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 是200米,100米,400米,50米 和4×100米 接 力。在所统计的7次比赛中,没有出现800米和1500米的项目犯规(表3)。表现出比赛级别越低,参赛运动员的年龄越小,犯规的距离种类出现也越多的特点。此外,也提示我们要注意200米的距离是出现判罚犯规最多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仅在2012年全国游泳冠军赛一次比赛中就出现了3例4×100米接力犯规,占到了此次比赛犯规总数的一半。这也提示我们: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接力项目出现犯规比例明显升高,除了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技术因素外,心理因素和团队配合也是决定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接力队运动员的抗压心理和技术的稳定性是减少和避免接力犯规的有效途径。
3、判罚犯规的泳式特征
从犯规的单项统计来看,犯规最多的是混合泳。出现犯规最多的泳式依次是蛙泳,蝶泳,仰泳和自由泳。
从单项犯规的统计来看,出现犯规最多的是混合泳项目(45例)。混合泳比赛要求运动员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四种泳式,既要符合每种泳式的途中游技术要求,又要按照规则完成好不同泳式之间转换的到边和转身。泳式多,技术环节多都是造成混合泳项目犯规多的原因。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要注重运动员四种泳式的均衡发展,在出发和转身的一些细节方面要精益求精。
对四种泳式分别进行统计发现(表4),犯规最多的依次蛙泳(44例),蝶泳(26例),仰泳(14例)和自由泳是(11例)。
在《2009-2013年国际泳联手册》(中国《游泳竞赛规则2010-2014》)中,蛙泳规则是改变最大的。本研究所统计到的蛙泳犯规大多也都与新规则中的条款有关,主要犯规集中在出发或转身后大划臂和海豚腿配合的时机和打腿次数问题。在新规则实行的这两年时间,蛙泳犯规明显高于其他泳式,也反映出教练和运动员对蛙泳新规则的学习、理解和训练中的执行还存在着不足。
蝶泳犯规26例,主要是由于途中游改变移臂姿势和触壁或转身时两手未能同时触壁。就双手触壁技术本身而言,技术难度不大,究其原因,导致触壁犯规的主要原因还是与运动员的训练习惯和教练要求不严有关。
仰泳犯规14例,主要出现在少儿游泳比赛中的转身段。对于年龄小,训练年限不长的运动员来说,仰泳转身前对距离的判断和转为俯卧后滚翻的连贯性有一定的难度。在很多基层游泳馆,泳池两端的5米仰泳标志旗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导致少儿运动员在训练中就对仰泳游进中距离转身(触壁)的概念不清晰。因此,建议基层训练场馆完善5米仰泳标志旗,教练员应该教会运动员如何使用5米仰泳标志旗,在训练中反复练习,寻找自身最佳的触壁前划手次数。
在本研究中,所出现的11例自由泳判罚犯规,有9例是由于出发抢码,犯规运动员的年龄也主要集中在10-13岁之间。
表5 比赛中四种泳式不同阶段犯规统计
图1 四种泳式不同阶段犯规统计
图2 不同泳道的犯规统计
4、判罚犯规的比赛阶段特征
出现犯规最多的依次是转身,出发和途中游,本研究统计中没有出现到边犯规。
游泳竞赛规则对于技术的要求主要是出发、途中游、转身和到边4个阶段。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对教练员的访谈发现,在训练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往往更注重游程中的划频、划幅以及最终完成的成绩,却很容易忽视出发、转身等技术细节,长此以往,运动员会将训练中的松懈视为习惯,当在激烈紧张的比赛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犯规。本研究所统计的95例判罚犯规中,四种泳式均出现了出发犯规;蝶泳、仰泳和蛙泳均有转身犯规,只有自由泳未出现转身犯规;仰泳没有途中游犯规(图1)。
按照比赛阶段进行统计发现,犯规出现最多的依次是转身犯规(51例),出发犯规(33例)和途中游犯规(10例)。四种泳式(表5)均未出现到边犯规。另有1例与技术动作无关的犯规另外分析。
(1)出发
本研究统计的33例出发犯规中有24例(含5例接力交接棒抢码)是由于出发抢码,其中18例犯规运动员的年龄在14岁以下。说明抢码犯规在小年龄组的比赛中更加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由于一个运动员抢码,连带数名运动员一起入水被判罚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少儿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比较活跃,易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此外,少儿运动员参赛经验有限,对裁判的发令信号不熟悉,也会导致出发时抢码犯规较多。
对于少儿运动员来说,提高出发技术和稳定性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多次比赛的历练和在训练中不断完善出发技术,这也是专项训练原则的最好证明。对于年龄大一些,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则要在求稳的基础上,提高反应速度和蹬台的力量,通过良好的出发技术先发制人。
(2)途中游
在10例途中游犯规中,4例是由于技术不规范,另有6例是由于出发后或游进过程中调整、拉扯泳镜造成的技术犯规,其中既有参加省级少儿比赛的小年龄组运动员,更有参加国际大赛的成年运动员,年龄段从10岁到22岁。可见比赛装备也是造成比赛犯规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训练中,运动员和教练要重视比赛装备对比赛的影响。以泳镜为例,泳镜佩戴不当或太松,会出现漏水、脱落等问题,但是如果佩戴过紧,有可能会造成运动员出现头疼等不良反应,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此外,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应对性训练,例如,在泳镜漏水或脱落的情况下坚持按照技术要求完成训练,而不改变动作节奏和影响游速等。
(3) 转身
在51例转身犯规中,蛙泳占到一半以上(28例)。其中12例是由于转身触壁时单手或未同时触壁,另外16例都是由于转身蹬离池壁后海豚腿的打腿时机违反规则要求。11例仰泳转身犯规集中出现在两次少儿游泳比赛中,犯规主要是由于转身前对距离的判断有误,影响了整个滚翻动作的连续性。还有个别的小运动员在转身前(后)改变了仰卧姿势造成犯规。蝶泳转身犯规8例,由于运动员之间的激烈竞争,会使运动员产生加快触壁转身速度的愿望,由于急于转体蹬离,造成转动方向的手臂未能触壁。
在50米以上的比赛项目中,都会面临着转身速度和规范性的问题,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向运动员强化转身技术规则,提醒运动员不要因为求快而忽视了技术规范性,造成转身犯规。
(4)其他犯规
另外还有1例接力犯规出现在全国游泳冠军赛(单项最高级别),是由于参赛运动队实际棒次与接力棒次表不符被判罚取消比赛资格。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运动队内部对棒次的安排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而这种犯规在全国高水平的比赛中是十分罕见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此可见,在集体项目比赛时,团队的协调和一致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游泳竞赛规则的修改与应对
近20年来,随着竞技游泳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则也在不断修改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由于国际游泳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公布的都是英文规则版本,中间需要翻译和校审等环节,致使我国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不管是对于教练员还是运动员来说,学习和理解竞赛规则,及时掌握新规则的变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训练和比赛中予以实践和检验更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此外,还要重视每次比赛前对运动员技术规范性的提醒和赛后具体环节的总结。国际游泳联合会竞技游泳新规则在国内比赛中已经执行三年,但是有关新规则的犯规依然较多,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加强对新规则的学习和实践。
应建立竞技游泳比赛犯规数据库,并在每次赛后将统计数据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对各级赛事中犯规数据的长期跟踪和统计,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学习和掌握规则,裁判员的培训考核等提供支持。
6、比赛环境对运动员犯规的影响及判罚中的其他因素
在比赛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干扰因素,且经常难以预测和掌握。例如:出发时观众和队友的呼喊和加油助威声(孙杨在29届伦敦奥运会1500米自由泳决赛时的抢先入水就是因为受到噪音的干扰)。此外,游进中与相邻泳道对手的相持也会影响运动员技术的规范性。因此,在提高运动员的抗干扰和抗压能力的同时,教练员还要尽可能预见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使运动员在面对多变的赛场环境时可以从容应对。
尽管观察距离、观察角度和场地光线等因素会对裁判的判罚有一定的影响,访谈过程中也有教练认为由于技术检查裁判距离两侧泳道较近而使边道被判罚的机率增大。但是,通过本研究统计发现,1-8泳道的犯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图2)。(本研究中0道和9道犯规较少的原因是由于所统计的7次比赛中,只有2次比赛采用10条泳道比赛,因此犯规数量低于其他泳道)。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