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导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

2014-08-09饶伟良周小舟邢宇锋徐韶敏马文峰孙新峰周大桥

吉林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脂肪性酒精性脂肪肝

饶伟良,周小舟,邢宇锋,徐韶敏,马文峰,孙新峰,周大桥,高 辉

(深圳市中医院 肝病科,广东 深圳 51803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sis 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硬化。是因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病变。根据病因不同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1]。近年来脂肪肝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是肝硬化的常见病因之一。现代医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目前除生活调理(控制饮食、减轻体质量)及对症治疗外,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及特效治疗药物,且西药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医药治疗具有整体性调节的优势,受到人们青睐。笔者采用健脾导滞汤加减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肝科病房或门诊就诊、临床辨证为脾虚气滞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72岁,平均(47±2.3)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3±0.6)年;肥胖者38例,合并糖尿病者8例。对照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33~71岁,平均(46±1.7)岁;病程7个月~16年,平均(3±0.5)年;肥胖者36例,合并糖尿病者9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2010年修订版)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脾虚气滞型标准判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3)入组前2周未服用过或已停用降糖、减肥、降酶、保肝、降脂药物和具有类似作用的保健品;4)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保证遵从本临床试验规定要求。

1.4 排除标准 1)合并2型糖尿病及胰腺疾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口服降糖药、降脂药物,或影响脂质代谢药物者;2)合并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者,以及酒精引起的脂肪肝病者;3)结缔组织病、甲状腺疾病、抑郁症、精神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患严重心脏疾病、癌症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4)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准备受孕的育龄妇女;5)对中药复方成分过敏者;6)研究者认为有任何不适合纳入者。

1.5 观察指标 1)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的变化。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有关内容,将患者症状轻、中、重分别记为2、4、6分,无则记为0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变,记录采用积分法,计算总积分,治疗后统计总积分改变。2)相关理化检测指标:肝功能、血脂、肝脾CT检查等。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ALT、AST、TG、TC水平;治疗前、后CT检查,空腹肝脾CT平扫,测出肝脏和脾脏的平均CT值,并计算肝/脾CT比值,比较观察肝脏影像变化。

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包括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适量有氧运动。

2.1 治疗组 服用健脾导滞汤,药物组成:砂仁(后下)10 g,干姜15 g,炙甘草5 g,山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山药15 g,党参10 g,厚朴15 g,枳实15 g,黄芪15 g),1剂/d,分2次冲服。随证加减:痰湿盛者,加半夏10 g,陈皮10 g;肝火盛者,加菊花10 g,夏枯草15 g;瘀血者,加三七15 g,红花10 g;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30 g,枸杞子15 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加工为免煎中药颗粒。疗程3个月。

2.2 对照组 服用脂必妥片(由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提供,国药准字Z20025688,规格0.35 g/片)。早晚餐后服用,疗程3个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4]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及血脂基本正常,肝/脾CT比值>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正常或ALT、AST下降>50%,血脂下降达到以下任1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肝/脾CT比值改善1个等级,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下降1级,腹围减少>10 cm);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未恢复正常但ALT、AST下降≥20%,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肝/脾CT比值有所改善或无变化,BMI下降,腹围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肝功能无改善或加重,血脂未达到上述要求,肝/脾CT比值无变化。其中体质量指数>25为肥胖。CT诊断脂肪依据: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0,可考虑存在弥漫性脂肪肝。具体言之,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者为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54)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体质量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3 2组治疗前后肝/脾CT比值比较 2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肝/脾CT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肝/脾CT比值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2.4 2组治疗前后相关血脂和肝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TC、TG、ALT、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脂TC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相关血脂和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但病理学改变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从轻到重的病理阶段。肝脏的脂肪中主要为中性脂肪即三酰甘油,也有少量的胆固醇、卵磷脂。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肿大,细胞核被挤压偏离中心,脂肪在肝细胞内的堆积进一步加重线粒体和内质网的负担,降低其功能,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亦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疾病的增加而在逐年上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5]表明,我国脂肪肝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16%,在肥胖患者中患病率高达38%。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部分还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某些还与肝脏肿瘤有关[6]。可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积极防治NAFL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医肝病防治的重要内容。目前肝脏B超及CT检查因其操作简便、技术成熟,成为临床上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但B超检查缺乏量化的标准,不利于临床研究治疗前后比较,而肝脾CT平扫比肝/脾CT比值检查有量化的标准,可以用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7]。研究[8]表明,肝/脾CT比值与脂肪肝患者的脂肪变性程度相关,而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故本临床试验研究选择肝/脾CT比值作为脂肪肝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的一个重要考评指标。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多为过食肥甘厚味,又缺少运动,再加上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等引起,属中医学“胁痛”“痞满”“肥气”“痰浊”及“湿阻”等范畴。其病位在肝,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笔者结合临床治疗体会认为,本病病机与脾失健运,痰浊蕴结,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日久瘀血内生而最终形成脾虚、气滞、痰湿,瘀阻肝脉密切相关,因此,脾虚气滞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离不开“气”字,虚则补之,滞则行之,补则健运,行则脂降。健脾导滞汤是笔者临床经验方,方中以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为君;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干姜温中祛寒共为臣药;以麦芽、山楂消食健脾和胃,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山药补中健脾,砂仁祛湿行气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调节脾胃之运化功能,恢复升降运动之枢纽,再结合辨证用药,祛瘀化痰,柔肝疏肝,利湿化痰,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消脂目的。本试验研究中,健脾导滞汤辨证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肝脾影像、体质量指数、血脂及肝功能等指标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表明健脾导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恢复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减轻脂肪肝病情程度,进而延缓病情发展。健脾导滞汤辨证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血脂及肝脾影像指标改善明显优于脂必妥片治疗的对照组,表明健脾导滞汤在降低脂肪肝患者血脂,改善病情程度上临床疗效优于脂必妥片,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优势。

[1]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fatty liverdiseasein China[J].J Hepatol,2009,50:204-210.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641-6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技出版社,2002:150-151.

[4]危北海,陈治水,李道本,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3):208-210.

[5]范建高.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06-107.

[6]Brunt EM.Nonal coholics teatohepatitis[J].Semin Liver Dis,2004,24(1):3220-3223.

[7]贾连春,马立新,吴丽平,等.CT及B超用于脂肪肝临床诊断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9-42.

[8]Oliva MR,Mortele KJ,Segatto E,et al.Computed to mography features of nonalcoholic teatohepatitis with histopa thologiccorrelat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6,30(1):37-39.

猜你喜欢

脂肪性酒精性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成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新药的研发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