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氏加味温胆汤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0例

2014-08-09蒋文波

吉林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神经症心血管症状

蒋文波

(宿迁市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心血管神经症(cardiovascular neurosis)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1]。发病时,以心血管疾病为主诉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焦虑、失眠、多梦等,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但主述症状较多,通常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胸闷、胸痛)为主,伴有心烦、乏力、厌食、头晕等神经症症状,患者常因客观检查无确切诊断,未得到全面治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龙家俊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2002年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1997年和2001年分别被南京市卫生局聘任为“南京市第二、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带教多名学术经验继承人。近来退休后又受聘于南京市中医院金陵名医馆,以精湛的医技,得到广大病员的欢迎。临证50载,在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方面有独到的经验,疗效显著。自2005年来,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颇有心得,现将龙氏加味温胆汤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心血管神经症病例均为2012年3月—2013年6月期间,龙家俊主任中医师门诊及本院门诊、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3.9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39.1岁。2组上述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内科学》[2]制定:1)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其中以心悸、胸痛、胸闷、气短等最常见;2)部分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及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3)体格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4)心电图检查正常,少部分患者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和ST-T波改变;5)排除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者及甲亢、原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心悸、不寐的辨证分型确定。主症:心悸,胸闷;次症:情志不遂,郁怒不畅,烦躁不安,口干失眠,心悸健忘,胸胁隐痛。舌象、脉象:舌尖、边红,脉弦数;舌淡,苔薄白腻,脉滑,脉弦涩;舌边有紫斑或舌下静脉隐滞。以上主症必备,次症兼具2项以上,加上舌象、脉象支持,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谷维素20 mg,3次/d,焦虑失眠者予艾司唑仑1 mg,每晚口服。治疗组:给予龙氏加味温胆汤口服。基本方:竹茹10 g,法半夏10 g,枳实6 g,陈皮6 g,茯苓10 g,远志6 g,党参10 g,酸枣仁12 g,合欢皮12 g,丹参30 g,炙甘草3 g。随症加减:形寒畏冷,舌淡苔薄白,脉细,阳虚者,加熟附子10 g,肉桂(后下)3 g;心烦易怒,舌红苔少,脉弦数,心肝火旺者,加牡丹皮10 g,黄连3 g,焦栀子10 g,1剂/d,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早晚分服。7 d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评分表,观察治疗前后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失眠、多梦、焦虑、易烦易怒、头晕、耳鸣、食欲不振、多汗、指颤等症状变化,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舌苔、脉象计0、2分拟定。痊愈:治疗后各种症状消失,情绪正常,总积分值减少>95%;显效:治疗后各种症状明显改善,总积分值减少≥70%;有效:治疗后各种症状有改善,总积分值减少≥30%;无效:治疗后各种症状、情绪无改善,总积分值减少<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53.33%)明显优于对照组(26.67%)(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亦优于对照组(76.67%)(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30)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组睡眠障碍症状缓解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症状缓解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30)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压力较大,难以适应时可能发病。本病主诉症状较多,缺乏阳性体征,无器质性病变,属功能性疾病[5]。心脏神经官能症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植物神经功能,造成的心血管功能异常,本症多见于女性和青年人。患者的神经类型常为弱型,较抑郁和焦急忧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近年来因生活节奏变化而使该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西医治疗应用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及维生素类,但疗效并不理想。

心血管神经症在中医学中属“心悸”“不寐”“郁病”“胸痹心痛”的范畴。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惊悸为“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巨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症,或短气心悸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治宜“宁其心以壮胆气”。其病因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或因郁怒不畅,使肝失调,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气滞可致血瘀,肝郁及脾可致蕴湿生痰阻络,故心烦易燥,胁满胸痛,心悸不宁;或因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神失所藏,故心悸胆怯、胸胁隐痛、失眠、多梦、心烦、善虑。初病因气滞而挟痰湿血瘀,多属实证,配以理气、化痰、利湿、行血、镇心安神之剂;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治以补益气血、扶正安神为法。

龙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肝郁气滞,痰阻血瘀,心神不宁。病因病机不外3条:一则因情志不遂,郁怒不畅,以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而出现心悸烦躁,口干失眠,舌尖边红,脉弦数;二则肝郁侮脾可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而生湿酿痰,痰湿阻络,故心悸健忘,胸胁隐痛,舌淡,苔薄白腻,脉滑;三则病久耗伤心气,久病入络,肝郁痰阻,气血瘀滞,出现胸闷胸痛,脉弦涩,舌边有紫斑或舌下静脉隐滞。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6],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7],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有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传,变生诸症,或短气困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此方在孙思邈原方上加茯苓和大枣,乃名温胆汤,后世医家多沿用此方,具有了理气化痰,调和胆胃的功效。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化痰热,止呕除烦;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枳实破气祛痰,降痞宽中;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消;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制半夏之毒;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龙氏温胆汤是温胆汤去生姜、大枣加丹参、党参、合欢皮、酸枣仁、炙远志组成,其中党参益气健脾,脾健则湿去,可绝生痰之源;丹参化瘀宁心;酸枣仁安神养心;合欢皮活血安神;炙远志化痰安神,以上诸药相配,共奏理气化痰、益气活血、宁心安神之功。本观察表明,应用龙氏温胆汤治疗心脏神经症,较之常规西医应用艾司唑仑与谷维素治疗方法,效果更佳。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0.

[2]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42-134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

[5]黄贤胜,宫春明,赵红莲,等.心血管神经症诊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93-95.

[6]孙思邈.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72.

[7]王象礼.陈无择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1,105,121.

猜你喜欢

神经症心血管症状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酸枣根汤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蒙药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心血管内科的神经症的治疗研究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